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教育论文范文集,与藏族社会性别角色的塑造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家庭教育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关于藏族社会性别角色的塑造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家庭教育及性别及社交礼仪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家庭教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藏族社会的家庭教养是一种社会性别色彩鲜明的教育活动,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们就要遵循严格“男女有别”意识,在“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期望指导下,逐步学习和实践社会赋予不同性别的责任与义务.随后的岁月,藏族的男性,在长辈的影响下,努力使自己具有男子气概,培养自己男性的社会责任感.女性在成年礼后,他们的责任多集中在家庭内部,除去家务劳动之外,也必须在公众场合为家庭赢得荣誉.
关 键 词:性别;教育;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75文献识别码:A
引言
“每一个社会或民族都有自己文化传承的内容与方式.文化传承既是某一个社会或民族的群体行为,也是该社会或民族的个体行为.某一社会或民族的文化就是通过这种群体或个体的行为而得到代际的传承.”[1]7同样,每个社会对于男女两性的性别期待都有差异,存在于家庭、社会与学校中的不同教育方式塑造着人们的性别模式.赫斯科维茨(Herskovits)提出的“濡化”概念对于理解人类社会中的文化习得与传承提供了理论基石,迪尔凯姆(Durkheim)对教育功能的理解则将人类社会的社会化过程进行了系统化的解释.如果说“濡化”所强调的是发生在同一类型文化内部的纵向传播过程,以及发生在此过程中的习得与传承实践;那么“教化”更加强调的则是通过既定的手段和模式,按照某种既定的目标对受教育对象所实施的教育行为.本文通过对一个藏族村落的家庭与社会教育的考察,详细探析当地藏民性别角色塑造的过程与方式.
尼村位于滇藏两省交界区的德钦县奔子栏镇,村落沿金沙江和白茫雪山山脉分布在江边平坝、山坡和少量的高山地带.全村共有567户,3121人,藏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9%以上.从2009年到2012年,笔者对该村落进行了长时间的持续调查,对构建当地社会性别制度基础的亲属制度、土地制度、家庭关系、劳动分工等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尤其关注当地的社会性别结构和妇女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所处的地位.
一、新生儿的命名与抚育
正如本尼迪克特所指出的那样,个体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2]2新生儿的命名(名啥)一般在孩子出生三四天后进行.由家中的成年男性(一般都是家长)前往寺院告知活佛孩子出生的时间,一般都可以得到一个带有宗教意味的名字.
新生的婴儿主要由母亲和其他女性家庭成员负责抚育.这时的产妇由于身体虚弱,可以暂时脱离繁重的劳作,仅从事一些相对简单的家务劳动,身体无法支撑的妇女甚至要卧床休息好几天.在最初的几个月中,婴儿的主要食物是母亲的乳汁,因此给新生儿哺乳是这段时期母亲每天最重要的工作
满月的婴儿要在一个事先选定的黄道吉日举行出门仪式.第一天出门的婴儿通常还会被家人带往寺院朝佛,祈求一生平安.为防止魔鬼的侵扰,家人通常会用锅底的黑灰将婴儿的鼻尖染黑.
满月之后的婴儿不能再整天与母亲呆在一起了,因为产妇已经开始逐步恢复产前的生产劳作.除去喂奶的时间以外,孩子们的大部分时间主要是与那些劳动任务相对较少,空闲时间较多的老年人一起度过.假如不是特殊的原因,在尼村很少能看到年轻男性在照顾孩子.人们好像已经对此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认为照顾孩子的年轻男性“很难看”,“不像样子”(祖达尼布)或是“不像男人”(巴加麻扎).
二、早期的社会性别教养与认同
藏族社会的家庭教养是一种社会性别色彩鲜明的教育活动.婴儿期过去之后,当孩子的年纪稍长,他们即要被赋予社会所认可的性别认同及劳动职责,并开始在母亲及其他成年家庭成员的教导下开始学习与实践;遵循着严格的“男女有别”意识,在“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期望指导下,通过不断地训练,学习与承担社会赋予不同性别的责任与义务,逐步成为符合社会性别规范的个体.
(一)换装:服饰的社会性别塑造
服饰是大部分社会从视觉上区别男女社会性别差异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系统化的文化符号.“藏族人对孩子的重视和关爱体现在一系列具有象征意味的民俗服饰佩戴之中”[3].孩子们真正的性别塑造是从脱离大人的怀抱能够自由行走开始的.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盛装(布衮),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藏民的服饰具有鲜明的性别特征,并且种类众多,当地俗语“隔山隔河两个样”所表达的正是这种突出的多样性.
通过穿着藏装,两性气质得到了更加全面的体现,不仅加强了民族认同,更获得了异性的认可.女性们大多认为身着传统藏装的男性远比身着现代“西式”服装的男性更有气质,而身着传统藏装的女性也是最吸引男性目光的.以前佩刀经常被男性用于打架斗殴,因此不少地方已经禁止公开携带.
尼村藏民的“换装”活动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身着传统服饰不仅可以培养强化族群认同,且能从个人成长的幼儿时期开始强调社会性别差异的存在,促进个人实现其身份与角色的定位.很多在节日和宗教活动中身着盛装的孩子甚至还不能离开父母的双手与怀抱,但他们已经从外在的服饰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从中即可以明确地表现出社会文化对于男女两性不同的要求和期待.可以说,男女身着性别特征鲜明的服饰,是两性认识性别和塑造性别的最初环节.
(二)游戏与劳动:行动中的性别教养
游戏在儿童的身心发展、文化形成和价值观定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并对社会性别的角色与认同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性别角色是一定社会认定男女两性适宜行为的社会规范.[4]41幼儿时期的孩子们即开始按照性别分开玩耍:女孩的游戏大多与家务劳作紧密相关,常玩的游戏有过家家、捡菌子比赛等;男孩们则很少玩这些游戏,他们通常喜欢聚在一起相互追逐嬉闹,扮演各种角色模拟打猎或是打仗的场面.由于藏族社会带有明显社会性别特征的劳动分工体系,孩子们学习的劳动内容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别.女孩的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妇德的灌输和生产生活技能的传授.由于与从小抚育她们的母亲在一起生活,从母亲行为的点滴中寻找适合当地社会文化的性别表征成为女孩塑造性别的主要方式.通过模仿,女孩们开始逐步体会恰当的女性心理,并尝试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女性,为将来的婚配做准备.除去社会性别角色培养之外,对孩子的培养方式还受到其出生顺序的影响.为了让长子和长女能够顺利完成长大之后“当家”的职责,家人往往会对他们进行更加严格的训导,比起自己的弟弟妹妹,除去完成各自性别所必须的学习内容之外,他们还必须具备更加宽容的个性、坚韧的品格、过人的胆识、强烈的责任感,以及领导家户兴旺的技能和品德.他们的弟妹则被教导为依从兄长和姐姐的顺从者及协作者.
(三)家户荣誉:初入社会的性别职责
参与重要的宗教与节日活动是男孩们在父亲和其他男性成年亲属的教育下学习社会性别规范的重要场合,但这些活动大部分
关于家庭教育论文范文集,与藏族社会性别角色的塑造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