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类有关学年毕业论文,与病证结合在中医辨证治中的地位相关医学科研论文范文
本文是一篇中医临床论文范文,中医临床类有关学年毕业论文,关于病证结合在中医辨证治中的地位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中医临床及中医药及中医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中医临床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对病证结合做一初步介绍,论述其理论体系的意义所在.主要讨论病证结合理论体系的历史发展状况,当今病证结合的内涵,及其在辨证论治过程中的意义所在.
关 键 词 :病证结合;辨证论治;中医
中图分类号:R2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7717(2008)11-2362-03
Discussion of Position of Combination Disease and Syndrome During Syndrome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TCM
XU Yingzhi1,ZHANG Junping2
(1.Tianji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
2.The 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ianji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中医临床类有关论文范例
Key words:bination disease and syndrome,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TCM
辨证论治是中医独特理论的基本特点之一,医圣张仲景首次提出了“辨证”一词;元代滑寿在《读素问钞》中首先提出了“论治”一词,并作注释;清朝章虚谷著以《医门捧喝•,论景岳书》首次以“辨证论治”一词提出[1];任应秋先生力倡“辨证论治”为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基本特点之一[2-3].王永炎先生则提出遵循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据证言病,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的原则,完善与推广辨证方法体系.中医要坚持自己的特色,辨证论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灵魂,要真正做到辨证准确,论治恰当的唯一途径就是病证结合、方证对应.对该理论加以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其在辨证施治过程中的重要性,对于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及疗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以进一步推动中医学的发展.现就病证结合在辨证论治过程中的意义进行分析探讨,就正于同道.
1.病证结合的渊源
病证结合作为一种理论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从萌芽到成熟的不断发展完善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此过程积淀了历代医家所有理论与实践的精华,有着丰富的内容.历代医家在诊疗疾病、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对病证结合理论的认识与应用经历了从无意识自发状态到有意识自觉应用的转变[4].
1.1 古代之病证结合
1.1.1 汉代以前――病证结合理论思想的确立
①病证结合论治思想的萌芽.中医病名最早见于甲骨文,是根据疾病的部位、生理功能来命名的,如目疾、足疾、疾言等.随着对疾病的进一步认识,出现一些载有疾病名称的书籍,但其中无证候记载.如《山海经》中出现了根据疾病特点的命名,如瘕疾、痈、疫疾等[5].在《五十二病方》中则有人病马不间(痫)、睢(疽)病、人病羊不间(痫)、尤(疣)等的记载,并出现一些简单的方药,隐含了辨证用药的思想.
至《黄帝内经》不仅开创了辨病论治理论之先河,还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并由此产生最早期的病证结合为基础的辨证论治的萌芽[6].但是,《内经》尚缺乏病证的系统性和病证理论体系的完整性[7],更难以对诸多疾病诊疗作出辨病与辨证的结合.是以辨病论治为主,寓辨证于辨病之中,形成了辨病辨证论治的雏形.
②病证结合的理论基础.《伤寒论》首先以六经病命名,再依脉症不同辨证,分别使用不同方药治疗.《金匮要略》其篇名多是“辨××病脉证并治”可以看出,仲景是先辨病,后辨证,再参合症状的.仲景的辨证论治建立在辨病基础之上,建立了以病为纲、纲下分目、目分诸证、据证设方、按方择药的诊疗体系模式.
这一时期的病证结合概念比较模糊.病证混淆,时而称病,时而称证.就证而言,在《伤寒论》中的不同篇章有不同含义,如指代症状、病、证候等,例如220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及237条“阳明证,其人喜忘者”中的“证”,都是以“证”代病.这种以“证”代病的情况在《伤寒论》中较为常见.
1.1.2 晋唐时期――病证结合理论初步形成
晋唐以来,有更多医家关注病证结合的重要性,此时期的特点是以辨病为主的病证结合,甚至对某些疾病强调了辨病的重要性,明确疾病分类和分科,对疾病认识更具体.《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都是按内、外、妇、儿等不同专科对疾病进行分类再进行辨证论治的,并有辨病论治设方和辨证论治设方.另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也有青蒿治疟疾,海藻、昆布治疗瘿病等专方治专病的记载.《刘涓子鬼遗方》则专门论述外科疾病,对外科疾病的病因、证候、鉴别诊断、辨证治疗和预后做了全面的阐述.众多医家对疾病的了解和认识比较深入,力求先“辨病”,再“辨证”,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范文资料 | 大学生适用: | 函授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51 | 写作解决问题: | 写作参考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 职称论文适用: |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写作参考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最新题目 |
1.1.3 宋金元时期――确立以辨证为主的病证结合模式
宋以后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病证结合论治模式的形成,极大地推动了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和临床医学的发展,这一模式对今日中医临床诊疗仍有着重要指导作用[8].此时期对中医理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北宋政府组织众多医家校刊了大量医学古籍;通过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深入研究,吸纳了其中的辨证思维,形成了以辨证为主的病证结合论治模式.如《伤寒微旨论》、《南阳活人书》、《小儿药证直诀》等书都体现了以辨证为主的病证结合思想.另有金元四大家在学术争鸣的氛围中各抒己见,进一步推进了中医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病证结合理论.诸多医家阐述其理,并付诸临床实践,从多角度扩展了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理论范畴.
该文来源 http://www.sxsky.net/yixue/yyx/424782.html
1.1.4 明清时期――病证结合理论的充实与完善
明清时期对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理论增加了许多新的病名,并创立了新的辨证方法,隐含了现代医学的理论知识.明代张介宾力主八纲辨证,《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曰:“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六变辨”进一步指出:“六变者,表里寒热虚实也.是即医中之关键,明此六者,万病皆指诸掌矣.”其充分体现了以病证结合为前提的辨证论治思想.
明、清时期对温病的认识有所创新,温病病种不断分化,种类增多,创立了温病独特的辨证方法.并将温病分为风温、春温、暑温等病种而进行治疗,并有叶桂的卫气营血辨证、吴瑭的三焦辨证、薛雪的论湿热病证,此开辟了外感热病治疗的新途径,形成了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为核心的温病病证结合论治体系.
清代郑梅涧的喉科专著《重楼玉钥》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典范,具备现代认识疾病的气息.书中阐述了咽喉解剖、生理病理及咽喉疾病的诊断治疗、转归、预后等.将36喉风“妙以一方统之,无不神验,故宜其秘也”,体现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思想,将两者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9].
1.2 近代之病证结合
近代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随着西方医学传入中国,除了继承传统的病证结合外,又诞生了西医病与中医证的病证结合模式,唐容山《中西医汇通》及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均是现代病证结合的雏形.以张锡纯为代表的中西医汇通派“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在临床实践中探索出中西医结合的病证结合论治模式,书中介绍了以西医诊断命名的霍乱、痢疾、白喉等传染病,参考现代医学检查和化验结果,认为均与菌毒感染有关,提出了“当以解毒之药为主”的治疗原则[10],显示了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的施治模式.陆渊雷在《伤寒论今释》指出:“研究病理当从病,或从其病灶,或从其病菌,或从其所中之毒,西医所论详矣.商量治疗当从证等”.周雪樵曾讲道:“中医之所以能自立,不致为西医所侵夺澌灭者,亦自有道焉,寒热虚实是也等仆之治病,凡治病器具概用西法,至开方用药则用中法,有急病及中药所不及者,则以西药济之”[11].以上众医家的言论充分体现了西医治病与中医对证结合的理论思想.
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各医家对西医知识不甚了解,加之当时西医自身也不是太完善,因此在实际运用中存有中西医简单对应,片面、牵强之处,但是“中体西用”,结合两者优势的理论思想,对基于病证结合的辨证论治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1.3 现代之病证结合
现代病证结合与传统病证结合是中医学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物,此阶段关于病证结合之病是指中医之病还是西医之病有不同的观点;如何进行病证结合有不同见解.金寿山先生认为辨病是指辨中医的病,病为纲,证为目.“能辨证而不识病,可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诊断上缺乏全局观点,在治疗上会毫无原则地随证变法;当然只识病而不辨证,也就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等诊断上虚实不分,治疗上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12].岳美中先生指出:“我们体会到若能不停留于辨认证候,还进而辨病,辨病名(包括中医病名和西医病名),论治注意古今专方专药的结合运用一定成果更好”[13];秦伯未先生讲到[14]“中医治疗西医诊断的疾病,必须根据中医的理法进行辨证,重新作出中医的诊断,西医的诊断可供参考.”姜春华先生认为:“中医除掉以西医的病为主体外,还要根据中医辨病的原则去辨病,同时也根据中医辨证精神去辨证”[15].朱良春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重要性及其关系”[16]一文中明确指出,要善于借鉴西医医理,进一步认识其病源病机,对于西医已诊断明确的疾病,例如肺结核、慢性肾炎等,坚持运用中医思维方式进行辨证施治,力求做到诊断与治疗上的病证结合.在众多医家众说纷纭,百家争鸣中促使人们不断思考病证结合这一问题,从而推动了此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2.病证结合的含义
我们要探讨病证结合,首先要明确病是指什么,证是指什么.病证结合的“病”究竟是指西医的病还是中医的病争论已久,在纵观了病证结合理论的发展历史后,笔者认为,此指西医范畴的病较为恰当.一个时代的社会整体状况决定此时代的医学理念和发展状况.就当今的医学发展现状,不可否认现代医学在诊断疾病,寻求病源,探讨机理方面具有更客观更深入的研究成果,对于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方面更为确切;中医的病名较为笼统、直观,诊断模糊,不利于推广与临床运用;西医病诊断明确,较为具体,临床运用方便、易于掌握.不可否认这也是当今的医学潮流所向,大部分中医医院的临床诊疗都采取了这种西医诊断疾病、中医辨证论治的模式.这也是当今病证结合理论体系发展的大势所趋.下面就介绍一下病证结合的含义.
“病”是指西医范畴的病,即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与体征,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证即中医的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机概括即王永炎先生所言的“内实外虚”[17]的“内实”;是从中医病机学所揭示的“藏于内”的特定病理改变[18],包括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主要内容.
辨病是辨西医之病,寻找病源,明确诊断;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情的发展、转归、预后等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辨证是辨中医之证,根据疾病某一发展阶段的病理特点而做出阶段性判断.病证结合,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一种在临床诊疗中既重视对西医病的诊断、又注重对中医证候的认识,在确定疾病的情况下,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综合考虑疾病因人、因地、因时等因素所表现出的不同证候来确立治法方药,从而实现个体化治疗.它是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来重新认识、解释现代医学所诊之疾病;是多种理论的
中医临床类有关学年毕业论文,与病证结合在中医辨证治中的地位相关医学科研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中医护理技术
日等.,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中医护理总结安徽括中医执业医师,"治未病"服务职业技能人员,医技人员,中药师,护理人员,管理人员等,专职医护人员应当不少于6人,中医类别人员不低。
中医护理工作
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采用中医"。护理论文发表中医8,心理护理,康复训练在外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与研究.,9,外科护理质量管理与风险管理的改革与探讨.,10,?循。
中医护理管理
型病例数,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主要中医护理技术,平均住院日等.,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中医护理总结安徽括中医执业医师,"治未病"服务职业技能人员,医技人员,中药师,护理人员,管。
中医护理总结
中医护理总结安徽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和《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等有关文件,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
中医护理杂志
扣5分.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包括中医辨证施护,护理工作模式,整体护理能。中医护理总结安徽括中医执业医师,"治未病"服务职业技能人员,医技人员,中药师,护理人员,管理人员等,专职医护人。
手足口病论文
疳证,腹痛,汗证,多动症,遗尿,奶麻,手足口病,紫癜,佝偻病等)的中医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辨证论治;小儿推拿,穴位敷贴,雾化吸入,物理降温等操作技术;。
中医护理体会
括中医执业医师,"治未病"服务职业技能人员,医技人员,中药师,护理人员,管理人员等,专职医护人员应当不少于6人,中医类别人员不低于70%,其中应当有一名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
中医护理题库
医执业医师,"治未病"服务职业技能人员,医技人员,中药师,护理人员,管理人员等,专职医护人员应当不少于6人,中医类别人员不低于70%,其中应当有一名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
中医护理培训
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切实落实专人负责,专人管理,进一步加强学员学籍管理工作,严。中医护理总结安徽医医院"治未病"科护理人员应接受"治未病"服务的专门培训,熟悉健康管理和中医预防保。
中医护理知识
点及分值分配 。中医护理总结安徽医医院"治未病"科护理人员应接受"治未病"服务的专门培训,熟悉健康管理和中医预防保健基本知识,掌握"治未病"科常用中医护理技术,能为患者提供具有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