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教育相关论文例文,与对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与学术生态的理相关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高等教育相关论文范文,关于对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与学术生态的理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高等教育及生态环境及生态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高等教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0;工程、控制、标准、流程、设计、打造,就是和市场化相联系的成本收益、市场需求、创收经营,而鲜见与生态相联系的能量转换、循环代谢、相生相克、信息传递等概念的出现.其实,我们当下讨论高等教育从外延规模到内涵质量转变的思维方式就没有跳出工业化思维方式.工业化思维与市场化思维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既有各自用场、也会发生相互之间的摩擦、冲突、妥协、共容.这其中就缺少了生态理念和思维方式.例如为了打造世界一流大学,我们以行政推动的方式,施以外科手术,强强联合,掀起高校合并高潮,统计数据上去了,合并高校内部却长时间未能融合为有机的办学整体;为了与市场经济对接,将原来计划经济时期各部门、各行业建立的高校统统下放到地方,而这些带有强烈行业学科特色的高校,又纷纷改校名,追求更高层次的综合大学,正效应虽然明显,但也失去了业已形成的全国学科布局的系统性和与行业密切关联的办学优势.原来办学中的针对性非常强的社会实践、就业分配和产学研结合的教育生态荡然无存.如果指导这些工作的思维方式,同时含有教育生态的理念,也许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工程化、项目化的方式弱化教育生态的系统性和平衡性.盘点一下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工作抓手,莫过于“工程”和“项目”.从国家总体战略的“211工程”、“985工程”到部门、地方和高校自设的“人才工程”“质量工程”“申博工程”等,大大小小,形成了高等教育的工程化;再就是抓“项目”,从国家级“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到部门、地方、学会、高校的不同级别的“项目”,从科研、教学、人才、创新到管理、改革各个方面的“项目”,林林总总,形成了高等教育的“项目化”.“工程化”和“项目化”式的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来源于工业化、市场化的思维方式.“工程”和“项目”对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功不可没,其功效来源于“工程”的目标明确、手段确切、可控可靠;来源于“项目”的一次性、独特性、有期限、有约束.工程和项目的有效性决定了其在未来高等教育发展中还会继续使用,但不能“工程化”、“项目化”.我们必须看到,我们的各个工程之间没有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系统,各个项目之间没有建立内在联系,特别是“一次性”、“独特性”使其更是不可持续.“工程化”、“项目化”在客观上弱化了高等教育生态的系统性和平衡性.高校进了工程,享有丰厚的资源;教师拿了项目,可以名利双收.不进“工程”,高校就不知所措;没有“项目”,教师就劳而无功.于是“进工程”成为高校最现实的奋斗目标、“拿项目”成为教师最实惠的努力方向.这种强烈的需求倒逼出更多的“工程”和“项目”,恶性循环.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诱致高校升级改名的热情,高校教师竞争过度、压力剧增,放松了高等教育的日常管理,弱化了教育生态的系统性、平衡性.
标准化的机械管理异化为对指标的诱导和追求.标准化是工业化思维的典型产物,标准化对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教学质量的把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本无可厚非,而且我国高等教育的标准化程度还远远不够;为了检测这些标准的实现,又制定了系列的考核指标,这些指标本身也无可厚非,且还需要进一步补充、修正和完善.问题在于,高等教育由于缺少生态理念和生态思维方式,人们忘记了指标背后的真实用意,淡化了标准背后的终极目标.政府以指标考核为抓手,机械地诱导高校并将指标压力一直传递到教师、学生;教师、学生反过来又以这些指标为追求目标,上上下下围着指标转,思想行为统一到了指标上,丧失了办学自觉、教书自觉和学习自觉.这种教育主体被指标牵着走、被动而为的局面,消磨了主动进取、自觉创新的热情和意志,必然使教育生态退化.
热衷“标志”的打造,忽视生态的修复和维护.在普遍争创世界一流、国内一流的潮流中,高校往往以一流的标准和指标为工作指南,追求一流的“标志”.标志是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特征,有了高水平自然就会出现高标志.但标志物也可以脱离整体实际人为地单独造出来.因此,一些高校就在标志物上下功夫,组织力量打造全国优秀博士论文,高指标严格考核、高奖金强力刺激,教师学生在作为考核指标的权威刊物、核心刊物发论文,在海外刊物发论文;为了标榜国际化水平,有一两个外国人参会就报道为国际研讨会,引进海外人才单独组成与学校办学体制相隔离的教学科研组织机构,给高校镶嵌上一块又一块耀眼的“宝石”,而忽视了对人才能生根、能发芽、能长大、能结果的“土壤保护”和对人才及其科研活动宽容、包容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维护.其实,“打造”一词本身就与生态不相干,但打造总还要下一点功夫,更有甚者,把打造变为“包装”,包装出各种行政级别的重点学科、教学名师等一流的标志物.同时,却对教育生态的退化视而不见、任其蔓延.
忙于短期的治标,不屑于长期的治本.教育生态的退化,是与短期行为分不开的.对出现的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找病根、不在根本上下功夫.短期的治标,看似一时见效,但带来的可能是消极应对和博弈升级.如近年来应对论文抄袭的“查重”,手段先进,行之见效,但仍然诱发了各种反制措施.这里且不论教师和学生的自觉、自信(稍后论及)等深层问题,仅就工作程序来说,只要导师把控好从发现选题、确定研究思路、制定写作大纲到粗纲、细纲、一稿、二稿等的写作过程,直至定稿的各个环节,再加上严格的答辩程序,抄袭本来是不可能发生的.而抄袭的大量发生恰恰说明这一系列程序都出现了问题,折射出高等教育生态严重退化的现实.面对这个严峻的现实,如果不是从长远的生态治理着眼、着手,而是继续忙于短期的治标,那么短期的治标之策,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导致教育生态之本的退化.推出绿色创新人才:高等教育现代化之本
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现实任务.习近平同志就任军委主席后,首先就军队的使命鲜明提出:“善谋打仗、能打胜仗”是“强军梦”的核心内容.这一虽然简短、但非常明确的概括,对于我们研究中国教育现代化极具启示.中国的高等教育现代化,简而言之,应该是善于培养人才、不断推出能承担创新使命的高素质人才.这样的概括,也正是回答“钱学森世纪之问”的命门.而习近平对军队“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的告诫,也是我们探索中国教育现代化要把功夫下在实处的警句.考虑到教育生态令人堪忧的现状和政界、商界、学界中,我们培养的人才不时出现丑闻的现实,我们今天为国家现代化推出的人才,不仅要秉持“又红又专”的老标准,还不得不强调“绿色”的新标准.以生态的理念,我们将其命名为绿色创新人才.
绿色创新人才的内涵和培育生态.所谓绿色创新人才,不是指专门从事自然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专业人才,而是指那些没有被社会的污泥浊水所污染,坚守诚信做人、认真做事的底线,具有追求真理的学者秉性,能够自觉抵制诱惑的有自制力的人才.绿色创新人才,前提是又红又专.专,是指具有创新潜质、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勇气、善谋事、能成事的人才.创新人才不但要“专”,而且要“红”.所谓“红”,在新时期,就是习近平讲的“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广大科技人员要牢固树立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思想
关于高等教育相关论文例文,与对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与学术生态的理相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