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研活动方面论文范文素材,与数学校本教研的有效策划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教研活动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数学校本教研的有效策划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教研活动及校本教研及数学教师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教研活动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作为促进教师成长、改善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策略和有效途径,校本教研以其独有的价值得到了教学研究者、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的肯定.然而,审视校本教研之路,不难发现,教研效能低下、视野狭窄等弊端与新课程理念逐渐背离,已经严重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导致学校校本教研的生命活力难以焕发.本文试从策划者的视角来剖析时下数学校本教研的一些不足,从多角度、多纬度探寻积极有效的改进策略,促进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镜头速写
教研组长口头或书面通知:×月×日(星期×)×时,在×教室进行校本教研活动.于是,到了那天,老师们便来到指定地点.有的提前到,有的踩点到,有的姗姗来迟.遇上理论专业学习,可以认真笔记或窃窃私语.碰上观课,可以认真,也可以清闲,没有研究主题,也没有具体任务.课后,组长召集进行评课,说说优点,谈谈缺点,提提建议.爱说的多说几句,不爱说的可以不说.执教者也从没指望这次活动能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有多少提升.有时,听课的人提了不少意见,可是执教者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做,即便偶有“触动”,但等这事过后,也就慢慢淡忘了等
对于上述场景,教师们一定不会觉得陌生.每所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一定量的校本教研活动.每位教师以不同的心态参与教研.期望值不同,体验不强烈,得到的效果也迥然不同.
现象透析
分析当下的校本教研活动,之所以出现低效、无效甚至“伪教研”现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研无主题――空洞校本教研一旦缺少鲜明的主题,那么执教者便会即兴选择教研内容.参与教师完全跟着感觉走,没有预定的关注重点,想到什么说什么.大家漫无边际地发言,七嘴八舌地议论,对问题纠结过多,而建设性意见少之又少,研讨内容杂乱,各定各调,各吹各号.于是出现了“面子教研”的现象.
蜻蜓点水走形式――肤浅不论哪种类型的教研,如果参与教师把他当作任务看待,形式上走过场,缺乏研究热情,没有研究精神,那么对自身专业发展和教研质量的提高,就没有丝毫的作用.如果不善于深入思考和分析,不谙研究的门道,必然会降低教学研究的实效性,教研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年龄跨度显距离――失衡现行的教研组基本以学科为单位组建,其成员年龄跨度往往较大.年龄抹杀了部分教师的积极性,成了他们“把一本老经念好”的理由.他们原本是非常渴望成功的,如今却被递增的年龄推到了成长边缘.希望他们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却也略显无奈.
浅尝辄止无跟进――低效“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不动”,这是许多一线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形象写照.教研活动后,许多教师缺少自主跟进,对研讨中出现的一些想法和思考往往停留在意识层面,很少能持续落到实处.这样点到即止、断崖式的教研活动,极大地削弱了教学研究的功能和成效.
策略探寻
基于对传统校本教研活动这些弊端的认识,总结以往校本教研中教师所关注的焦点,结合本校的教学实情,笔者尝试改进教研模式:以确立单一目标主题为研究方向,采用课例研讨为突破口,借助系列化可操作活动,构建起以下数学校本教研的基本模式(如图).
这是一个循环渐进式的过程,与传统校本教研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思教师之需,生成教研主题问题是校本教研的出发点,也是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起点.问题的设计要与教学实践直接联系,其来源应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碰到的最棘手的、最迫切需要改进的内容.这些问题要有潜在价值,能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行为,而且要可行,难易程度适中.开学初,笔者召集校内高段数学教师展开讨论:在教学中印象最深刻的教学问题是什么?感到最困惑
关于教研活动方面论文范文素材
谋教师之虑,充分预设活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成功的教研活动只有预在先,教师在研究时才会有所思,才会生成精彩.在策划“关注差错提升教学有效性”的一系列活动时,笔者都提前一周开始筹谋.例如,在开展差错案例剖析活动前,先与各年级组的数学教师沟通,搜索关于差错案例的文本.要求以年级组为单位推荐典型案例,以便在活动时间里剖析.活动前一天,与推荐案例的各年级组教师碰面,了解具体内容,以便活动时设计节点进行问题追寻,调控节奏.当遇上非本校级的教研,则在两周前就开始策划预案.从课例研究教师的预定,到过程的跟踪和活动的总结,要通盘考虑所有细节.一般课例研究,都要依据活动目标,配合学校教学进程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要求执教者放大主题,缩小切口,倡导发挥教研骨干的集体智慧进行研课、磨课,尽量体现课例的示范性与引领性.在活动前半周发布网络通告,告知活动主题和任务.
供教师之要,追寻有效教研模式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紧抓“课堂”这个阵地.调查表明,教师更欢迎基于课例的校本教研,他们希望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的角度来观摩学习优秀教师的课例,从而内化吸收,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笔者尝试了两种做法:一种是联校教研课例,由各校的优秀教师设计并执教,并在校内进行了试教、研讨,另一种是利用网络选择符合教研主题的优秀视频课例.在课例研究活动方式上,笔者积极倡导开展同课异构的教研范式.同课异构,能充分利用教师之间的差异性资源,通过比较、带动、反思与重建,让教师的视野更加开阔,考虑问题的角度更加全面.
解教师迷惘,专业成长无界限在课改实践中,培养年轻骨干教师成为排头兵的同时,对其他教师的提高也不容停滞.不同年龄的教师,都应该是课改的主角.观察发现,新教师非常渴望受到关注,但教学实力尚需提升,青年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希望有展示的机会,中年教师对职称和荣誉开始丧失激情,教学疲软的状态急需改进,临近退休的老教师,因曾经辉煌过而变得有些力不从心,骨干教师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内已有或多或少的积累,面临如何再提高的困惑“高原现象”较为严重.为调动各类教师的研究热情,不妨借鉴“因材施教”理念,以教龄、专业发展程度为参照物,将教研组成员列入强基工程(新教师)、砥柱工程(中青年教师)、秋实工程(老年教师)、名师工程(骨干教师).通过年龄分层,以老带新的“捆绑式”合作,同龄协作互助共研,从而调动所有教师的研究热情,让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感受到不一样精彩.记录教研成果,反刍专业成长每一位教师参与教研后,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如果不用文字梳理,那些感悟与冲动也就稍纵即逝.笔者利用活动决策之便,帮每一位成员设计了活页式的《教研手册》.每一次活动都设计一组活页,活页内容按照不同的活动形式和性质制作,为方便记录,在活页右侧还开辟了一列“点子”栏.例如:课例观摩,除了记录组织教师的活动外,也要记录学生的活动,并及时对两者进行“三言两语”的点评,教师在观摩过程中有了发现和思考,想到了新的解决思路、可操作性的行为等,必须及时记录.又如,聆听讲座,除了记录讲座要点外,还必须书写听后感言,甚至可以尝试听后的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来讲,会从哪几个方面阐述”等.《教研手册》真实记录了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学风格,以及各自的所思、所想
关于教研活动方面论文范文素材,与数学校本教研的有效策划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