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道德类有关论文范文集,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探源相关论文答辩
本论文是一篇社会主义道德类有关论文答辩,关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探源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及思想及参考文献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社会主义道德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南.从传统文化、父母师长影响、马列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几个角度探究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形成源泉和形成过程,对我们更好地学习他的崇高道德品格和卓越道德思想,进一步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 键 词]毛泽东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探源
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而且也是一位极具共产主义高尚道德情操的道德楷模,他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南.当我们在感叹毛泽东的高尚道德品格和卓越道德思想的时候,有必要对毛泽东是如何形成这样的道德品格和道德思想作一番深入的探讨,以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使我们更好地借鉴学习他曾走过的道路,继续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一、传统文化为毛泽东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1.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毛泽东很早就具有了儒家特征的济世情怀和远大志向.毛泽东幼时读过六年私塾,既学习《增广贤文》《幼学琼林》这些入门读物,也学习《论语》《孟子》《诗经》等“四书五经”.虽然毛泽东不大喜欢这些枯燥难懂的经书,但他有着过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仍然学得很好.自幼烂熟于胸的知识,是很难抹去的,成年后常会自然地使用.这六年“孔夫子”的教育,培养了他良好的古文阅读能力,也奠定了他扎实的孔孟思想基础.
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主要是在他就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期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时代思想家的著作,从二十四史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昭明文选》到《韩昌黎全集》,他都认真地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1]P21.
这期间的学习也使毛泽东更加懂得了读书的目的,从而树立了胸怀天下,以苍生为念的远大志向.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诸如将来要当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等.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然后按它去做,若“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1915年9月,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和“为世界人之学”.这以前不久,他在另一封信中说:“齑其躬(意思是:即便自己粉身碎骨)而有益于国与群,仁人君子所欲为也.”[1]P19虽然这个时候的毛泽东还没有找到“有益于国与群”的具体道路,他的这种志向还有些模糊,还处于感性认识的层面,还缺乏实践的锤炼和检验,但这期间的学习为毛泽东日后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奠定了厚实的传统文化的基础.
2.对传统文化的“取其精华去
社会主义道德类有关论文范文集
二、父母师长为毛泽东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早期的榜样力量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既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伦理道德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毛泽东个人伦理道德品质的集中体现.对于毛泽东个人伦理道德品质的养成,他青少年时期的父母师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榜样作用.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是一位在旧中国靠自身奋斗摆脱贫困的农民,克勤克俭,精明刚强,而且对毛泽东要求很严厉,这使得毛泽东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勤快朴实,做事仔细认真,不怕艰难的性格.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一生默默地操持家务,抚养儿辈.她待人接物,纯朴善良,极富同情心.灾荒年月,常背着丈夫送米给讨荒的人.平时还虔诚地烧香拜佛,把“积德行善”“因果报应”一类的信念灌输给孩子.毛泽东当时未必懂得多少佛教的道理,但母亲的言传身教,使毛泽东从小同情贫弱,乐于助人.1919年秋文七妹病逝,毛泽东和泪写下一篇情义深长的《祭母文》.他这样追念母亲:“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等洁净之风,传遍戚里.”当时,毛泽东还给同学邹蕴真写信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以利人的,自己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可见,毛泽东非常地推崇他的母亲,母亲对他的影响,在他的一生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学校的伦理学老师杨昌济是对毛泽东一生影响最大的老师.杨昌济自幼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有在日本、英国的9年留学经历,学贯中西,并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毕生追求.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动皆期合此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杨昌济总是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他的博学和高尚人格使毛泽东从内心里深深地佩服.毛泽东在1915年7月给友人的信中说:“弟观杨先生之涵宏盛大,以为不可及.”[1]P20杨昌济对青年毛泽东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无形中就为他日后形成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提供了早期的榜样力量.三、马列主义为毛泽东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思想和理论依据
五四运动前后,以马列主义为代表的新思潮的影响,使毛泽东从以往的着重致力于从精神方面来探讨宇宙的“大本大原”,开始转向现实问题的研究.他意识到:“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社会制度之大端为经济制度”.贵族、资本家及其他强权者,“所赖以维持自己的特殊利益,剥削多数平民的公共利益者”,无非就是“知识”“金钱”和“武力”这样一些东西.显然,毛泽东的思想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已开始走向历史唯物主义并以此观察社会历史.他表示,今后要“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研究实事和真理”[1]P55.
以往,毛泽东的主要注意力一直在教育圈子里,总是极
社会主义道德类有关论文范文集,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探源相关论文答辩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