当前位置 —论文医学— 范文

中西医结合相关论文范文检索,与中西医结合专业病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与相关论文摘要

本论文是一篇中西医结合相关论文摘要,关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病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与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中西医结合及教学改革及教育改革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中西医结合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结而不合是目前中西医结合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直接导致了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价值较低和一味地从微观物质角度阐释中医的后果.深层次的原因可能与从业人员误读科学以及出现中西医抵触情绪有关.因此,为了中西医结合研究长远健康发展,培养科学精神及求同存异,应是中西医结合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关 键 词】中西医结合;病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2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1-0123-03

1954年7月《人民日报》号召全国西医界学习中医,标志着中西医结合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从这一刻起,中西医结合至少承担了两个历史任务:一是中医和西医共同应用于临床,治病救人;二是挖掘中医药宝库,发展中医学,并使之科学化.基于中西医结合的历史责任,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是单纯掌握中西医两套医疗方法去治病的一般医生,而且应该是对中西医学的理论体系、认识范畴、逻辑方法、临床思维特点、科研方法等都有所洞识、有所发展、有所成就的复合型人才.

然而,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方向培养的人才似乎没有很好的完成中西医结合的任务,业内和业外人士对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似乎都不满意.这表明中西医结合教育长期可能存在问题,需要进行改革.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在高等医学教育环节中起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在医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此,本文决定以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为例,探索中西医结合教育改革的方向,抛砖引玉,以明确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培养目标,从而实现中西医结合的历史使命.

1中西医结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后果

1.1结而不合:结而不合是目前中西医结合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导致的原因和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关.笔者查阅了北京、上海、南京等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方向的培养目标,大体表述如下:“系统掌握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西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练运用中医、西医处理临床疾病,能够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科研和教学”.

在该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各院校的中西医结合教学师资基本上就是由中医学专业和西医学专业的教师分别担任;教材基本是中医教材加西医教材的常规组合;各院校该专业的特色无非就是体现在中西医知识的比重上.因此,目前中西医结合教育根本没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而就是中医学或者是西医学教学体系的翻版.这样的教学体系教给学生的无非就是中医和西医各自的医学认识和医学实践,至于能不能够结合、怎么结合,以后完全看学生个人的造化.

1.2各自为政:各自为政是中西医结而不合的后果之一.纵观中西医结合临床,大体西医辨病之后,中医辨证,然后各自用药,最后观察临床疗效,判断中医和西医共同治疗同一患者后是否可以达到减毒增效的效果.笔者以为,这种临床结合模式基本用不着中医和西医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因为只要懂西医和懂中医的两个人一合作就能解决问题.因此,几十年来中西医结合培养的人才如果在临床一直是从事这样的工作,恰恰说明了中西医间仅是合作,根本没有结合,基本上还是按照各自的医学实践去诊治.

1.3误读科学:对科学的误读是中西医结而不合的严重后果.学生分别学习了中医和西医之后,很容易就可以发现西医在临床上表现出的强大优势似乎与大量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以及从物质的角度认识生命有关.在“西医是科学的”潜移默化影响下,中医科学化似乎就是用现代医学技术探索中医基础理论、病机理论、证候及方药的微观物质基础,实现对中医理论的解释和验证.这也成了50多年来中西医结合最主要的研究方向.然而,笔者以为该研究方向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科学的误读,是中西医结而不合的又一现象.

什么是科学?科学并不就是指从物质的角度认识自然和生命,它的真谛在于不断的实践,去伪存真,实现对不以人的意识而转移的客观真理的追求.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由于西医课时不足,再加上中医先入为主,因此对西医缺乏深层次的认识,仅看到了研究西医的技术手段,没有学到西医认识生命和疾病的科学过程.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能归咎于学生,而应是中西医结合教学体系.这个教学体系没有启发学生中西医能不能结合、怎么结合,只是简单把两种医学体系填鸭给学生.当两种医学体系在“脑袋里打架”时,结而不合

关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病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与的开题报告范文
中西医结合相关论文范文检索
自然就成了必然现象.

2中西医结合教育改革的方向

2.1培养科学精神:不可否认,50多年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疾病、针灸的临床实践以及方药的作用机理阐述等.然而,中医学没有进步是不能回避的一个事实,也就是说中西医结合的中医科学化任务没有完成,甚至几乎没有涉足该领域,中医里面依然是真真假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笔者以为,原因在于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认为:中西医临床结合治疗以及用现代科学技术来阐释中医、中药就是在发展中医,就是在实现中医科学化.而实际上,中医科学化应是一条通过不断实践,实现对中医去伪存真,不断探索真理的一条艰辛之路.因此,中西医结合教育首要的改革方向应是通过课程教育重点培养该专业学生的科学精神.下面笔者以病理学发热的相关章节谈一谈这方面的探索.

按照常规的讲解模式,发热这一章节会让学生掌握发热、发热激活物及内生性致热愿的概念,熟悉发热的分期、发热时体温的调节机制及热代谢的特点,了解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及功能改变.最后会告诉学生,发热是机体重要的防御手段.如果通过该章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笔者以为要利用一些实验,重点讲解对发热的认识过程,比如:为什么前列腺素E(PGE)是重要的中枢发热介质;为什么发热是机体重要的防御手段.笔者在讲解后面一个问题的时候,给学生举了个前辈做过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蜥蜴的实验:

首先,实验分两组:一组给感染的蜥蜴解热药阿司匹林,另外一组给感染的蜥蜴安慰剂.结果显示:给阿司匹林的蜥蜴全部死亡,而给安慰剂组的蜥蜴仅是轻微感染.这个实验观察了抑制发热对感染的影响,阐述发热对机体抗感染的积极意义.其次,实验分五组,分别把蜥蜴放到34℃、36℃、38℃、40℃及42℃的环境中去.结果显示:环境温度越高,蜥蜴的死亡率越低.由于蜥蜴是变温动物,这个实验通过升高蜥蜴的体温观察了发热对感染的影响,同样阐述发热对机体抗感染的积极意义.

随后,多中心通过类似的实验得到了相同的实验结果.这样,发热是机体重要的防御手段的观点逐渐得到公认.如果一开始提出这个观点是唯心的,那么通过众多科学家正反两个方面、严密的逻辑论证最终把唯心的观点转变成了唯物的真理,并且明确指出这个真理还是相对的,继续接受质疑和检验.

笔者以为,这样的讲解才能告诉学生什么是科学精神.如果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教材都能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编写,增加重要论点得出的实践过程,那么学生就会用科学精神去审视中医,早晚会走上中医科学化的道路,去验证“辨证论治是不是美丽的谎言”、“中药是不是有如书上所述的功效”及“针灸的临床效果有多少是安慰剂效应”等,实现对中医的去伪存真.只有这样,中西医才实现了真正的结合,也只有这种结合才能实现中西医结合的历史使命.

2.2求同存异

2.2.1中西医各自医学体系的特点:不可置否,中西医在认识生命和疾病上具有本质的差异.西医展现出的鲜明特色:用物质来了解

1 2 3

中西医结合相关论文范文检索,与中西医结合专业病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与相关论文摘要参考文献资料:

医学妇科网

医学论文范文模板

医学论文书写

手足口病护理论文

护理学本科

精神病患者护理论文

医学论文的网站

谈谈医患关系

省级护理期刊

护理专业硕士

中西医结合专业病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与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