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与新课标背景下的高师美术学(师范类)专业趋势相关毕业论文模板
本论文是一篇美术教育有关毕业论文模板,关于新课标背景下的高师美术学(师范类)专业趋势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美术教育及美术学及师范类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美术教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面对基础美术教育新课程的改革,高师美术学(师范类)专业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生源基地,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基础美术教育?这对美术学(师范类)专业无疑是个重大的课题,本文着重探析新课标背景下高师美术学(师范类)专业专业化、多元化、生态化的发展趋势,为培养时展需要美术师资提供方向指引.
关 键 词:新课标;美术学;专业化;多元化;生态化
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学生感性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使得美术师资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关注.高师美术教育是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师培养的摇篮,其美术教师塑造能力对我国美术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当前随着教育部《201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发,以其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学习方式以及新的课程评价观强烈冲击着现有的美术基础教育体系,它要求中小学美术教师要改变以往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因此,必须对美术专业师资培养进行新的定位,以符合新课标相关要求.文章结合新课标相关内容主要从专业化、多元化、生态化三种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1专业化
专业化是指人才培养计划要强调美术学(师范类)专业的专业性.2005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古有韩愈《师说》云:“古人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今以素质教育为目的,作为美术教师,“就必须有周密的计划,不能容忍主观随意性,不许太多的非理性成分,需要有尽可能全面的知识,教给学生的主要是‘道’而不是‘技’.”[1]
美术学(师范类)美术教育主要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不是以培养美术工作者或者画家为目的.作为美术学(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如果不具备美术教师的专业性,岂不形同虚设!可就当前情况而言,师范特点和面貌被淹没:“重技轻理”;“重艺轻师”;“培养方式简单化”;教学内容和中小学(尤其与《新课标》)的实际差距相去甚远.美术圈最引人注目是美术家,而非美术教育家,无论是任职、晋升,多是靠绘画创作的作品,而非靠所教学生的素质来提高.长期以来形成一种这样的观点,创作(科研)是实的,可以质变的;教学是虚的,不容易被人发现;美术家就是教育家的误区.导致师范美术教育偏离了原来设定的目标,在做与专业美术院校相同的事情,无法体现其“专业性”.再加上市场化实施以来,现在美术学(师范类)专业毕业生普遍就业困难,一是中小学美术教师职位渐趋饱和.二是毕业生专业能力欠缺,不能满足社会所需,适合自己的岗位少,毕业生都希望找个理想的工作单位.导致美术学(师范类)专业学生出现两个就业取向的极端:一是想成为美术家,根本不屑于美术教育.二是成为美术教师,可学习需求无法满足.或者还有些除了报考研究生,首选单位便是美术馆、博物馆、出版社、报纸杂志社等,可这些岗位都还有专业美术院校的毕业生来竞争.美术学(师范类)专业如何体现其专业性?
首先,美术学(师范类)专业大部分学生应该明确自己是当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肩负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要求,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艺先做人,人奇格自高.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云:“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2]现代著名美术大师及教育家潘天寿先生也多次强调:“心正者,人之思想道德品质也.文学艺术,乃艺术家人格思想感情之反映,艺术家思想正,志向大,胸襟宽,眼光远,则画品必高,成就必大,余谓笔正则画正,心正则笔正,人格方正,画品必高,人品不高,画品低劣.”[3]其次,作为未来的中小学美术老师,必须先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端正人生态度,使之养成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健康的道德情操.再者,加强文化修养,增强人文内涵,培养具有“既精通专业,又善于发挥专业特点;既熟悉理论,又富于实践精神;既了解世界,又明了国情和社会需求;既通晓历史,又善于实际应用等这类全面综合型的人才”.[4]
总之,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课程设置不一致,或者缺少紧密的链接,我们培养出的教师怎么能够胜任中小学的美术教学工作呢?因此,相对于新课改,课程设置必须有相对应的专业基础美术教育课.美术学(师范类)专业的专业性应该体现为培育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人才培养计划与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需要紧密相结合,做好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的链接.
2多元化
“多元”是基础美术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概念,具备“多元艺术素养”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其实施的根本保证.高师美术学(师范类)专业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生源基地,必须实现同基础美术教育在课程性质、课程内容等多方面的衔接,调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打破大学课堂的枯燥乏味,积极构建多元艺术课堂,使培养目标多元化.
《新课标》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以更为开阔的视野审视美术及其教育功能,注重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未来实际生活的需要出发设计课程思路,使课程结构更为合理,内容更加丰富和开放.注重课程的“综合化”是此次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重大变革,改变了以往课程知识过于单一、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现象,使其更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事实上,如今高师美术的课程设置正往“多元化”这一趋势发展,高师美术课程大体可分为四大部分:(1)绘画类课程:除素描、水粉等基础课程外,还设中国画、油画等绘画专业的所有内容.绘画类课程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等美学素养,具备了这些素养也就不难在设计领域中施展才能,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2)设计类课程:对设计专业来讲,更注重基础内容,像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另外还增设了《中国民间美术》这一课程来迎合中小学美术课程内容.(3)理论类课程:包括艺术理论和教育理论两大类.艺术理论课是指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知识面覆盖广.而中小学美术课程论这两门教育理论课,则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必修课程.(4)尤为关注教育实习课,它是高师美术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通过教学实践融会贯通,是一次理论与应用的有效结合.再者,《新课标》开宗明义道:“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要求具备深厚文化修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的“多元化教师”.因此,在合理安排专业课程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设人文课程的比重,有针对性地为美术专业学生开设哲学、美学、历史、文学等饱含人文思想的课程,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例如,潘天寿先生就在教学中增设了文学诗词、书法鉴赏等课程.他要求美术系的学生学习时间的比例是“三分读书,一分写字,五分画画,一分其他,并鼓励师生多读书,多写文章,注意理论研究,扩大自己的知识面.”[5]
目前,大多数高师院校美术学(师范类)专业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目标“多元化”,试行弹性学制培养创新型人才.基
美术教育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与新课标背景下的高师美术学(师范类)专业趋势相关毕业论文模板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