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学方面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高师声乐生课程设置导向批判相关论文目录怎么自动生成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音乐学方面论文目录怎么自动生成,关于高师声乐生课程设置导向批判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音乐学及音乐教育及声乐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音乐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养的重要组成部分”[9].这就要求声乐研究生走出琴房,走进图书馆,通过反复的训练,学会查找第一手资料.有部分院校已敏锐注意到了此问题,如首都师范大学设有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等课、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开设了音乐文献学课程.其中湖南师范大学,基于学生充分把握专业学科理论基础、进行论文写作的需要,还开设了声乐经典文献导读课程,系统学习国内外专家的声乐方面的经典著作.如林俊卿的《歌唱发声的科学基础》、尚家骧的《欧洲声乐发展史》等等.但也有的院校此类课程设置基本属于空白状态,如河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有些院校即使开设,课时占整个课程设置的比例非常少,不利于学生深入的学习和掌握.音乐学论文写作课程,是对声乐研究生进行论文写作基本方法的训练,即通过介绍音乐学常用文体的例文,明确要求学生掌握音乐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声乐方向研究生理论思维和写作能力.教育部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1998)中明确指出,硕士生阶段的课程要注重基础性、宽广性和实用性.要能使硕士学位获得者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方面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10].加强学术规范的教育也应是研究生课程注重基础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学术规范问题曾经是音乐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2003年4月26日《人民音乐》《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等16家音乐理论期刊于联合发表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联合声明与建言》,为端正学术风气、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树立起一面旗帜”[11].因此,在研究生学位课程中很有必要设置有关学术规范教育的课程,使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文风.
(四)专业选修课中人文课程普遍欠缺
声乐是一门音乐和语言相结合的艺术,文学也是一种语言艺术,但从9所院校的课程设置看,人文课程普遍欠缺.声乐研究生如果深入了解文学,积淀人文、情感、历史、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则不仅“能在文学情感与音乐情感表达上找到共鸣,同时还能把专业演唱提上一个新的高度,取得一石二鸟的功效”[12].除此以外,在许多根本的学术问题和艺术问题上,声乐艺术与文、史、哲相通.[13]如果没有其他文史哲学科的滋养,声乐学术必然陷入贫血的窘境.而如果借助其他文史哲学科的支持,声乐学科的研究常常会豁然开朗[14].美声学派的代表人物卡奇尼(GiulioCaccini)曾明确表示:“音乐之中歌词为先,节奏次之,声音居末”[15].这充分表明歌唱不单单是一种歌唱的技巧和风格,而且是一定美学原则和艺术思想的体现.再则,歌唱中的咬字吐字、讲究出声、咬字、收声;歌曲的断句、乐句划分,是基于对作品深刻理解后的划分.以大家熟知的江苏民歌《茉莉花》为例,正确的划分应该是“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但常有同学唱成“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如此划分实际上割断了歌曲的正常语序,表明光有一副好嗓子,如果对歌曲了解不透彻,还是无法把歌唱好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高师音乐院校应利用学校文理科兼备的优势开设人文方向的选修课,大大丰富声乐研究生的艺术修养,开阔其学术视野,如福建师范大学设有中国通史、中国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和美学等五门人文课程,华中师范大学设有文化人类学等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变死音为活曲,化歌者为文人,使演唱曲尽其妙”[16].
(五)专业选修课中地域化音乐课程严重缺乏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地各民族民间音乐蕴藏含量充裕,不同地域音乐特征迥然有别.在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界呼唤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地域化”(regional)是全球地域化范式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强调在本土“特殊性空间”中建构课程的主体性.[17]从“原生态民歌”进入大众视线,到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表明熟悉本地区、本民族的歌唱方式,了解歌唱背后的文化、民俗将大大提高歌唱者的演唱水准.以湖南为例,花鼓戏是备受该地区群众喜爱的地方剧种,在当今国内民族声乐歌坛上许多歌唱家如李谷一、张也、雷佳、王丽达等,她们的演唱与花鼓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能在民族唱法中融入湖南花鼓戏的演唱技巧,尤其是花鼓戏特有的用气方式、共鸣方式、润腔方式等,将使民族唱法的技巧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18].从以上所列的9所院校中,仅有首师范大学开设有地方音乐史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开设有地方史和华南师范大学的岭南音乐文化等,可见有的院校已经意识到地域音乐的重要性,但大多数院校还没有将其纳入课程范围.二、9所高师音乐院校声乐硕士生课程设置弊端分析
原教育部长陈至立同志指出:“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主要渠道”[19].“课程结构作为课程体系的骨架,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体现出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它不仅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进行的依据,更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20].对于高师声乐方向研究生来说,由于声乐专业的特殊性,课程结构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它直接影响到声乐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形成目前的课程设置,主要是由以下三个原因造成:
照搬专业音乐院校课程设置9所高师音乐院校院校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课程设置是受“技术至上”的价值取向导致.有学者撰文指出:“高等艺术教育更多的是关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学习.对学生的评价基本集中在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特别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教师的教学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而在高等艺术教育中自然就形成了一股浓厚的重视专业素质教育的氛围,并逐步转化成一种倾向”[21].部分院校虽然冠以“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但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实际上是两张皮,注重声乐技能的学习,教学只有短短几周课.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培养目标已大相径庭.在技术与艺术、技术与研究的关系中,中央音乐学院蓝玉崧教授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既然我们的工作对象是音乐艺术,毫无疑问就要求我们是音乐家,而且应该是个好的音乐家.不能‘学书不成,去而学剑’,掌握这些技术要素的目的是超越性的,即通过这种技能的掌握去对音乐艺术进行最深入最本质的研究,而不是要造就一个只能固守这些具体技能的理论匠人”[22].
(二)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本科化倾向”
从上述9所高师音乐院校的声乐研究生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其课程内容与本科生课程内容区别不大,常出现授课内容的重复.“把研究生教育当成是本科教育的延续,研究生不过是比本科生多唱几首歌、多读了几本书而己,没有把研究生和本科生看成是两个不同质的教育阶段,忽视对研究生的实践训练和能力培养”[23]28.有学者将此现象称为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倾向”[24]63.一般而言,本科生是通才教育,只要求掌握一定的表演技能和教学能力即可,而硕士生是培养学生成为音乐所属的某一个二级学科(如“中国音乐史”、“声乐教学与研究”)的通才,并使其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所以,&
关于音乐学方面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高师声乐生课程设置导向批判相关论文目录怎么自动生成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