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育院校论文范本,与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同质化特色化相关论文格式模板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体育院校论文格式模板,关于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同质化特色化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体育院校及体育教育及高等教育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体育院校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方法之“通”[17].在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今天,一个人很难在许多专业上都面面俱到的熟练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在“通才”已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所及的方面,他能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练的工作,而在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所不能及的方面,他可以依靠自己的基础理论、一般能力和方法,迅速的吸收与掌握自己不熟悉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胜任工作.由于我们对“厚基础、宽口径”的误解,所开设的课程过于强调了独立性和完整性、学科课程间缺乏横向联系,存在着将各门课程平铺直叙地罗列到教学计划中,造成课程的堆积和臃肿,尤其是相近的课程在内容上的简单重复,如“学生身体与形态的年龄特征与体育”、“学生身体主要器官系统机能发育的年龄特征与体育”、“发展身体素质与运动训练原则”、“身体训练与技术训练”等,分别在“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训练学”等多门课程中都有出现.4)各院系在所开设专业课程的命名上存在差异,缺乏一致性、严密性和科学性,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如中学体育教材教法课程就有8个不同的名称.又如学校体育学与学校体育、体育保健学与体育保健、比较体育学与比较体育等[18].由于各院系在学科名称、课程名称的命名欠缺规范,在课程设置时容易重复设置一些课程,使得各专业的课程雷同性增大.这也反映了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没有经过专业对学科知识的过滤和筛选,就直接由学科向课程的过渡现象.将学科作为选课的标准,只有“学科”才能列入课表,这加剧了学科与课程的混淆状态,也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一些专业知识、能力结构急需的教学内容由于不是“学科”而被排斥在课表之外或虽进入课表而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导致了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特有的“学科泛化”现象,对课程的更新有着严重的阻碍作用,一些新兴的课程由于得不到重视发展缓慢,而一些已过时的课程由于有“学科”的头衔而难以被淘汰或更新[19].
2追求特色是我国高等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1认识自我,合理规划专业设置,突出专业特色
各高等体育院(校)系在调整学科、专业时,要充分考虑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强化、突出优势,努力形成办学特色.办学特色形成的关键在于学科专业的特色,只有学科专业特色,才可能有人才培养特色,只有特色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20].每所体育院校都要冷静处理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的关系,结合自身的特点,探索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独具特色的发展战略,并据此制定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招生就业等一系列政策.体育院(校)系间通过公平竞争,促使体育院校能突出各自的专业特色.如有的以培养高水平的体育教师为特点,有的体育院校以运动训练为特征,有的以基础理论为研究特色,有的以体育经营、体育科技产品开发为优势等[21].
单科性体育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行业性较强的专门院校,应充分体现其行业特色,发挥办学优势,加大力度直接服务于体育行业.不仅要培养直接服务于公民健身的各类体育专门人才和能够直接攀登世界竞技体育高峰的专业人才,而且要使这两类人才的培养能够有机结合起来,并由此进入体育主战场为体育服务、为社会做贡献.
体育科学是一门综合交叉性的学科,而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都属于综合性院校.这些院校与单科性院校相比具有多种优势,如学科交融、较显著的教育资源、全方位、立体式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专业实习机会[22].这为体育科学的发展和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单科性体育院校相比,师范院校的学科门类更为齐全,为体育院系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体育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文来自:http://www.sxsky.net/yixue/010402018.html
综合性院校的体育院系,可借助于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在日常的教学中对体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借用、移植其它学科的思维方式,思路开阔,能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观察、分析、解释体育现象,文理交融,跨学科思维,突破狭隘的专业领域,获得创意和灵感,在思维方式推陈出新,用多学科知识所形成的网络思维去看待、思考和解决体育学科问题,可以拓宽思路,挖掘潜能,有利于体育新学科的创建和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如聊城大学体育装备工程专业的创办就是以体育运动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交叉性学科专业,这样体育工程可以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协调发展,互相促进.
无论是单科性体育院校还是师范类、综合性院校的体育院(校)系在进行专业设置、调整和结构优化的过程中,都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合理布局原则.
二是坚持质量原则.三是办学效益原则.
2.2深入分析专业人才需求,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又集中反映了一定社会的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对于整个教育工作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培养目标不明确,教育实践活动便会带来很大随意性、教育质量就得不到保证,教育社会效益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培养目标也要相应的更新.而我国体育院(校)系对于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实践探索.就专业的培养目标而言,至少应考虑3个方面因素:一是国家对其基本规格的要求,二是此类层次人才目前的基本状况以及未来社会对其可能的要求,三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培养这类人才所提供的学科基础[23].确定专业人才规格的很多因素中最根本的因素是社会对体育专门人才的需要,而合理的专业人才规格取决于对社会需要的深入分析[24].
2.3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规范课程名称
不同的人才规格要求不同的课程设置,以达到不同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体现,课程结构是直接决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更新课程内容也是21世纪课程建设的重点.
各体育院(校)系应立足本院系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定位,紧密结合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规格的要求,设置不同的特色课程.为了避免课程设置的雷同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解决:(1)加速更新课程,开设专业前瞻性课程,提高选修课的比重,优化课程设置.(2)增加课程的种类,不要仅限于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门类,多开设一些体现专业特色、多样化跨学科的课程.各院系根据本校的实际,结合校内的一些优势学科专业及学校的地理位置和各民族、各地的体育项目多开设一些跨学科、有特色的专业课程.(3)深刻领悟“厚基础、宽口径”的涵义,打破传统学科间的壁垒,改变课程内容分割过细和简单拼凑的状况,避免脱节和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充分发挥每一门课程的功效.不同课程之间应相互渗透、互相补充、互相融合,使引进的新内容尽量与经典内容相互渗透,互相融合,而不是简单相加减,减少相关课程诸多重叠现象,对于各专业的基础课程,要加强内容和体系上的统筹与协调,压缩教材篇幅,才能为引进新课程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4)规范学科、课程名称,体现专业课程特性.我们要规范学科、专业课程的名称,避免出现课程名称较为随意命名、混乱的现象,用比较科学、精确的名称来体现课程的特性.
参考文献:
[1]张勤.20世纪中国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3,23(2):1-12.
[2]李鸿江.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系改革与发展į
关于体育院校论文范本,与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同质化特色化相关论文格式模板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