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学类论文范本,与中外专业学位生培养模式对比相关论文目录怎么自动生成
本论文是一篇工程学类论文目录怎么自动生成,关于中外专业学位生培养模式对比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工程学及环境工程及高等教育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工程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专业学位是研究生培养的学位类型之一,与传统学术学位相比,更侧重于实践和应用.我国专业学位开设时间较短,现有培养模式与原有学术学位严重重叠,专业学位的特色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离预定的培养目标尚有较大距离.本研究对我国部分具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及美新等国工程硕士专业研究生的选拔和录取模式、培养目标、课程模式、师资队伍等进行了对比,并发现不足之处,提出重点从突出专业学位服务社会的重要特点、完善研究生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开展工程硕士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结合和开展导师组培养制度等方面去逐步完善我国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质量.
[关 键 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工程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3-0013-04[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2013JGXM-ZC01)、暨南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改项目(5100026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时受暨南大学教育技术创新工程项目(51092011)、暨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51092011)、暨南大学教学改革专项项目(51071231)资助.
[作者简介]任刚(1977―),男,山东聊城人,博士,暨南大学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及质量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余燕(1980―),女,河南信阳人,硕士,广东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血液制品质量控制,环境卫生学,研究生培养.
我国的专业学位是近年来着重发展的研究生教育类型之一.相对于学术学位而言,二者在培养层次上同属研究生高等教育系列,但培养目标不同,主要表现为前者重视专业知识的综合、重视以专业技术指导实践和应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后者则主要以某一方向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研究,主要培养具有较强专一性的高校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1-3]我国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提出,至2005年后才逐渐形成规模,由于发展时日尚短,多数学校和学科仍没有充分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的特殊导向性,也没有将这一特点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性教育的开展等方面.笔者选取我国工程硕士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部分高校,与国外部分从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高校进行对比,以取长补短,为提高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提供有益参考.调查对象包括国内具备工程硕士招生资格的暨南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福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14所国内高校,以及美国哈佛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
一、选拔和录取模式
国内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产生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矛盾凸显的必然要求.早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主要以学术研究生模式为基础,衍生并逐步发展起来,所以从招生模式来讲,二者也存在较大程度的相似性.同时由于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主流的惰性思维,对于学术研究生的招生模式早已轻车熟路、先入为主,反而疏于采取积极主动的改进措施.这一点在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领域均有所体现.例如美国两所高校在招收工程硕士时均要求提交本科或同等本科学历阶段的课程成绩单和导师的介绍信;我国对工程硕士的招生工作大多是照搬工学硕士的招生模式进行,工程硕士需要参加全国统一的硕士生入学考试,考试的题目分为公共课程部分以及专业考试部分,专业课部分由招收院校命题.另外在招生对象上,都倾向于或是鼓励招收有工作经验的人员,虽然这方面国内外高校体现出一致性,但国外高校普遍更为看重推荐信或介绍信,这是国外诚信制度发展完善的重要体现.我国在社会诚信制度尚未建立、假简历假学历屡见不鲜的局面下,也只能采用“向分看齐”的录取选拔模式.
二、培养目标
在我国,多年来包括环境工程在内的工科各专业学术和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方法均已被高度系统化和模式化,几乎所有高校均明确指出培养“立足于输送高水平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也被严格限定在制定区域.各高校的培养目标高度一致,调查的14所高校均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工程技术和科研的能力”,而且强调要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环境工程领域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此外我国实行多年的专业学位教育评估体系已经固化为一套完整的专业解决方案,方案中大到办学条件、学科建设,小到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评价标准均有详细标准及规定.这在一定程度造成了不同学校之间学科发展的趋同性,抑制了学校办学自主性的发挥,学校的教学重点放在如何达到评估标准和如何顺利通过评估的内容上.[4]2014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姜耀东被采访时发出感慨,“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只有一所大学,就是教育部大学,我们都是分院”.
相对而言,国外本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以下三条特色:1.培养目标清晰明确.不同学校分别提出如“为社会发展储备专业技术人员”“满足学生在本专业的求知欲”“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等培养目标.2.表现形式丰富多样.针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培养目标.3.充分体现各校办学特色.不同学校根据自己不同的专业特色来设立培养目标.如弗吉尼亚大学工科相对较强,办学思想较为注重校外实践环节,要求修习期间必须有校外实践记录和评分,而哈佛大学以其丰富翔实的案例库闻名于世,因此在实践环节则倾向于采用较多的案例分析讲解.国外高校的环境类专业研究生培养设置目标灵活多变,通常结合学校特点,并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需要而设定.以新加坡国立大学为例,由于该国技术型人才相对匮乏,在制定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时考虑到跨专业学生需求,鼓励非技术型或非本专业毕业学士的申请人员报考,相应的培养目标也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面向非本专业学生,这类目标理论难度相对较小,但同时提高了实践学习的比重,并处处着眼于扩大知识面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如针对新加坡水资源匮乏、海水淡化是环境工程领域着力发展热点之一,新加坡国立大学专门与国际水协(IWA)、新加坡国家环保总局(NEA)沟通,以联合培养和储备应用开发型人才的模式培养工程硕士,重点放在对现有从业人员工程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方面;第二类即面向本专业学生,这类目标理论难度相对较大,但对实践能力的要求较低,一般不专门开设实践类课程,而将精力放在如何提高理论水平和分析技巧,这与我国目前的学术研究生培养目标较为接近.有研究者分析对比了建筑学研究生的中美差异,发现哈佛大学也采用了类似的培养体制.[5-7]相对于国外高校而言,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均从专业教育体系的完善、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出发,较少考虑作为教学对象的研究生个性特点,因而缺乏应有的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三、课程模式
课程结构是指不同课程具体内容的内在比例和课程之间的外在比例所构成的关系总和,有时也被称为课程组织模式.[8]首先采用横向分析手段,通过研究发现,美国两所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工程硕士课程设置均呈现明显的模块化特征,课程模块组成了课程横向结构的基本单元.如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环境类工程硕士课程分为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管理与评价四大模块;弗吉尼亚大学的课程则包括环境基础学、水质工程学、大气工程学、固体土壤工程学、辐射与噪声工程学和环境管理学六个模块.对比中国高校工程硕士专业课程的具体设置,可以发现多数学校根据学科知识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
按课程在培养体系中的地位进行纵向分析,中国高校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在纵向上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个
工程学类论文范本,与中外专业学位生培养模式对比相关论文目录怎么自动生成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