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政治— 范文

门阀方面论文范文例文,与汉代“察举制”与魏晋“九品中正制”之比较相关论文发表

本论文是一篇门阀方面论文发表,关于汉代“察举制”与魏晋“九品中正制”之比较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门阀及制度及参考文献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门阀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人才选拔制度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政权的政治操作基础.上古三代施行“世卿世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君主为了壮大自身,开始提拔、启用一些贫民出身的人才.战国时期出现所谓“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招揽人才为国家所用.始皇建秦朝,则以“辟田”与军功制度并立选官.但以上这些制度都不具备长远战略构思.直到汉朝建立,才建立了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人才选拔制度“察举制”,为四百年大汉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因为门阀世家之祸,“察举制”逐渐破败;魏晋时期出现了“九品中正制”用以选拔人才.这两者都是完整制度,但都不可避免走上了灭亡之路.


该文地址:http://www.sxsky.net/zhengzhi/050339391.html

【关 键 词】汉代;人才选拔;察举制

察举制是一种从下往上的人才选拔制度,类似于现在的“选举”制度.起初,为了应变国家复兴,汉高祖刘邦下达了求贤诏,要求各地郡国向朝廷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即“察举制”之前身.汉惠帝、吕后时期(即公元前194-前180年)诏举“孝弟力田”,察举才开始有了科目,逐渐走上正轨.但汉代的察举制度,从真正严格意义上讲,是从孝文帝(公元前179-前157年)时期才开始的.孝文帝刘恒要求各郡国察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开始制定考试制度(即“对策”)和等第排列.直到西汉孝武帝刘彻时期,察举制的各项制度和科目才不断完善,达到了适用于国家长久之计的选拔制度,随着各种科目的增加,选拔标准和考试办法走向同意.

汉代察举制的重点所在就是考试,即所谓“试经制”.汉代自汉武帝开始独尊儒术,经学开始成为国家官学,儒士必须经过“试经”才能被当朝官员同时又是名师大儒的老师看中,收为弟子,这样才有了入仕的资格.“考试”制度的存在保证了朝廷自己有一套完整的实行方案,同时又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使得寒门士人有了成为国家高层管理官员的可能性.后来“察举制”虽然分崩离析,但是其中的考试制度得以保留,到隋唐时期发展成“科举制度”,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选官制度.很多人认为“察举制”就是举茂才、举贤良方正、举孝廉,其实不是这样的.察举制经过汉代的完善,根本不会是那样简单.人才选拔制度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其重要性迫使当时的执政者们不得不对察举制经行绝对的完善,虽然仅仅是理论上的完善.察举制,所举人才有“孝廉”、“勇猛知兵事”、“贤良方正”、“光禄四行”、“茂才”、“察廉”、“贤良文学”、“直言极谏”、“孝弟力田”、“明经”、“明法”、“明阴阳灾异”.(出自汉代班固《汉书》)等等众多名目,涵盖了统治阶级的各方各面.


门阀本科毕业论文这么写
播放:38235次 评论:6299人

从汉代历史前中期实际情况观察,察举制度确实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察举名目多,基本上包含了朝廷所需的各种人才,选拔的范围相对广泛,为寒门儒士提供了较多进入仕途的机会;2、察举制度执行相对来说比较严格,凡是举荐人才成功的“举主”都有重赏,所以减少了虚假作弊的现象发生,同时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选拔人才、推荐人才的高潮;3、选拔与考试相结合,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公平竞争、合理安排.此三点之外,汉代“察举”之得人,还是要归功于汉武帝刘彻.汉武帝求贤若渴,他非常希望天下人才尽入囊中,为朝廷效力,经过他大力推行察举制度,大汉王朝呈现出“群士慕向,异人并出”满堂彩局面,造就了汉王朝的不世辉煌.但由于当时选拔、推举人才的权力被皇权、相权和地方大吏分割,没有专门负责察举的高级官员,所以当时被举者占四分之三是现任官吏,造成平民儒士中大量的人才被压制,不得舒展.特别在东汉后期甚至出现了任人唯亲、唯财、唯势、唯权的现象,当时诸多世家门阀把持察举的权力,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弊病,察举制度亦因此遭到极大的破坏.

因为汉末门阀世家祸乱天下,使得本来有利于治理天下的“察举制度”面目全非,魏文帝曹丕执意改革,但是由于门阀世家权力仍大,所及接替察举制的是由门阀世家一手制定的“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是由门阀世家制定的,所以它的好处大量偏向于门阀世家.从内容上说,九品中正制有两大重点:即“设置中正”、“品第人物”.所谓“中正”,即为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事务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每州设大中正官,掌管一州人物之品评,州下各郡则设小中正官.起初中正官是由地方大吏推举产生,后来到晋代开始改由朝中司徒挑选专门人员授予.其中,郡的小中正官可由州中的大中正官推举,但仍需经司徒任命.一般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从一定程度上讲是皇权、相权(门阀世家)对国家人才控制权的争夺中,相权的胜出,从而保证了门阀世家可以代代传承下去)品第人物为中正官之主要职责.至于品评,则主要有三个内容: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即该人的家族背景,家庭中成员的构成、祖上或当代有任官等等之类的“特殊材料”,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这就给门阀世家留下了极大的余地,能够生生不息、代代传承.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现在的品德评语.3、定品:即确定该人品级.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然而到了晋代以后,就完全以家世来定人物品级.如此一来,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也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极不公平的局面.以上来看,这制

关于汉代“察举制”与魏晋“九品中正制”之比较的开题报告范文
门阀方面论文范文例文
度就是门阀世家为了保证自己可以掌控国家权柄而建立的,从根本上讲,并不适合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个“九品”分类到了隋唐时代成为官员品级的代号,形成了九品官制,直到清朝灭亡,才随之消散.

汉代“察举制”与魏晋“九品中正制”之比较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门阀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我们回顾历史,汉代儒学独尊的同时,察举制已经开始了崛起和完善的过程.作为一种根本性国策,察举制为大汉的繁荣富强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作为仿制品的“九品中正制”则成为门阀垄断之策,把国家送上了穷途末路,所以历史告诉我们,权利不能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参考文献】

[1](清)皮锡瑞.经学历史[M].中华书局,2004.

[2]吴云.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M].北京出版社,2001.

[3]张金光.秦制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5](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岳麓书社,2009.

[6](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万卷出版公司,2009.

[7](唐)刘知.史通[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门阀方面论文范文例文,与汉代“察举制”与魏晋“九品中正制”之比较相关论文发表参考文献资料:

民族政治论文

政治论文1500

高中政治文化论文

政治时事论文

中职政治论文

初中生政治论文

政治学硕士论文

最新政治论文

政治时政论文

国际政治 论文

汉代“察举制”与魏晋“九品中正制”之比较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