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相关论文例文,与教育叙事的方法清理与批判相关论文格式模板
本论文是一篇社会学相关论文格式模板,关于教育叙事的方法清理与批判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社会学及教育科学及方法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社会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以叙事的方式建构,以故事的方式存在”[1]28-32的观点.澳洲学者范梅兰对现象学方法有一段独特的论述,可以作为对叙事方法特点的一个诠释.范氏认为,现象学的研究就在于日常叙事和个体性的“生活体验”,是一种“可感受性”,一种“生命体验”,而生命体验是“无反思”或“无意识”的感受.现象学研究就在于人类经验的“真实性”,在于了解现象或经验的性质,以及对经验的真实性进行判断,并对经验进行直观性的“阐释”,最终揭示事件对个人的意义.等等.[12]与此同时,他还把这种“体验”解释为个人的感觉、体会和情绪的表达.
然而,对叙事方法的争论并没有就此消除.问题在于个体的这种体验和感觉,能不能作为教育判断的依据.比如,范梅兰强调访谈的“直接性”,要求只对事件的经历进行提问,而不对事件的因果进行提问,强调即时性的体验,包括经验性、事件性、过程性,而不是观念性.由此就会产生种种疑问,比如,痛苦的体验就一定代表是不好的教育吗;同样,愉快的体验就一定代表好的教育吗.离开理性反思还能称之为“研究”吗,拒绝理性判断的叙事到底能不能提供真正有意义的结论等,这些都是需要学者们去探索和思考的.
不过尽管有这些问题有待去追问,但叙事的魅力却无法拒绝.更多的研究者意识到,叙事中的理论比理论中的叙事更深刻,而叙事中的批判也比批判中的叙事更有力.理论同样可以是直白的,批判同样可以是宁静的.让理论在叙事中自然呈现比让叙事在理论中罗列更有魅力,让批判在叙事中自然延伸比让叙事在批判中举例是更好的推演.无论怎么说,这一点是所有尝试叙事研究的人最为宝贵的认识.
三、作为一种叙事结构的多元性
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其结构特点的多样性是理解这一方法最为关键的内容,不能把握这一点,将无法真正表现叙事研究的独特魅力.
叙事主体与叙事对象的交流如何处理叙事主体在叙事中的位置,不仅表现为不同的叙事风格,而且也会导致完全不同的叙事效果.究竟应当让“事实”说话,还是让“心灵”说话,也就是应当呈现人物、事件和故事,还是应当呈现体验、感受和判断;在让他们“说话”和让他们“行动”之间,到底应当如何选择?这种叙事方式的不同,将会体现完全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叙事研究与其有类似特点的案例研究相比,有诸多相同之处,但叙事却有着比案例研究更大的艺术魅力.叙事之所以具有更大魅力的原因,就在于叙事着重于心灵和体验的呈现,它可能让阅读者走进一个完全裸露的精神生活,因而叙事研究比任何其他方法都更能给人以坦诚和信任及其平等和关爱的体验.与案例研究相比,叙事的真诚让阅读者有更好的亲近感和内在影响力,进而能更好地体现出叙事作为一种心灵开发技术的魅力.
另一种划分是“对象的叙事”与“主体的叙事”两种模式的选择.而当前受到更多欣赏的是让叙事对象和主体共同参与的叙事模式.这种观点认为,作为一个研究者,不应该完全隐蔽在故事与画面的背后,而完全可以“从叙事中走出”,“在叙事中露面”,而不是“让研究对象成为孤立的暴露隐私的人”.[9]5-6这种叙事的方式更为坦诚和可信任.事实上,每一个阅读者都期待着叙述者同样成为故事的主人,使研究者与叙事对象同时呈现在读者面前,让叙事成为一种真正的对话和交流.无论是研究者或被研究者,在身份上本不应彻底分开,他们的心灵应当具有让读者体验到的同等魅力.
常态叙事与边缘叙事的意义叙事有很多类型,而在教育的常态与边缘之间选择,也是建立叙事类型和形成叙事风格的标准之一.教育的叙事研究正遭遇一种尴尬,即人们更喜欢听来自边远地区的故事,贫困、失学、饥饿和辍学,这能深深打动人们的心灵,并能唤起对正义的渴望.然而,作为一种身边的故事,一种常态叙述,反而常常受到冷落和拒绝.在这样的故事中,或许缺少神秘和惊奇,难以让人体验惊讶或震憾.然而,作为一种叙事模式,日常生活的教育故事,绝不是无病呻吟,它同样包含着生命和感动.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社会学的论文范文文献 | 大学生适用: | 函授毕业论文、硕士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50 | 写作解决问题: | 如何怎么撰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 职称论文适用: |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如何怎么撰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最新题目 |
或许,对于天性猎奇的人来说,那些从未体验过的故事,也许无需深遂的语言,就会给人以震憾和启示.然而,当我们走进身边的学校之后,就会立刻发现这些担忧是多余的,常态的故事同样有惊奇和感动.那儿虽没有神秘,但却同样有令你震撼的力量――一个个美丽的故事正在等待你去发现和叙述.我们的研究之所以常常贫乏无味,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触及教育的生活,而真正的生活是需要用心灵去倾听和体味的.叙事是一种心灵的开发,如果能够真正贴近教育的生活,就会体验到叙事的魅力与价值.
事实上,边缘叙事同样存在问题,即叙事的俯视性和不平等性.比如,被誉为中国大地的“教育行者”,德国人卢安克[13],足迹遍及广西乡村各地.尽管卢氏以同情的目光看待“中国教育的角落”,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他们本应得到的教育.卢氏已经彻底平民化,甚至成为黄头发的广西农民.然而,与广西农民在一起,他却无法彻底平等,俯视的眼光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他在广西农民们的眼里,永远是一个客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卢安克仍是高高在上的“研究者”,尽管他自己不愿意,也努力不这样做,但实际却难以真正摆脱“看客”的身份.(三)叙事结构与意义表达的选择
当我们进入教育生活之前,实际是带着许多预设和结构出发的,这些预设和结构首先表现于观察的设计之中.但生活和体验是心灵的世界,与预设的结构常常不能吻合.因此,深入生活的过程经常不得不偏离事前的预设和想象.在实际的调研采访中,交流的话题常常被采访对象意外的念头所打断并改变方向,但那些跳出的话题和细节却是那样生动和令人兴奋,迫使研究者不得不放弃预先设定的结构和问题,并跟随那些跳动的情境走向另一个话语世界.
在叙事模式上,应当允许改变预设的思路,并与偶然性的情境结合.应当相信,叙事的逻辑不是理性结构而是隐含于生活中的情感和意义.让每一个阅读者进入教育生活的故事世界,恰恰是叙事的神圣之处和魅力所在.因此,不仅应当允许叙事结构的改变,甚至应当允许把预设的结构完全搁置一边,进而重新建立一个言说的结构.这一结构不是预设的,而是在这些叙事中被改写的,它展现的是这些叙事本身,而不是预设的逻辑和概念.在这样的叙事中,叙事的结构让叙述资料的原生性得到更好的体现.有了这些,我们还需要什么呢!再好的研究、再美的文章除了给我们这些之外还能给我们什么
社会学相关论文例文,与教育叙事的方法清理与批判相关论文格式模板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