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类论文范文,与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十年回顾:2003―2016相关论文网
本论文是一篇大学生就业类论文网,关于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十年回顾:2003―2016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大学生就业及大学生及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大学生就业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高惠娟认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诸多,有学生方面、家庭方面、学校方面、社会方面等.但是,从一般性来说,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无疑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最重要因素[41]22.陈岩松认为,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方式、所有制结、产业结构影响就业容量[60]88.排在最后的是社会风气因素.岳昌君、巩建闽、黄潞在对就业影响因素分析时认为:“买礼送人情”这一因素一直排在后面,表明大多数毕业生认为不正之风对求职结果的影响不显著,也表明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比较规范[13]28.(四)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相对次要.钱明霞等人通过研究发现家庭背景是大学生就业的局限因素[33]98.马博林等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已有所减弱.但受我国户籍政策以及传统意识的影响,对“外地生源”,特别是“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定歧视现象[61].刘红艳认为,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包括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家庭择业观念的影响[58]16.乔志宏认为,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水平也受到影响[62].
但是,有些研究者认为,家庭因素不一定产生影响.李炜、岳昌君认为,另外一些因素对找到工作与否并没有显著的影响,这些变量包括:学生的家庭情况中的家庭所在地、父母亲受教育年限、父母的工作状况等因素[14]90.四、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研究方法概括
通过综合2003年-2013年的433篇文献,我们发现国内学者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已经有较为深入和细致的讨论,其研究方法经历了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再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演变轨迹.克拉斯沃尔(Krathwohl)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定义为:“定性研究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而不是用数字和量度.定量研究是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的,而不是用语言文字”.[63]2003-2006年,学者们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方法集中于理论研究的定性研究法,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研究问题的深入,2007-2010年学者们将研究方法转向于定量研究的实证分析.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研究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所采取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质的评估和量的研究相结合将是后续研究者所采用的方法主线.如图2所示:
图2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研究方法统计图
(一)定性研究
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起始于社会学领域,直到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国内教育界的关注.教育研究者通过相关的文献阅读、整理、综述,光盘检索等方式,分析国内外对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理论方面的文章和学术著作.通过文献统计发现,学者通过定性与思辨方法及时了解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的文献共有164篇,主要集中于2003-2006年,学者们从经济学、法学、系统理论等学科出发探讨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问题.如徐俊、年晓萍基于对社会资本相关理论的回溯,按照理论研究展开的逻辑顺序,梳理了“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64].文少保基于人才强国战略对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策略进行研究[65].
(二)定量研究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是一个理论兼实践性都较强的研究主题,对其研究必须有实践的调.本世纪初,大学生就业因素研究方法从理论研究扩展到实践干预研究,通过文献统计发现,利用定量研究方法分析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文献有171篇,主要集中于2007-2010年,学者们为了确定研究中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合理性,根据特有的文化背景进行测量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本土化的实证研究,所采用的定量研究法集中于专家访谈法、个人访谈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法等方法收集数据,运用隶属度分析、效度和信度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量化研究识别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关因子.李俊以上海1256名大学生为样本对大学生创业意愿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创业能力、创业品质、创业意愿、创业准备等指标综合反映大学生创业意愿[66].刘小平、邓靖松通过对我国企业管理者和高校毕业生的访谈和问卷调查,采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等统计分析技术,提出并验证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可就业能力的结构模型[67].任志强通过抽样调查得到数据建立了二分类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大学生农村就业的影响因素[68].朱国玮、黄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和调查法分别对用人单位、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69]64-68.
(三)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随着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细化,由图可知,从2011年至今,学者们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来分析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文章有98篇,呈逐年增加趋势.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体现在:文献法和调查法相结合;文献法与问卷法、数理统计法相结合;文献法与个人访谈法相结合等多种方法.乔坤、贺艳荣采用个案访谈法,从大学毕业生、高校就业指导处和企业招聘者三方收集数据,进行三级编码分析,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理论结构模型[70].闵维方、蒋承文以经济史的研究方法,构造了“人力资源积累――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的新框架来解析新时期下高等教育发展与产业调整的引领和适应关系,并采用数理统计法从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双调整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大学生就业因素[71].
五、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问题与策略
通过众多学者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大量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有用的研究成果,对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然而这与大学生、家庭和社会对于解决就业问题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有待我们继续展开系统性的探索.
(一)深度反思问题所在
1.学生自我认识不足,就业定位不准
付永昌指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仍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大学毕业生的自身素质与社会期望存在一定差距,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需求的重心上移.大学毕业生就业准备不够充分,定位不够准确[35]131.陈桃红认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功利化,求职过程中出现招聘岗位与应聘岗位的错位、缺位,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72].谢志远认为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受精英教育观念影响,仍有明显的等靠要的思想,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个性化人才短缺,求职应聘能力欠缺及创新创业能力缺乏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73].
2.高校培养模式不当,就业指导不到位
文丰安指出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基本是在原有学科专业结框架内发展起来的,几乎所有高校的学科专业随着大众化规模的扩张同步增长,未能很好地考虑到未来经济、科技和社会产业结构发展及人才市场的预期需要,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74]30.刘玉侠也认为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失准,高校专业设置尚没有完全市场化,不是为“销”而“产”,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教育外部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够协调,没有根据不同的办学层次、类型和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设置[75].刘曙刚指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停留在表层,缺乏个性化服务.尽管我国的高校基本上都已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还停留在表层:一是缺乏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目前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基本都是由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思政干部和辅导员兼任的,缺少系统性和专业化的培训;二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形式和内容浮在表面[76].3.社会因素复杂多变,就业市场不规范
徐伟指出现阶段,我国还处于“转型经济”时期,劳动力市场还不成熟和不完善,使得以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为核心的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人情关系显得格外重要
大学生就业类论文范文,与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十年回顾:2003―2016相关论文网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