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类有关论文范文资料,与穿越古代看消防相关论文格式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古代建筑类有关论文格式范文,关于穿越古代看消防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古代建筑及科学技术及消防系统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古代建筑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火与中国文化
很久很久以前,某一个聪明的先民无意间发现了火的妙用,从此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在没有电的时代,火对于人类的意义极为重大.照明、烹制食物、驱赶野兽,都离不开火的参与.如何取得火种,如何保留火种都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生存技能.然而水火无情,火一旦失控,则会对人的财产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伤害.因为深刻了解火的可怕之处,古人们对火可以说是又爱又恨.我国古代建筑大多是木质结构,天气干燥时极容易起火.前段时间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
古代建筑类有关论文范文资料
在没有自来水管、高压水枪和消防车的古代,对火灾的预防是十分必要的.在各种古装剧里,我们经常会看到有打更人边走边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个场景并不是导演和编剧的想象,而是有据可依.《周礼天官》中记载,到了每年春秋两季,掌管宫内用火安全的宫正都要摇动木铎,提醒大家注意防火.
古代的中国人信奉神明,因此会在建筑物上放置厌胜之物,祈求神明保佑人们不受火灾的侵害,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紫禁城.如果你仔细观察过紫禁城里的大殿就会发现,在每座大殿的屋脊两端都有一组对称的龙形装饰,在建筑学上称为“正吻”或“大吻”.这实际上是一种叫“蚩尾”的神兽,“水之精,能辟火灾”.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古代建筑的论文范文资料 | 大学生适用: | 研究生毕业论文、学院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64 | 写作解决问题: | 写作资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 职称论文适用: |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写作资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最新题目 |
在大型建筑上安放厌胜是古代建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过这种设计也不过是古人的一种心理安慰罢了.据记载,雕刻了无数蚩尾神兽的紫禁城还是常常发生火灾,截至1949年,紫禁城共发生过大大小小73次火灾,其中供皇帝上朝、大臣觐见用的太和殿先后被烧过4次.
古代的消防科学技术
即使做了很多预防,有些火灾也无可避免.在一次次的失火、灭火实践中,我们的祖先逐渐总结和创造出了消防科学技术,其中很多在世界范围内都长期保持着领先地位.
建筑中的分隔技术
在古代历史上,中国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而西方国家多采用石质结构,这种情况与东西方的文化历史渊源以及材料技术等都有很大关系,在此不细说.这里要讲的是木质建筑,它有很多优点,但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一旦发生火灾,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蔓延到其他建筑,导致整个地区都陷入熊熊烈火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聪明的古人想出了分隔技术.
所谓分隔,就是在可燃物之间做技术处理,涂上湿润的泥土,形成一个不可燃的保护层.春秋时期,为了应对军事进攻和火的侵袭,墨子首先总结了建筑防火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城门上涂泥防火、用麻布做水斗、皮革做水盘、城门楼上设储水器等一系列的防火措施.
在后来的发展中,在建筑中加入防火墙逐渐成为了一种常见的防火方法.北宗的《营造法式》被称为古代消防标准的专著,其中对建筑的防火墙有专门的尺寸标准.
紫禁城内銮仪卫仓库,主要用途是保存皇帝、皇后的銮驾仪仗,防火设施尤为严密.每隔七间房屋就空出一间,用三合土填实,直至房顶,形成一堵5米厚的隔火墙;从外部看,是一间无门无窗的房屋;从内部看,却是一堵5米厚的防火墙.这些防火墙所起的主要作用是当建筑着火时,飞散的火星不会随着气流进入其他房间,引发更大的火灾.
城市消防体系逐渐形成
新石器时代是我国烧陶业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中,已经把烧陶区和生活区分开,其中有一个考虑就是防止引发火灾.后来随着经济发展,城市职能逐渐完善,防火和救火不再是从单体建筑出发,而是转向城市消防规划.宋代,很多城市里都设置了望火楼,楼顶有两人值班,发现城中有火情就及时报告,以便官府组织救火.望火楼,就是中国最早的消防站.
在一些书籍中,宋朝被描绘成一个积贫积弱,常年被外族入侵,无力保卫自己国土的朝代.实际上,两宋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等都走在世界的领先行列.宋朝人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是最为接近现代生活方式的.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首都汴京不仅设立了望火楼,楼下还有房屋数间,驻扎着百余名士兵,还准备了大量灭火用的工具,一旦发现火情立刻去灭火.汴京在当时是国际性大都市,其繁华程度从《清明上河图》中就可以看出.但是根据史料记载,发生的火灾并不多,这与望火楼和驻扎军队的设置是分不开的.
南宋静江府城(今桂林市)也设有望火楼.现在桂林市城北的鹦鹉山石壁上仍然保存着南宋咸淳七、八年(公元1271年、1272年)镌刻的当时全城总平面图.从图上可以看出,望火楼位于该城宝贤门和镇铃门之间的山上,与城墙连接,它是一座建造在立柱上的方形二层楼,士兵站在楼的平顶上可以望全城火警.
望火楼是宋代城市建设中一个很有意义的创造.它不仅是一个发现火警的设施,在更大意义上是一个有效扑救火灾的设施.望火楼下驻有大批随时可以出动的官兵,而且这支队伍是专门用来扑救火灾的,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专职消防队.同时,望火楼还备有多种救火器具,不仅改变了救火器具仅限于平时生产和生活用具的历史,而且做到了随需随用.
明代实行“火政”制度,建立“火兵”队伍和义务消防组织“火灶”.设置水缸、麻搭、火钩,组织人员,往来巡视,遇火则击拆报警并配斧、瓮、水桶等救火器具,有了较严密的灭火制度,当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技术开始进入中国.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1年)后,清政府购置了大量的西洋消防装备――洋车式水龙(简称洋龙,即腕力龙,装有轮盘推动,仍用人工腕力出水,后发展至马达发动出水,称机龙)一架,雇夫役50名,救护衙署兼顾地方火灾.
有代表性的消防工具
储水是救火的关键,为此人们设计出了很多储水工具.从商代起宫廷里就开始设置水缸.明朝时,在宫廷里铸造金属大水缸,每口水缸高1米,重1500多千克,缸内可存水1000多升.到了清朝,宫里的大水缸增加到300多口,每天安排太监往缸里挑水,冬天为了防冻,还要给水缸带上棉套,并用炭火给水缸加温.目前故宫尚存有18口銮金水缸.由于此缸的主要功能是防火,因此,被称为“太平缸”.太平缸贮水的消防设计思想,与今天的消防水池、市政消火栓实同一源.太平缸一般在宫廷中实用,虽然能储存大量用水,但机动性不高.
唐代时,人们开始使用皮袋、溅筒灭火器灭火.到了北宋,有了水袋、水囊、唧筒、麻搭等方便携带的工具,当有火情时,众人拿着这些工具灭火,作用类似于今天的灭火器.
这篇论文出处 http://www.sxsky.net/zhengzhi/050147926.html
回过头看,我国古代的消防是寓意和实施并举,建筑上有寄托美好愿望的防火神兽,建筑内有预防火灾的防火墙和储水工具,再到后期城市的消防系统也初步形成,这些都为现如今的消防系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古代建筑类有关论文范文资料,与穿越古代看消防相关论文格式范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