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类论文范文检索,与作为价值认同的非盈利艺术机构相关论文发表
本论文是一篇美术馆类论文发表,关于作为价值认同的非盈利艺术机构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美术馆及文化艺术及艺术管理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美术馆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额,则是鼓励捐助者对公共利益作贡献,同时也让捐助者享有更多的自由参与公共事务的可能――而不是将一切与文化有关的权力集中在政府的手上.更进一步的是,除了给特定非盈利机构提供支持的捐助人对该机构享有监督权,这个社群的其他成员也同样享有监督权.这不是因为集体对个体具有任何道德上的优势,而是在于这个机构所获得的所有支持其中或多或少都蕴含了本该由政府所支配的用于全社会福利的税金.所以一个非盈利机构看似来自于一个特定群体的共同和相互支持,但实际上这个社群中的其他成员也为这个特定群体的理想放弃了自己本应享有的其他权益.第三,该条款将艺术、文学、宗教、教育、慈善等各个领域并列,一视同仁,这可以说是对不同的文化类型加以均等化和去魅化的民主姿态的体现.在这么一种立场之上,文化被剥去各种形式上的伪装或束缚,而被化约为社群成员不同的价值观和每个个体的权利.试想一位钓鱼爱好者,如果他成立或者资助了一个非盈利性的钓鱼俱乐部,这相当于将本应用作缴税的财产,投入到钓鱼这么一种可能并不高雅的业余爱好之中;而如果没有这项政策的话,这笔钱可能就会被政府拿去用于推广扶持那些“高雅”、“经典”、“传统”的文化艺术项目了.在这里,钓鱼爱好者对钓鱼的兴趣,以及他们追求自己爱好的权利,是和交响乐爱好者的兴趣和权利平等的.也就是说,就社群中不同成员对不同文化类型的各不相同的价值认定,以及他们对于各自认定的价值加以追求的权利而言,它们之间并不存在孰高孰低,而应被平等对待.至于究竟怎样的艺术和文化形式应该(或最终)获得更多的资助,这取决于不同群体自发的兴趣、意愿、努力与合作.毫无疑问,任何一个社群的历史传统和社会形态对于社会资源在文化领域的分配都起到了很大的先决和引导作用,但是501(c)(3)在一定程度上对此起到了反动的作用.这一条款的设计将二战前的“文化民主”(CulturalDemocracy)的观念推向了“文化的民主化”(DemocratizationofCulture)的新阶段;前者是自上而下的精英文化向民众的普及,而后者则倡导文化上的自发、自治和多样性原则.不可否认,这样的观念上的转变与相应的政策实施也让美国成为战后将文化艺术从现代主义带人后现代主义的领跑者,而这最终也一定会影响到当代美国人及美国社会的自我认同和身份构建.关于这一点在此不再进一步展开.
四、作为价值认同的非盈利艺术机构
笔者在出国读书前,已经在国内有多年的艺术机构工作经验.相信今天许多计划出国攻读“文化管理”类专业的年轻人与当时的我一样,我们进入这个行业都是出于对于某一文化艺术领域的兴趣,而之所以选择出国读书,也是希望能够对这一领域的文化项目运作有更深入的研究和掌握.但是,至少对于笔者本人来说,当我坐进芝加哥艺术学院的课堂,面对这一系列的案例和相关理论的时候,首先同时也是最强烈地感受到的是对于这一职业的根本立场和目标有了重新的认识;而上文提到的501(c)(3)就是这一认知变化发生的最重要的原因.至于那些项目管理、市场营销、非盈利机构的财务管理等课程,都只是非常具体的技能了.
这篇论文转载于 http://www.sxsky.net/zhengzhi/050186849.html
这一被更新的职业立场和目标简单而言就是:艺术机构得以存在的基础并非艺术,而是公众,是那些给你的机构提供捐助和支持的人,是机构所服务的对象.上文曾经提到,如果说第一修正案保护了非盈利机构说话的权利,即它的独立性,那么501(c)(3)则界定了机构与创始人、捐助人乃至整个社会公众之间的一系列责权利的关系.与此同时,机构的一切行为最终所指向的应该是它在成立之初对公众所宣称的那个必然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使命声明”的内容.所以,如果你是一名在美术馆的展览或研究部门工作的学术人员,你可以对某一领域的艺术的相关话题展开研究,写东西、策划展览和活动;但是在艺术机构的环境中,所有这些专业工作最终都是为公众利益服务的.而作为非盈利文化艺术机构,它在一定层面上可以像艺术家一样,开展独立的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活动,但是它存在的理由和目标却永远不会是“为艺术而艺术”.对机构而言,它只能是“为公众而艺术”的,艺术在这里只是为公众服务的一个具体的领域,是这一领域的专业知识、技能、经验和社会资源.而这也正是上文所提到的芝加哥艺术学院的,展览空间与艺术家工作室(或者商业性画廊)的本质区别.
进一步而言,在不同主体问基于自愿原则所构建起来的责权利关系实质上是围绕着某一共同的志向而形成的相互认同,落实到具体的非盈利机构来说,这种在创始人、捐助者、运营者乃至部分公众之间的互相认同使他们成为一个分享着共同价值观和权利诉求的共同体.正是这一共同体的存在赋予了一个机构以生命,并决定了它的性质.因此一个机构所推出的项目以及其日常的运营模式都一定在反映着那个共同体成员所分享的价值观.如果它的某一项目或行为违背了当初宣称的价值诉求,那么它的不同成员之间就会出现紧张的关系,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共同体中的公众对机构专业团队的行为和项目产生质疑.如果这样的冲突不能及时处理,共同体就会随之破裂,机构的合法性也就不再成立.在尼尔森作品风波发生的第二天,董事会主席马歇尔菲尔德之所以会立刻停止这件作品的展示,并向公众发表正式的致歉声明(政府和议员们只是其致歉对象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即在于他发现他的机构与公众之间的那种相互认同发生了危机.公众本是共同体中的一员,但是他们的道德准则与机构专业团队的意见产生了冲突;菲尔德必须及时弥合共同体内部的紧张关系,才能保证机构的长期存在与发展.芝加哥艺术学院的“艺术管理与政策”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社会中的文化机构”,从第一学期开始,它就由系里的两位教授同时授课.在课程概述中该课程的目标被描述为:
在特定的社会结构和需求的语境下,去理解各类艺术机构的使命和运作方式等去了解和熟悉一系列涉及文化的生产、管理和传播的多学科的讨论,并由此去认识和确认文化的呈现和接受中的伦理立场.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到该校艺术管理教育最根本的目标是对于艺术机构相关话题的理解和掌握,而“文化呈现和接受的伦理立场”又是其中一个最核心的部分.且不说之前提到的“艺术、政治和法律”课程上的各类与文化艺术相关的诉讼案例以及理论延伸必然会涉及道德和政治角度的分析和争论,其实在这个专业中还有一门课就叫“哲学伦理学”(PhilosophicalEthics).说实话,笔者在这门课开始时有
美术馆类论文范文检索,与作为价值认同的非盈利艺术机构相关论文发表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