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类有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北京奥运会后高校竞技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相关论文摘要
本论文是一篇竞技体育类有关论文摘要,关于北京奥运会后高校竞技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竞技体育及大学生及运动员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竞技体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高校竞技体育和竞技体育两大训练体系在性质、目标任务上的异同点.比较与讨论两大体系的发展状况及相互间的关联性.为促使两个体系在北京奥运会后得到协调发展,对参考美国经验、走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道路、推进中小学体教结合以及提高高校竞技水平等问题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和理性的思考.
关 键 词:北京奥运会后;高校竞技体育;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9)01-0099-04
本文分析高校和专业队两大训练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其相互间的关联性,对两个体系协调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以期为我国体育事业在北京奥运会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两个体系在性质、目标和任务上的异同点
“业余体育”是指参加运动者不以体育为谋身方式为前提的,具有业余性质的竞技体育体制;而“专业体育”则是以执行国家所赋予的特定任务,体现国家意志为基本特征的竞技体育体制.我国体育部门主管下的国家队、省区市体工队(包括实现院校化的体工队和实现职业化的单项运动队)在基本性质上均属于专业范畴,其任务是通过长期系统的科学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在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世界大赛中夺取优异成绩,为国争光,对致力于振兴中华的全国各族人民提供宝贵的体育精神财富.高校竞技体育属于业余范畴,大学生运动员必须在完成学业的前提下从事运动训练.努力提高运动成绩.《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贡献.从性质上来看,两个体系都从事竞技体育,但一个是专业的,一个是业余的;从目标任务上来看.两者都要参加国内外重大比赛,但一个要使运动员全面参加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各种世界大赛,并且被赋予争夺锦标为国争光的硬性任务,在目标上体现了单一性,重在夺标,而另一个的首要目标是使运动员完成大学学业,其次才是参加世界大运会等赛事,在比赛成绩上没有现实的硬性要求,在目标上体现了双重性,重在参与和战略储备.性质、目标任务上的异同决定了国家对两个体系的投入以及两个体系的发展状况都存在着巨大差异,也决定了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某种关联性.
2 两大体系发展现状比较
2.1 训练资源:专业系统独占鳌头 我国竞技体育投资的重点一直是承担为国争光重任的专业队.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竞技体育社会化、职业化、市场化、商业化进程的加快,专业队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的训练资源也在明显增长.经验丰富的教练员,充足与先进的场馆设施器材,高标准的伙食,大量的国内外比赛机会和足够的参赛经费.获得优异成绩后可得到的优厚的物质奖励,不断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与社会保障体系等.往往令一些外国运动员、教练员也羡慕不已.而我国高校体育经费是教育经费的一部分,这些钱主要用来维持学校正常的体育事业.为了发展竞技体育,有关高校必须从教育经费中再“挤”出一部分当作高水平运动队的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训练补贴与奖励、服装器材购置、场地维修、参赛费用等.由于训练经费十分有限,许多可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校无法聘请资深教练,平时也很少进行跨区域的校际竞赛交流,有些学校只有在承担大运会任务时才组队训练.
2.2 教育资源:高校系统明显占优 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学校为学生从事文化学习而提供的各种教学设施设备、各学科教材课本、图书资料以及各学科专业师资的数量与教学水平.我国大部分公办高校都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办学历史,教育资源极其丰富,有些著名高校正在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专业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是单纯的训练机构.运动员很少进行文化学习.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专业队开始向院校化过渡,其教育资源才从无到有,逐渐发展.目前许多省市专业队已实现了院校化,但与办学历史悠久的普通高校和体育学院相比较,其教育资源仍然显得十分贫乏,多数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层次仅限于培养体育专科生.当然,专业队的性质、目标和任务是决定其教育资源状况最主要的因素.
2.3 后备人才:专业系统略胜一筹 从某种意义上讲,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头等重要的资源.我国专业队的后备人才主要来自各级各类体校.在2001年至2004年奥运周期中,我国共获得391个世界冠军,其中95%的运动员来自于各级各类体校的培养和输送,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取得32枚金牌的50名运动员则全部来自体校的培养和输送.体校作为我国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建设与发展本来就是着眼于为专业队培养和输送后备人才.当今国内外体坛竞争日趋激烈,离开必要的训练资源和有效的激励因素,任何一个青少年运动员的竞技潜能都难以发挥到极致.而专业队在训练资源和培养优秀运动员的经验上具有巨大优势,对体校优秀人才仍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生源有50%来自专业队,20%来自于体校,30%来自普通中学.在这三种生源中,头一种通常称为“运动员学生”,后两种称为“学生运动员”.高校对后两种生源在年龄、文化考试成绩等方面的要求比较严格,这些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普遍不高,但绝不能排除其中有些人是很有发展潜力的运动“苗子”.如今,高校因其在教育资源、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和毕业生就业前景等方面具有优势,对竞技后备人才吸引力也在不断加大.
2.4 竞技水平:专业系统遥遥领先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摘取51金、21银、28铜共100枚奖牌.这些为国争光的选手全都来自国家队、省市队或解放军队,足以证明专业运动员竞技水平的高超.至2006年,由教育部确认可以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普通高校已从1987年的51所增加到235所.从运动成绩上来看,历届全国大运会的技术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但这种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高校从专业队引进优秀运动员而实现的.在历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能够取得好成绩的我国选手也多半具有专业训练背景,而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运动员还不具备与欧美国家同类对手抗衡的实力,更谈不上到世界大赛上为国争光.
2.5 体教结合:两大体系各有阻力 上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从专业队院校化和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等两个途径来推进优秀运动员的体教结合.目前.一些省市的专业队虽然实现了院校化,但其一、二线运动队的专业性质、目标任务和培养方式都没有改变,运动员的成绩与其在队里的生存和发展直接挂钩,训练压力大,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学习,体教结合仍然流于形式.在高校方面,学生运动员拥有较好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边学习、边训练,参加考试,完成学业,没有多大困难.而运动员学生的情况却不尽人意,一些高校为了争夺锦标,没有对他们实行规范的管理,有的学校甚至不顾他们的学习状况而直接“送”文凭给他们.但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运动员学生自身的因素,如在训专业运动员为高校争夺奖牌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文凭,他们平时都在专业队训练,几乎没有到高校参加过什么像样的学习.而退役运动员即使主观上希望通过大学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并且有时间从事学习,但也因为前期从事专业训练而耽误了学习.其文化基础的薄弱和学习能力的低下使他们学习起来力不从心.因此,很多运动员学生从普通高校毕业后要么无法找到与所学专业相对应的工作而低配位就业,要么重新攻读体育专业而重返体育工作.
3 两大体系的相互关联性
3.1 两大体系的相互依赖性 高校竞技体育在最近20多
竞技体育类有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北京奥运会后高校竞技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相关论文摘要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