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医学— 范文

关于行为经济学相关论文范文,与彩票消费的行为经济学解释相关发表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行为经济学相关发表论文,关于彩票消费的行为经济学解释相关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行为经济学及经济学及彩票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行为经济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ory,BPT).行为经济学认为,由于人们既想规避损失又想“一夜致富”,于是在潜意识中就会根据资金来源、资金所在和资金用途等因素对资金进行归类,这种现象被称为“心理账户”,即投资者会对自己不同心理账户中的资产有不同的期望.由于期望意识的不同,人们就会在心理上把自己的资金分配到不同账户中进行管理和运作.行为资产组合为金字塔形层状结构,如图6所示,每一层都对应着投资者特定的投资目的和风险特性(方差),一些资金投资于最底层是为了防止变得一无所有,例如购买保险;一些资金则被投资于更高层次,用来力争变得更加富有.由于彩票具有冒险增值属性,所以投资者自然将彩票纳入“冒险增值”的心理投资账户,在购买彩票具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甚至表现为风险寻求.还有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是博彩者的感情冲动.尽管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各种因素的制约,但是感情冲动投资仍是一种普遍现象.穷人的感情冲动投资更突出.据克劳弗特(Clotfelter,1989)等人在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


写行为经济学论文的要求
播放:26343次 评论:6749人

相对于收入,穷人花在彩票上的钱要明显多于富人.对于人均年收入不超过1万美元的群体,平均花在彩票上的资金多达380美元.而此群体中的前20%,人均买彩票高达1693美元之巨[3].法雷尔和沃克(FarrellandWallker,1997)的研究也表明,富人参与普通彩票抽奖的可能性不大[4].

2.2过度自信与代表性启发

大量实验证据表明,人们通常对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能力表现得过于自信(Over-confidence).投资者经常认为自己比一般人更聪明,或是拥有比别人更多的信息.根据Fischoff、Slovic、Lichtenstein(1977)和Alpert、Raifea(1982)的研究,如果在决策前评估一个投资机会时过分乐观,随后又因为开始的乐观和对自己看法的自信而不愿接受更多的信息用于判断,过分自信的情形就出现了[5].1997年金融大鄂索罗斯在印尼市场的失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Tversky和Kahneman(1974)发现,过度自信的产生与代表性启发法有关.代表性启发法使人们高估一些常见的、易知的信息的重要性,而忽视那些关于基本比率的信息.这种启发法造成的后果是,人们在观察数据时容易过度自信,即只重视短期结果,而忘记或忽略了那些反面的证据或事实.根据克劳弗特和库克(ClotfelterandCook)1991年的统计,在与彩票有关的信息中,70%都是与中奖有关的报道.赢几百万、几千万大奖的事件肯定比输钱的事件更有刺激性,媒体也更乐于报道.因此,在代表性启发法和过度自信心理偏差的作用下,投资者更多地关注中奖信息,而忽视了“彩票奖金仅占支付金额50%”的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斯塔特曼(Statman,2002)指出,人们总是过于乐观,倾向于认为自己中大奖的概率或是对股票价格的升降判断能力高过别人.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其他情况,如人们第一次找工作时对薪水的高估,家长对自己孩子天赋的高估等等.彩票和股票的推销商则利用多种宣传手段强化了这一现象.新近发表的跨文化系列研究表明:中国人比美国人更追求风险,面对常识和概率判断问题,中国人比美国人更加过分自信(Yateset,al.1998)[6].李林、刘建榕(2004)调查的71人电脑福利彩票大奖获得者,95.8%认为自己今后还会中大奖.“当人们被问及要多少钱才愿意转让已持有的彩票时,他们说出的价格会比彩票价格高出四倍以上.”[7]

2.3损失规避与后悔厌恶

损失规避(LossAversion)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首要考虑的是如何规避损失,其次才是获取收益.Tversky和Kahneman在1992年的研究中发现,人们通常需要两倍于损失的收益才能弥补损失所带来的痛苦.后悔厌恶是(RegretAversion)指决策失误时,投资者会感到后悔的痛苦.为了避免痛苦,投资者会选择能够减少和避免这种后悔心理的行为方式.因此,人们通常不屑参与小数额的博彩,例如,以零成本和50%-50%的机率赢取12元或输掉10元.但大额的博彩却对很多人有强烈的吸引力,而这种对大数额博彩的风险追逐行为是传统的经济学分析所不能解释的,因为传统经济学是建立在风险规避假设(RiskAversion)基础之上的.损失厌恶和后悔厌恶还可以很好地解释那些“每期必买同组”彩民的购彩动机.据Bar、Hillel等人1996年在美国的调查,人们在是否放弃选择习惯的彩票种类与习惯玩法时更加犹豫不决,而这种犹豫就是为了避免后悔的痛苦.如果他们自选的中奖了,他们就会拥有向别人炫耀的资本;如果某一期没有买,而恰恰这一期自己的中奖了,他们必定会非常懊恼和痛苦.所以,为了避免后悔,他们会坚持每期必买.在英国,国家彩票购买者有高达60%的人在这样做(HillandWillamson,1998).[8]

2.4发财梦想与幸福来源

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们之所以购买彩票是因为可以得到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乐趣,这种乐趣包括对中奖的希望寄托、开奖时的紧张激动、中奖后改变生活的梦想计划,以及为社会公益事业作贡献的满足感和自豪感.这种解释有两种不同的视角:一种是对博彩正常效用的解释.认为参与博彩活动有特别的乐趣,即沉浸在发财美梦中的幸福感.根据英国消费者协会(U.K.ConsumeAssociation)调查,人们基本上都清楚彩票的中奖概率是多少,他们之所以购买,主要是为了体验“能够中得大奖这样一个梦”,至少是为了取得一丝慰藉.“买了才有中奖的希望,不买连中奖的希望都没有”.因此,他们“天天生活在希望之中”,生活充满了乐趣和幸福.另一种是对“病态赌博”的解释.即购买彩票的目的已经不再是为了赢钱,而仅仅是为了持续地参与这项活动,并且没有其他活动能够替代这种活动带来的幸福感.一项对英国青少年沉迷赌博的研究发现,其主要原因不是为了赢钱,金钱只是使个人不断进行赌博的媒介.青少年赌博的三大原因首先是为了得到兴奋,其次是娱乐,最后才是赢钱(DelfabbroandWinefield,2000).此外,从生理学上讲,人的大脑分泌一种物质叫多巴胺,负责激发愉悦之感.当人们参与风险性活动的刺激越大,其分泌量越多,人们感受的效用就越大.但随着时间推移,需要增加更大的刺激才能分泌出相同量的多巴胺.这就意味着人们需要不断加大赌注才能感觉到刺激带来的效用.虽然他自己想戒赌,但不借助外力却无法自制,结果往往是给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极大的问题.正如FrankelandSnyder(1978)指出的那样,“如果说彩票真的给人带来效用,那这种效用也只能是投注心理上的,是不可以测度的”,并且彩票的货币和非货币的两方面属性也难以区别.因此,经济学界对于彩票的分析一般仅仅包括彩票货币上的收益部分.

3博彩行为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3.1选择与“赌徒谬误”

众所周知,彩票中奖的出现完全是一个独立随机事件,每一个备选被选中的概率都是相同的.因此,有意选号的彩票购买者似乎在做无用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彩民有意识地选择却是非常普遍,如生日、车牌号、等.克赖•,泰特和法雷尔(Creigh-TyteandFarrell,1998)发现电脑随机选号(LuckyDip)的购买量只占全部彩票销售额的12%.同时,黑格(1995)也发现,在英国国家彩票的案例中,购买者不愿意选择连号[9].对于这种似是而非的现象,行为经济学认为彩票购买者受了“赌徒谬误”(Gambler'sFallacy)的影响.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是有联系的,一件事情的

1 2 3

关于行为经济学相关论文范文,与彩票消费的行为经济学解释相关发表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国外医学论文

眼科优质护理服务

老年痴呆护理中心

最新医学论文

医学硕士论文怎么写

医学论文 致谢

医患关系研究

个案护理计划

医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产科护理学论文

彩票消费的行为经济学解释(2)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