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与构建女大学生性德育模式相关论文目录怎么自动生成
本论文是一篇德育教育有关论文目录怎么自动生成,关于构建女大学生性德育模式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德育教育及女大学生及高校德育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德育教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21]在女大学生发展性德育模式的建构中进行行动研究的缘由:第一,虽然推动德育实践发展的行动研究已成为中国德育模式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11]但是在高校德育模式中,女大学生赋权和能力建设等行动研究是缺失的.第二,行动研究与女性主义联系密切,许多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学者天生就是和行动研究、应用性研究联系在一起的.[22]第三,教师(无论是否从事德育工作)是一个德育教育行动者,行动研究是一种促使教师实现个人价值和意义,特别是促进专业自主发展和主宰自己生活世界的生活方式.[23]
本行动研究的意义在于行动研究可以颠覆性地改变女大学生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行动研究尝试解决女大学生德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冲突,针对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及问题做出反省,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行动中,逐步发展德育教育实践理论,在此过程中创造出新型德育知识.采用行动研究能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与女大学生一起在实践的过程中共同摸索及建构德育教育模式,对女大学生进行能力建设.在行动研究中,女大学生不再是研究的客体或对象,而是研究主体,是德育教育研究的参与者.通过“研究”和“行动”的互动,女大学生将研究的发现直接运用于德育实践,进而提高自己改变学校德育教育现实的能力.研究的目的是唤醒女大学生主体意识和增强其能力,使她们觉得更有力量,同时促使学校德育教育研究者扮演促进者的角色,帮助女大学生确认所要研究的德育教育问题,对分析和解决德育教育问题提供一个全新视角.
2.行动研究过程
艾略特提出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强调互动和参与的过程.勒温也将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分为4个阶段:制定行动目标、实践行动、检视实际情况和实施效果、问题的分析及评估,认为这是一个循环系统.克密斯(S.Kemmis)采纳勒温的思想,认为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包括计划、行动、考察、反思等4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22]
本文来源 http://www.sxsky.net/yixue/010831947.html
根据行动研究的过程分为计划、行动、考察、反思4个阶段,本行动研究的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深层理解女大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心声及需要,描述现有女大学生德育教育形式、特色与限制,尝试与女大学生和德育教育者共同提炼及归纳出一些可行的实践模式.访谈和焦点小组作为行动研究的初步介入方法.
第二阶段:通过在具体情景中的行动建构女大学生发展性德育模式,实际上是“女大学生赋权和能力建设”实践模式.参与式小组及工作坊作为此阶段行动研究的介入方法.在共同参与中,行动参与者(女大学生)、行动研究者(德育工作者)、行动研究的研究者(课题研究者),形成一个相互支持、共同学习的群体.
第三阶段:尝试将女大学生发展性德育模式运用于具体的问题,考察模式的可行性,并经行动参与者、行动研究者、行动研究的研究者三方共同讨论,选择大家共同认为是最重要及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作为介入重点,寻求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第四阶段:不断地对女大学生发展性德育模式做出反思及修改,可以进行3方面的反思,即模式反思、对行动研究的反思和对三方合作关系的反思.当发现问题需要改变策略时,就通过参与式讨论做出修改,然后再运用于实践,再反思和修改.
本行动研究过程采用行动研究中的多种类型:第一是采用行动者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以及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方法,改进德育教育实践,并在行动中不断反思,可运用的资料有参与者个人资料,如现场记录、访谈录音和实物(包括德育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报告、研究论文、资料、日记、照片)等;第二采用合作模式,专家(传统意义上的“研究者”)与实际德育工作者一起合作,共同进行研究.研究的问题是由专家和实际工作者一起协商提出,双方共同制定研究的总体计划和具体方案,共同商定对研究结果的评价标准和方法.[22]
在本行动研究过程中,角色发生根本性转变,即专家由传统意义上的“研究者”转变为行动研究的研究者,德育工作者由原来的“教育者”转变为“研究者”,女大学生由以前的“被教育者”成为“行动参与者”.在整个行动研究过程中,赋权于女大学生的主题非常鲜明.
3.行动研究的具体策略
女大学生发展性德育模式中行动研究的另一主题是能力建设.
前述女大学生发展性德育模式必须确立“能力本位”的全面发展观.能力本位和能力建设有何关系呢?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及其能力建设的实质,就是强调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对人的能力尤其是人的创新能力的依赖,就是强调人要依靠其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来推动社会发展,来实现其价值.“能力建设”是“能力本位论”在社会制度、社会体制、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运行机制、社会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具体化与现实化.[16]应该建立以能力正确发挥为社会价值导向和制度选择目标的能力社会及其运行机制.[24]
女大学生能力建设包括树立正确观念的能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业和职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能力、角色和行为能力、对性别导向的分析能力等.如果从女大学生对职业自我认知的角度看,对职业倾向起主要作用的职业自我特征包括兴趣、能力、性格、气质、职业价值观等,[25]可见,职业能力也是提升女大学生职业自我认知的重要方面.
以女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建设为例:在现实中,就业难和就业歧视问题,也是全社会、学术界、女大学生自身最为关注的问题.据厦门大学调查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女生就业机会只有男生的87.7%.[26]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于2004年6月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调查显示,就业的男女差异主要表现在:(1)在落实率上男性高于女性.男性总体的落实率为65.6%,女性为56.0%,相差9.6个百分点.这种差异在不同学历上、不同学校、不同地区表现也不同.在各个学历层次上,硕士毕业生男女落实率相当,而在专科、本科及博士毕业生中,男性的落实率都高于女性至少4.7%,男性博士毕业生的优势尤为明显,比女博士毕业生的落实率高出13.7个百分点.(2)单位性质上的差异.男性进入国家机关、科研单位、城市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的比例略高于女性,进入国有企业的比例与女性相比则有明显的差异,比女性毕业生高出14.7%,进入私营企业的比例略低(比女性低1.9%),而进入学校的比例远远低于女性,差距高达17.9个百分点.[27]有研究提出,主流话语虽然关注女大学生的被歧视状况,但女大学生自己却很少发出声音.性别歧视在女大学生的求职过程中是一种弥散的、无所不在的状态,而女大学生常常不会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性别歧视、重建自我,而多以沉默接受歧视,其重建的自我是“第二性”的.社会几乎没有积极的力量帮助女大学生们建立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自信,为了能够鼓励自我,她们只能无奈地接受歧视的现实.[28]
许多文献和实证资料也表明,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探讨多是从问题角度(如社会问题和个体心理及应对态度问题),而不是从建设性和发展性的角度;高校提供的就业服务是从完成工作,提高就业率角度(就业率关系到高校的招生),而忽视女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建设.女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建设是解决就业难和就业歧视问题的新途径.
职业能力是全面素质发展的内化以及外显.女大学生职业能力架构包涵丰富的综合性的职业能力,它既涵盖表达能力、社会能力等的一般能力,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激励的,更包括诸如按照能力的倾向性,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德育教育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与构建女大学生性德育模式相关论文目录怎么自动生成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