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方面有关论文范文资料,与南极科考30年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本论文是一篇科考方面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南极科考30年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科考及考察队及北大博士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科考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我们发现在两船的西部有一个低气压气旋袭来,运动速度很快,已进入德雷克海峡,考察队当即研究决定,两船立刻起航,抢在气旋风暴到来之前,迅速穿越海峡.”事实证明了科学家们的判断,两艘船顺利避开了气旋风暴,这一场精准的气象分析和判断,让阿根廷顾问都惊叹不已.12月25日,“向阳红10号”和“J121号”驶入南纬60°.中国的第一支南极科考队,真的进入南极了.在郭琨的记忆里,南极给队员们的第一个“下马威”,是极度干燥下的脱皮,“从鼻尖和脸颊先开始爆皮,到后来,脸上一撕一层皮,要脱三层才好”.从智利租借的“海豚号”直升机是用来考察建站选址的.乔治王岛是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岛屿,中国考察队到达的时候,乔治王岛上已经有6个国家建立了常年考察站:苏联的别林斯高晋站(1968年)、智利的马尔什基地站(1969年)、波兰的阿克托夫斯基站(1978年)、阿根廷尤巴尼站(1982年)、巴西费拉兹站(1984年)以及乌拉圭的阿蒂加斯站(1985年).不得不说的是乌拉圭的常年站,这里原本是中国考察队计划中的选址,不过,在考察队登岛的5天之前,1984年12月20日,乌拉圭人却插上了自己的国旗.按照《南极条约》,中国方面只能放弃,另寻新址.
理想中的南极常年考察站选址,郭琨说,要符合五个条件:第一,要建立在裸露的基岩上,不能建立在冰盖上,因为冰盖是不停运动着的,第二,建在沿岸地带,第三,站区要平坦开阔,第四要有淡水湖资源:很多国家的南极考察站上的生活饮用水,都是融化冰雪或海水淡化,这样做不仅昂贵,而且都是定时定量供应,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我参观过澳大利亚在南极大陆上的三个常年考察站,生活用水都是融化冰雪供应”),第五,要适宜开展多种学科的考察研究,能够以考察站为中心向周围辐射进行科学考察,能够深入大陆冰盖上的科学考察.
长城站的选址,经过了激烈的论争.严格说起来,菲尔德斯半岛南部的这片鹅卵石地带,并不符合第五个条件,它是远离大陆冰盖的.但在当时那么紧迫的时间和现实条件下,已经是中国考察队能找到的最好选择了.事实上,等考察队跟北京方面完成沟通定下站址的时候,留下的施工时间,已经屈指可数了.说是南极夏季的黄金时间,郭琨和他的队友们要面对的气候却依然是这样的:“在南极停留的59天里,8天晴,26天雨,25天雪.最低气温零下7摄氏度.大风来袭时,最大风力达每秒40米,强度超过12级台风.”队员们登岛之处只能住帐篷,塑胶帐篷常被大风掀翻,拉链式的门帘缝,时常灌满雪粒.每天早上起来,鸭绒睡袋和充气垫下面都会潮湿结冰.在最初登岛的16天里,工地上还没有安装发电机,科考队居住的帐篷里没有任何取暖设施.郭琨说:“当时我们在出发前想买个手炉,每人一个,没有,当时1984年的时候,各方面都比较困难,我们上总后勤部,想他们高山的哨所可能有,也没有.”南极的夏季,“太阳在夜里10点才落下,凌晨一两点又升起来了.这段日落的时间里,天空也不是黑的,是白蒙蒙的.南极的盛夏时间里,全天天空是亮的”.趁着天光,考察队每天的劳动时间都在17个小时左右.为了赶工期,这支队伍也没有了职务专业和身份的区分.“我们有一个科考班十几个人,那都是科学家,一上站全部投入建站,他们也担心说光建站,我这科考任务完不成,我说你甭担心,为什么你们现在先投入建站?要整个把这站外壳抢出来,房子外壳抢出来以后,里面的工作各方面还有大量的,不受环境影响.”郭琨回忆起来也觉得很无奈,“我也不管你是教授或者你工程师也好,或者什么其他的职务再高也好,你首先是一个队员,我这有队员的守则,要按队员要求自己,南极的纪律就是四个字:令行禁止.”靠着这种几乎是半军事化的集体意志,1985年2月14日,长城站完成了主体和内部建设.这是两栋红色的平房,像吊脚楼一样,底下都有高高的支架,方便冬季的暴风雪通过,不被掩埋.2月20日,长城站举行了竣工典礼.它的国际编号是“89058”,首任站长郭琨,副站长董兆乾和张青松.郭琨说,本来长城站在修好的第一年是不打算派人留守越冬的,可是竣工典礼之后,来的领导批示说,长城站已经具备了越冬的条件:有通讯设备,有气象站,有发电机组.“当时不仅有两台75千瓦的发电机,还有一台应急发电机,和备用汽油.”所以考察队就临时增加了越冬计划.越冬需要7个人,他们先坐智利的直升机离开,回国准备1个月,然后重新返回长城站.其他人员2月28日之前必须撤离,于是又留下了5人留守,作为衔接,等越冬队员到达再回来.留守人员包括了通讯队员、气象站队员和发电队员.
第一位拥有南极越冬经历的科学家是张青松,1980年那段为期两个月的南极科考之后,张青松又争取到了另一个机会,参加1980~1981年澳大利亚戴维斯站的越冬考察队,1980年12月15日,张青松开始驻扎南极戴维斯站,开始了长达11个半月的越冬科考.在南极冬天到来之前的3个月的时间,张青松采集的8箱标本和样品乘着末班运输船运回了澳大利亚,这些标本和样品,成了我国最早的南极科学考察成果.后来郭琨带队去澳大利亚考察,有一项任务就是专程去请教对方如何挑选越冬队员,“脾气暴躁的不能去,性格内向的也不让去”.在一个冰天雪地与世隔绝的环境里,人的情绪会被无限地朝某种极端放大,“搞不好就要出事情”.郭琨那时候了解到的越冬站里的故事,有些是触目惊心的:有跟站长闹了矛盾,擅自驾驶直升机离开差点出了事故的,有闹了情绪以后,在考察站放火引发事故的.如果说第一年长城站的越冬队员的挑选,还只是一种感性的判断,
30年下来,中国南极越冬队员的考察,已经进入了科学层面,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吴军告诉我,现在的越冬队员挑选,由北师大心理系提供专业的支持,在考评方式和指标上,都有了越来越科学的模式.
1985年10月7日,国际《南极条约》第13次协商国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这一次,中国终于有了表决权.这是郭琨回忆中的另一个泪点,或许也只有曾经将生死置之度外、以无畏之心奔赴冰原的他们,才能真切体会到,一切有多来之不易.冰原腹地
继长城站之后,中国的南极科考开始了新的局面,先后又建立了三个考察站:1988年的中山站、2009年的昆仑站,和2014年的泰山站.从中山站开始,我们的探索领域就转移到了东南极的冰原大陆,昆仑站和泰山站这两个夏季站则进一步延伸到了冰原腹地.
中山站的建站领导者依旧是郭琨,他回忆说,当年选择中山站的站址,目的就是为了深入冰原大陆,做一块跳板.为什么?从科学考察角度看,南极有四个最有地理价值的点,分别是极点、冰点(即南极气温最低点)、磁点和高点.美国在极点建立了阿蒙森-斯科特站,俄罗斯人的东方站位于冰点之上,法国的迪蒙迪维尔站占据了磁点,只剩下高点冰穹A(DOME-A)尚未建立科考站.这个梦想,在19年之后终于成为现实,2009年2月,昆仑站屹立于冰穹A之上.
郭琨最后一次去南极是1991年,冰穹A的故事,注定属于有更好科研设备和物质基础做后盾的年轻人.极地考察办公室科技发展处副处长金波从2003年开始三赴南极,其中两次都在挑战冰穹A.金波2002年从北大博士毕业,他的专业是自然物理,到了极地办,就跟南极科考绑在了一起.刚刚上班一年,就被派往南极中山站越冬,从2003年12月一直待到2005年3月,这算是一次脱胎换骨的磨练,他笑言:“一般从学校毕业出来,
科考方面有关论文范文资料,与南极科考30年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