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化方面论文范文集,与电子病历的前沿相关论文发表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信息化方面论文发表,关于电子病历的前沿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信息化及计算机及互联网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信息化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30340;第一代身份证号使用了15位数,因发现有重号等原因,第二代身份证号升为18位数.即使能确保升为18位数后具有绝对的唯一性,也因其位数过长而很难将其用为患者ID.患者在门诊或住院时可以通过机器自动读取随身携带的健康卡或身份证而将输入系统,但在临床实践中,医生、护士或其他工作人员在很多情况下需要手工输入患者ID来查询病人的信息.急诊室和危重病区的医生更不能接受手工输入如此长的患者ID.并且,公安系统发放的本身也不能作为患者ID使用,原因是公安系统可以一定程度或一定时间容许两个或多个人拥有同一个(如我国第一代身份证号就有重号的现象).公安系统有其严密的审查过程以及司法程序,不会因相同而最终发生两个人身份混淆的问题.而作为一个整体的电子病历系统中却不能容许任何程度和任何时候两个或多个患者拥有同一个ID(一个患者有两个或多个ID的情况可能出现,例如昏迷病人被送进医院急诊时不得不分配一个新ID,后与原有的ID进行关联),否则会发生医疗差错或医疗事故.虽然身份证号不适合作为患者ID使用,但它是我国患者身份识别中最重要的数据.相比于患者姓名、生日、医疗保险号、地址等信息,身份证号具有更高的唯一性,因而是建立我国跨区域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的重要纽带,也是在使用患者ID转换(PatientIdentificationTranslation)方法来共享患者医疗信息时的重要匹配数据.患者ID转换方法是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系统实时从两医院获得患者身份识别相关的数据并进行匹配,如能自动地识别A医院的患者ID与B医院的患者ID所代表的100%是同一人,则A医院的患者ID自动地被转换成B医院的患者ID而在B医院进行检索,否则两组数据被显示在很容易进行比较的用户友好界面上(如设计成比较用的表格),由医生、护士、患者(如在诊疗室或病房等场合)或其他工作人员进行人工判断和确认.系统100%匹配的或经过人工确认后的ID及相关数据也可被存储于患者主索引数据库中留给以后备用(可选择采用)40.当某一医疗机构需要调用患者在另一医疗机构的医疗信息时,如果两机构的患者ID不同,则该机构的患者ID被转换成另一机构的患者ID来查找所需共享的患者医疗信息.很显然,用身份证号匹配后一般都得到一条记录,其精确度很高.而由于同姓名、同生日、同地址的现象常常存在,用其匹配后往往会出现多条记录,因而其精确度要比身份证号差.又由于患者有可能更换医疗保险公司或机构,并且不一定每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有医疗保险,所以用医疗保险信息相匹配所得的结果也不如身份证号精确.因此,在登录患者基本信息时,患者的身份证号不应被省去,电子病历系统也应保证身份证号的快速检索功能.IHE集成规范从2003-2004年度开始在其信息技术基础框架中提出了患者标识符交叉参照(PatientIdentifierCross-referencing,PIX)、患者基本信息查询(PatientDemographicsQuery,PDQ)41、跨机构文档共享(CrossEnterpriseDocumentSharing,XDS)、以及与患者身份交叉引用相关的患者主索引(MasterPatientIndex,MPI)(用户可以选择使用)等技术规范42.这些规范的基本设计思想类似于患者ID转换方法,因而也为其在医疗信息共享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基本的规范化技术支持.我国已经率先开始了基于PIX的研究和实践,例如,实现PIX核心匹配算法的关键技术的运用43,基于PIX的区域医疗交叉索引算法的研究44,基于PIX的MPI研究及其在医院的应用分析45,以及基于PIX的病人主索引服务器的实现46.为达到患者ID转换的目的,预先建立患者主索引数据库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在患者数量很大的情况下,最理想的结果是系统能100%匹配出的ID的比率占绝大部分,所剩小部分通过用户友好界面进行人工核对."一卡通"的应用为系统能达到100%的匹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它提供了统一的、精确而有效的用于患者身份识别的数据,例如,身份证、证件与类别、健康档案编号、医疗保险号与名称、姓名、地址等在加权处理中会被给与较大的权重值;出生日期、民族代码、血型代码、免疫接种名称、免疫接种时间等是患者一生中绝对不变的数据;性别是几乎不变的数据(除非做变性手术);身份证、健康档案编号、证件与类别、姓名等是基本不变的数据;医疗保险号与名称、发卡机构名称、发卡机构代码、过敏反应等也是变动较小的数据;另外,籍贯、出生地、成年人身高、既往病史和个人史等也都能对患者身份的唯一识别起一定的作用.
5平板电脑的应用
在基于有线网络的电子病历系统在临床上安装并正常运行以后,人们逐渐发现作为临床实践中重要环节的医生查房和护士床边数据采集等并没有被真正融合于信息化环境之中,即信息化没有真正应用到"临床".原因是这些临床服务是在从一个病房到另一个病房的移动中进行,而医生和护士工作站一般都被固定在办公场所.医生在查房过程中仍然需要将诊查信息和医嘱写在小本子或纸张上,然后回到医生工作站添加到电子病历中.护士采集病人生命体征、执行医嘱时也需要手工记录后再录入到信息系统中.这样一来,医生下达医嘱的手续从一次变为两次,护士记录数据的次数也是正常情况下的两倍.这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而且容易出现差错.并且,医生查房时不带病历夹以及其它医疗记录,虽不应怀疑医生的记忆力,但给人一种是随便走访而不是正规查房的印象.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基于无线局域网的移动技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移动终端是被人们尝试的办法之一.但这种方法不仅不够灵活,而且医生的视觉注意力过多转移到了显示器,对他/她们观察病人的表情、与病人充分交流、了解病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会有一定的影响.并且,隔着电脑问诊或一边检查病人一边转身操作电脑都不是很符合查房的自然.
完善的电子病历系统需要有灵活、高效、便捷的智能移动设备的支持.个人数码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等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一需求.这类移动设备具有轻便、小巧、便于移动、功能性强等优点,虽然屏幕较小,但还是在电子病历系统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医务工作者可以手持PDA等在病房进行多种临床活动,包括下达、执行和查询医嘱、采集各种临床数据等.我国在PDA等的临床应用方面也已积累了许多经验,例如,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第306医院、无锡市中医医院都相继建立了基于PDA等的病人床边移动信息系统.通过实践,他们都给出了智能移动设备的应用能够为提高医护质量提供技术保障的结论47-49.当然,PDA等的应用大部分还只局限于电子病历中的护理系统方面,在医生查房等方面应用的相关报导比较少.
与PDA相比,平板电脑不仅有良好的便捷性和移动性,而且在查房等过程中的电子病历的查询、阅读、录入等操作方面有更大的优势.并且,它更象一个改装了的传统病历夹,通过触摸屏、电磁笔输入等的合理使用,既不影响临床的正常流程,也不干扰医生与患者的沟通,因而非常适合于移动查房等场景的信息化.我国学者正在这方面积极开展研究和实践,例如,孟仲莹通过探索利用原有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功能的扩展,将平板电脑或PDA查房信息技术应用于病房查房、执行医嘱及费用结算等全套病房信息化管理流程中,提出了医院病房查房信息管理的优化流程方案50;吴元立等采用面向服务架构和XML技术,设计并实现了适用于平板电脑的跨平台电子病历查阅系统,以良好的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将电子病历同"军卫一号"诊疗系统无缝接轨,提供适用于平板电脑的跨平台电子病历查阅模式51.天坛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都医院等都相继实施了使用平板电脑查房52-54.纵观现今的发展趋势,平板电脑将在我国"十二五"期间医疗信息化中发挥重要作用55.
6临床数据超文本链
关于信息化方面论文范文集,与电子病历的前沿相关论文发表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