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方面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学术代表作”制度的实施条件和程序安排相关论文格式模板
本论文是一篇社会科学方面论文格式模板,关于“学术代表作”制度的实施条件和程序安排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社会科学及人文社科及社会现象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社会科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该就是前人所未研究的,那么其自身可能就是研究该问题的专家.评价者又该如何超越呢?现代社会资讯高度发达,知识的传播与创新呈几何级数增长,专业研究越来越深入,领域越分越细.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相对论不被接受,在当时是极端例子.但在现代社会,这种情况则是常见状态.因此,要选出真正的同行评议专家不是件易事.
第四,人文社科研究的现实性、时代性.人文社会科学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性.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政治经济背景,所产生的社会问题也是不同的,在不同国家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国外成功的经验,搬到我国来,未必会水土相服.以我国当前的法学研究为例,众所周知,我国法学研究起步很晚,在经历了言必称苏联的时代,后来慢慢以借鉴欧美的成果为主.但是一些在欧美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在我国并不一定产生预期的作用.学者们忽略了中国的转型现实.中国和欧美国家处于不同的社会阶段,西方的制度不能照搬引入中国.国外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SSCI)刊物只接受西方研究范式,多以西方问题为研究对象.在当前以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为论文最高评价标准的制度下,真正立足中国问题研究的成果,很难成为社会科学引文索引青睐的对象.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本土化,其关键在于确立“中国问题”的主体意识.评价的本土化将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9].
(二)现有评价体系量化过度
现代大学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服务社会四大基本功能[10],科学研究是其主要功能,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尤其如此,而这一任务主要落在高校教师身上.为了更好地推动现代大学的科研水平和能力,提升教师探索知识、创造知识并促进新知识的应用转化能力,普通高校都会在年终考核、职称评定、项目评审等环节对教师的科研业绩进行考核,考核的指标主要有论文、著作、科研项目、专利、获奖等方面.
在大学里,会做“科研”的人有前途,同时也有“钱途”,各高校对发表文章、出版著作、获得课题一般都有奖励或者科研配套,科研似乎成为一个教师能力的直接代表.更为严重者,在我国各高校的职称评定中,科研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指标,而与这些“科研”直接挂钩的,就是发表了几篇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或者我国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所收录的文章,主持了什么级别的项目,不同级别分值不一样.“简单地把来源期刊与优秀期刊划了等号,把期刊评价等同于论文评价,把引文数据、来源期刊作为论文评价、期刊评价、作者评价、学术机构评价的最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11].在这种纯粹量化的评价体系下,在职称、薪酬这些与教师生存、生活息息相关的外在因素的推动下,写文章已成为人文社科教师一种任务,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研究爱好而展开,更多是满足期刊的需要,如过分追逐社会热点问题,而不考虑自己是否具备该领域问题研究的基础.极端的“学术泡沫”造就了大量的垃圾文章,甚至引发抄袭、剽窃等不良学术之风,严重危害了学术研究的纯净.在此背景之下,很难有真正优秀的思想产生,所谓的研究也只是增加一堆废纸,无法真正解决某些社会问题.发文章变成了“跑文章”,没有社会关系的普通讲师即使要发一篇核心期刊非常困难,更不用提权威期刊了.因为核心期刊的选择也是按照指标打分的,如发表高级职称的教师的文章有多少,发表重点大学的教师文章有多少,这些数量都影响着该期刊能否在下一年度继续入选.这就造成了一个瓶颈:不是高级职称难以发核心,而晋升高级职称又必须要核心.这使得很多人不得不费尽一切力量去跑文章,又何来心思潜心研究呢.事实证明,当前的这种纯粹“量化”的评价体系已经严重制约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生机与活力,必须探索新的评价模式,重拾科学研究研究新思想、新观点的原有宗义.
这种量化评价也扭曲了大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导致大学教师普遍只重科研,忽视教学,不关注对学生的培养.也正是因为如此,云南大学副教授尹晓冰敢于对全社会宣称:“大学教师全心投入教学是种毁灭”[12].话不中听,但反映的却是当前高校灰色的现实.而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教师杨飞在其微博中直言不愿意花钱发论文而被转岗也是高校科研量化的直接结果.[13]
二、用辩证的眼光审视“学术代表作”制度
现有科研评价体系中的“量化”评价制度,已饱受诟病,“代表作”制度的产生,使众多研究者似乎看到了曙光.但其是否就是一味神仙药,能够彻底治愈我国现有科研评价体系中的种种问题,还学术研究一片自由的天空,带来人文科学研究的新发展,尚不得而知.笔者认为,必须以辩证的眼光来审视“代表作”制度,否则,盲目的遵从,只会让已经病入膏肓的科研评估体制雪上加霜.
本篇论文url:http://www.sxsky.net/zhengzhi/050407489.html
实践证明,“代表作”制度已经为人文科研评价体系改革,带来了一丝希望,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大学中几位受益的年轻教师的经历,将激励更多的研究者能够甘于寂寞,潜心研究.勿需再担心唯有达到规定篇数、规定级别刊物的文章,获取规定级别的科研项目,才有晋升职称的可能,也不需将时间花费在无休止的凑文章数量,买期刊版面,跑项目关系等.这一制度对于杜绝“学术泡沫”和抑制“学术抄袭和腐败”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因此,“代表作”制度实施得好,将会成为改变现行科研评价体系中“追求数量,不重质量”的不良现象的一剂良药,使科研评价反映出其应有价值.
然而,代表作制度如果实施得不好,只会加剧现有评价体系的不良影响,学术泡沫与不公正将会更加严重.纵然之前的量化评价标准,导致了学术研究的浮夸之风,但是就算是跑期刊,大部分期刊主要也还是以质量优先,或许会兼顾人情,即使在人情面前,也会有起码的文章质量标准.只有在达到了期刊的最低要求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被刊发.而且大部分的核心期刊还是很注重自身的期刊声誉的,能够凭关系刊发的也只是少数.期刊等级本身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反映了文章的优劣.如果淡化“作者职称”、“作者单位”这些不合理的身份标准,采用更科学的等级评定指标,如文章引用率、
社会科学方面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学术代表作”制度的实施条件和程序安排相关论文格式模板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