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有关论文范文集,与学校体育学被弱化现象引发的相关毕业论文模板
本论文是一篇学校体育学有关毕业论文模板,关于学校体育学被弱化现象引发的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学校体育学及学校体育及体育教育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学校体育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对学校体育学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中被弱化的现象进行了思考,认为这种现象与以下因素有关: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不明确,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存在重复;学校体育学学科定位模糊,界定不规范;学校体育学研究范畴缺乏系统性,学科名称与研究范畴不对应;学校体育学没有阐明其本质功能,而是将体育的本质功能等同于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等.
关 键 词:学校体育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f2007)02-0072-03
学校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从1983年至今,走过了24个春秋.在此期间,学校体育学经历了学科的初创、发展和成熟过程,一直到今天被弱化.说它被弱化,原因是在2003年6月19日之前,学校体育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或主干课,但
学校体育学有关论文范文集
1历史回顾
我国学校体育学的前身是体育理论,其主要内容来源于体育理论的有关章节.20世纪50年代初期,前苏联专家凯里舍夫将《苏联体育教育理论》传入我国,内容以学校体育教育为主.从此之后,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和我国体育理论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编写了体育理论讲义,作为各体育院系的教材,学校体育学是体育理论讲义的一部分.1983年10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我国第一本《学校体育学》问世,在全国体育院系试用,被作为规定或选用教材,填补了我国体育理论学科的一项空白.从此以后,关于学校体育学的研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入,极大地促进了体育理论学科的发展.1986年来自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的24个单位,在杭州大学举行的高师体育专业《体育理论》研讨会上,与会的大部分专家提出了将体育理论课程改为体育概论和学校体育学课程的建议,会后,以纪要的形式报送国家教委并由国家教委通报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体育系.1988年11月国家教委颁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日录》中,明确规定把体育理论课程分为体育概论和学校体育学等课程,并将学校体育学列为教育类专业的体育教育专业主要课程之一.1991年6月,在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学校体育学被列为11门理论学科必修课程之一.1992年国家教委组织编写《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十一门课程基本要求》,并于1993年4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根据基本要求的精神,由国家直接领导、金钦昌教授为主编编写的《学校体育学》问世.1996年国家教委组织,由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牵头以课题组形式,对国内外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起草拟定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后经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1996年9月年会上进行了审议和修订,修订后的方案经国家教委审定并于1997年2月正式颁布试行.根据新的课程方案的要求,国家教委组织编写了“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按照“纲要”要求,一批新的学校体育学教材和专著问世,推动了我国学校体育学学科的发展,为我国体育理论学科的发展,为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3年6月19日,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教育部专门组织课题组,对国内外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教育教学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和深入的分析论证,根据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起草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并决定从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含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体育院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中施行.在“方案”中的体育人文社会类课程中列出了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等课程,学校体育学这门课程虽被列为必修课中的主干课程之一,但“方案”也允许各校可自主开设各课程.这种现象说明学校体育学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中的地位开始被弱化,这种被弱化的现象不能不引发我们对学校体育学学科进行思考.
这篇论文网址:http://www.sxsky.net/yixue/010402362.html
2有关问题的思考
学校体育学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中被弱化的现象的出现,与学校体育学本身存在的问题有关,包括: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范畴、学校体育本质功能.
2.1学校体育学研究对象
我国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体育现象及其规律”.但是很多学校体育学教材中并没有对学校体育现象及其规律进行明确的解释,即使有的教材中进行了解释,但仍不尽如人意.在有关教材中,对学校体育现象的认识采用的是相对静止的观点,而不是动态的观点,没有回答如何进行学校体育工作这一基本问题.潘绍伟先生[1]曾在其《关于学校体育学研究对象的思考》一文中认为,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未能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区别开来.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而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体育现象及其规律”.我国在教育学科分类中,体育学隶属教育学门类,学校体育学隶属于体育学,这说明学校体育学属于教育学科.从“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涵义的角度来看,它实际上已经包括了“学校体育现象及其规律”,也就是说,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从文字界定方面有重合之处,未能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相区别,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从根本上否定学校体育学存在的现象.
2.2学校体育学学科性质
关于学校体育学学科的性质,有的学者提出,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之间有一个共有部分,就是《学校体育学》;有的学者提出,学校体育学是一门教育科学和体育科学相交叉的学科,基本上属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范畴;有的学者提出,学校体育学是一门体育科学与教育科学交叉,以现代教学论为一般理论基础的新兴学科.这说明学校体育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这样界定学校体育学的性质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定位模糊.如果说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之间有一个共有部分,那么共有的部分是否就是《学校体育学》如果说体育科学与教育科学交叉,以现代教学论为一般理论基础的学科,应该是体育教学论.这说明学校体育学的学科定位较为模糊.
第二,界定不规范.作为一门学科,作为一本教材,在用语上一定要规范,然而学校体育学“基本上属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范畴”,什么叫基本上这样的界定显然不符合逻辑学的法则.
2.3学校体育学研究范畴
我国正式出版的《学校体育学》有十多本,这些教材中有关于学校体育学的研究范畴,大致包含以下5部分[2-11]:
第一部分,学校体育概述.基本包括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学校体育的功能和目标;
第二部分,学校体育教学.基本包括体育教学目标、过程和基本规律,体育教学内容与手段,发展学生体能,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发展个性,体育课,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与考核;
第三部分,课外体育.基本包括课外体育锻炼、课外运动训练及
学校体育学有关论文范文集,与学校体育学被弱化现象引发的相关毕业论文模板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