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类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述评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本论文是一篇大学生类毕业论文怎么写,关于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述评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大学生及农业类及农业科技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大学生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变化的原因大体有三个:一是选题的重复性.有关学校和导师鉴于新农村建设硕博论文选题的重复性较大,尤其是硕士论文选题重复性更大,减少了选题,二是涉农专业招生数减少了,作毕业论文的人数也少了,三是鉴于新农村建设的进展较慢,关注度稍有下降.但是,就其总量而言,硕博论文对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的关注度是很高的,特别是硕士论文其总量竟然达到学术期刊论文的2.77倍.图1CNKI资源库检索结果
(二)研究内容涉及较广
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研究的内容涉及面较广,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机构类型和人才类型外,其研究内容涉及到机制、模式、途径、方法和政策等.按“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研究”同样的检索条件(状态:“模糊”,时间区间:2006至2013),在“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研究”的“研究”两字前分别加入“机制”、“模式’等字样,对CNKI资源总库的学术期刊库、硕士论文库和博士论文库进行检索,得到表2所示结果.如以“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检索,在学术期刊库、硕士论文库和博士论文库分别获得31、266和45篇文章,三库合计342篇.但如果将“模糊”态改为“精确”态,则检索结果为零.这说明在“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的全部文章中,只是有342篇涉及到人才培养“机制”的有关问题,并不是说342篇文章的主题都是“机制”.加入其他字样的检索结果与此相似:只是涉及到相关问题,并非文章主题.表2CNKI《学术期刊库》等三库在不同检索主题下的检索结果
检索结果检索主题
学术期刊库篇数占比(%)
硕士论文库篇数占比(%)
博士论文库篇数占比(%)
人才培养机制研究3114.426644.54571.4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1151.4221373352.4
人才培养途径研究3114.415841.72844.4
人才培养方法研究156.933756.44063.5
人才培养政策研究4621.327846.54063.5
说明:机制,模式,途径,方法和政策这5个方面的文章有一些重叠部分,所以统计数字相加会大于论文总数.
从表2可知,硕、博论文对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途径和人才培养方法的关注度很高,最高达到71.4%.显然,这些都是在人才培养实践中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当然也是研究中最易涉及的问题.不过,造成硕博论文这一现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选题或研究的内容雷同,特别是硕士论文重复研究的比例较大.同样,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政策也是实践中的敏感问题,学术期刊和硕博论文对此类问题的关注度也都超过了40%.
关于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博士论文中的占比都超过了50%,这与硕士论文的重复有所不同,因为人才培养的研究者以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居多,人才培养模式是与自身工作关系紧密相关的内容,比较熟悉且给予更多关注是比较正常的.再者,“人才培养模式”本身应有较大的差异性,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其培养模式应该不同,即使同一学科、同一专业在不同高校,其培养模式也可以不同.可见,人才培养模式选题上看似有重复,理论上其研究内容的创新空间很大.
(三)案例推介和地方模式探索
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研究推介了不少案例,这些案例并非都是成功的典范,也许还有失败的,但在新农村建设人才非常紧缺、培养工作非常重要的今天,不管是可借鉴的经验或可汲取的教训都是值得总结的.
如四川泸州属西部欠发达地区,如果像北京或江苏一样选拔大学生村官就很不现实.他们在调研的基础上研制了适合当地大学生村官的定向培养模式,以“用得上、留得住”为目标,从本土选拔大学生村官培养对象,按当地的特点和需要设置专业和课程,应该说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也是一些研究者提出的“定向培养”和“长效机制”理念的具体实践[31].
还有,如湖州新农村建设“专业农民”培养模式[32],重庆实施的农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33],秦皇岛市海港区大学生村官培养模式[34],保定新农村建设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35],西安市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模式等[36],这些地方模式都是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的,有的是地方政府的立项课题,也许其理论价值不是太大,但却更接地气,更符合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更能为地方政府接受采纳,也许更有实践价值.
(四)研究的理论应用和创新
在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研究的各类文章中,大多或显或隐地涉及到了相关的理论基础,如人力资本理论,管理学、经济学和教育经济学理论,人才学理论、团队及团队生产理论,教育学、教育史学、高等教育学、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理论,课程论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有关理论,系统论、行为科学理论等.但是就整体而言,研究的理论性显得不足,有些对理论的把握不是很准确,有些研究内容与所介绍的理论并无实质关联,也就是理论和研究存在脱节现象.
不过在某些具体研究内容中对理论应用也有一定创新的.如徐辉运用团队生产理论提出来的五种人力资本团队模式,包括其运行特点和人才培养方式,在理论上稍有新意.[37]又如肖璐引用“非正式制度”概念来解析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对现实存在的概括就比较准确[38]26.理论上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R

大学生类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研究认为:“下不去、留不住”原因主要有:首先是非正式制度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其次是现有制度安排使高校仅关注整体就业率,而并不关注就业是城市还是农村,再次是高校毕业生择业价值取向单一,大多希望体制内就业,较少愿意体制外就业.[38]26-27为促进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应通过制度变革,缩短“体制内外”的差距,倡导多元的择业价值观等.[38]28-29.
(五)研究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新农村人才培养研究和新农村建设本身一样,还有许多问题和不足,有些问题与不足在前面已有论及,下面要说的是几个比较集中的问题.
一是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不多.对新农村人才培养研究虽然数量较多,内容较广,但是总体上理论建树不足,特别有创新的成果较少.如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许多研究者只是针对具体事例的经验总结,对存在问题的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也比较一般,而且其研究结论还有不少雷同.这种现象大抵与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现实有关.就全国范围来说实用人才的培养处于教育的较低层次,管理者和研究者对其的关注和关心也远远不够,无论是实践应用研究还是理论研究较难突破:实践尚且单薄,理论岂能丰富.
二是研究队伍较为单一.根据CNKI的检索结果,参与新农村人才培养研究较多的是高校教师和硕博研究生,且后者占有较大比例,研究队伍显得较为单一.以团队联合研究的也较少,这从另一方面限制了研究质量.如在高校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应该说绝大多数涉农高校都有激情和冲动,因为这毕竟可以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如果学校能组织团队研究,就可集合更多人的思想和智慧,提高研究质量,或可在课题立项等方面获得更多的支持,且研究成果在学校推广起来更易被人接受.三是研究方向较为零散.因之未能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更不用说形成
大学生类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述评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