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品设计类论文例文,与“透”的艺术文化学科前沿相关论文摘要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产品设计类论文摘要,关于“透”的艺术文化学科前沿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产品设计及学科前沿及器物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产品设计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0340;优势,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消费类产品还是以国外大品牌的技术为主.日韩在“透明”设计上有自己独到的一面,一方面积极开拓技术领域,另一方面研发符合主流消费群体的产品.无论在外观还是技术上都有不俗的表现,符合时下市场需求.欧美在“透明”产品在设计风格上和日系产品有着鲜明的差别,欧美“透明”产品在外观设计采用时尚的流线型,美观、简洁、大方、更具人性化,从产品的外观设计到人性化操作界面,都考虑得无微不至.它们不追求日韩产品的极致轻薄与标新立异,在产品设计上倾向简洁、大方的设计,主要追求质感的厚重,简洁大方的特点,摒弃在外观上多样的变化.任何新产品的产生都需要新技术和新材料新工艺的支持,这些是“透明”产品在透明性质上的支撑,都是不可缺少的元素,也可以说新技术推动了“透明”产品的外观设计发展.一段时间内,“透明”产品在重视技术还是重视时尚引起争论.受技术限制,许多透明化产品仍然处于概念设计范围,许多外资企业在竞争与创新的背景下运用新技术、新材料研发新的产品,在外观效果与使用性能上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三、研究意义
在不同历史时期,生活方式和生产力水平具有很大局限性,“透”通过当时的建筑、生活用品、艺术品的设计都可以真切的反应出来.因此,不同的造型语言和材质的运用,可以清楚地反映出设计语言在不同时代特征.目前“透明”设计发展迅猛,全“透明”产品设计在一部分领域转换为现实,例如:家用电器、数码产品、家具等产业.
以中国传统镂空器物为载体,选定“透”为研究对象,从传统哲学、传统文学与文化方面提炼分析“透”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在中国传统镂空器物的器物类型中,提炼分析“透”的演变及发展规律.用典型传统镂空器物案例论证中国造物文化从古至今发展的脉络以及包含的耐人寻味“透”的设计思想,期望能以小见大.阐释现代“透明”设计产生发展继承了中国传统镂空器物中博大精深的“透”文化以及对它的创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产品设计,达到产品与文化的共融目的,是现代设计中比较流行的趋势.
本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概括如下:
(l)以中国传统镂空器物为载体进行研究,将它作为一个整体来解读“透”的传统核心造物思想.并结合现代“透明”设计的发展现状,梳理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产品设计理论和发展方向;
(2)从中国传统哲学、传统艺术文化的角度入手分析“透”的艺术文化,探讨其从古至今艺术与文化融合的合理性、合目的性,总结“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体现;
(3)研究从中国传统镂空器物到现代“透明”设计所呈现的“透”的特征.一方面,借鉴古人睿智的造物理念,指导现代产品设计;另一方面,结合现代生活需要,将传统镂空器物中的“透”思想融入现代产品设计,提升产品的文化气质.
四、结语
本文阐述了“透”艺术文化的设计艺术学科前沿的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确定把中国传统镂空器物到现代“透明”设计的“透”的文化发展作为研究内容.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出发,切实地制定并实施了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对研究中国传统镂空器物中“透”的艺术文化进行可行性分析概述.综上所述,进行设计艺术学科研究,要准确把握学科前沿,对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全面了解,并结合一系列科学的研究方法.这样,所做的专业研究基础坚实、理论全面、具有先进性,才能对相关科学研究和实践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
【注释】
[1]德西迪厄斯奥班恩.艺术的含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70
[2]李砚祖.设计之维[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49
[3]杭间.手艺的思想[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P163
[4]李泽厚.美的历程:修订插图本[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104
[5][英]罗森.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58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修订插图本[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2]李砚祖.设计之维[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3]杭间.手艺的思想[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4]罗森[英]著.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德西迪厄斯奥班恩.艺术的含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关于产品设计类论文例文,与“透”的艺术文化学科前沿相关论文摘要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