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方面论文范文检索,与设计之都背景下深圳设计教育路径相关论文格式模板
本论文是一篇开题报告方面论文格式模板,关于设计之都背景下深圳设计教育路径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开题报告及平面设计及展示设计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开题报告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一、“设计之都”引发的设计教育构想
今天,作为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一员的深圳,正以无比饱满的激情演绎着作为“设计之都”的骄傲.深圳的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早已成为了优良设计的代名词,不仅在中国设计界展现出翘楚之势,而且在国际化视野中也彰显出了卓越魅力.
可是,深圳毕竟是一座年轻的城市,“设计之都”荣誉的赢取是把双刃剑.虽然它肯定了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改革开放30年来在设计领域取得的诸多成就,但也对深圳设计新一阶段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人类文明表现形式之一的设计行为,只有经历历史的蹉跎沉淀才能以文化表征的形态起到真正推动联合国《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的意义.如果深圳不能适时打造出一套具有内在联系且能够自我循环的传承体系,那么“设计之都”的美誉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潜在危机,就设计教育工作而言,就必须从人才建设上着手,从本土设计师的培养抓起.只有在“教育服务于区域产业,产业促进教育”的模式形成时,深圳才能够切实担当起“设计之都”的责任,而不仅仅是在名誉上获得“设计之都”的称号.
以此为初衷,作为深圳最早建立的设计学院之一,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最终建立起“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之都创意研发中心”.此中心筹建的目的,便是通过专家、教师和学生团队共同参与设计项目的创作实践,快速了解设计前沿信息,丰富和提升师生团队设计技能,为深圳设计教育的发展提供最直接且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优秀案例,并深入研究这些艺术实践活动内在的学术价值以及对未来设计教育的影响.(图1~图4)
为了使“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之都创意研发中心”的工作富有时效性和学术高度,本中心以“子工作室”的模式具体施行.每个子工作室由国内知名的设计师、设计教育家或设计机构领衔,这是设计之都背景下深圳设计教育发展路径的一种探索,同时也将丰富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深职院设计之都创意研发中心现在已经完成了一期建设,下设7个创意子工作室,分别为:享誉国内外的深圳市平面设计师协会领衔的“GDC创意工作室”;国际知名的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中心领衔的“腾讯CDC数字媒体创意工作室”;世博会中国馆展示设计总监――中央美术学院黄建成教授领衔的“黄建成空间展示设计创意工作室”;国际知名平面设计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肖勇教授领衔的“肖勇设计创意工作室”;著名工艺美术家刘子龙先生领衔的“刘子龙蜡染艺术创意工作室”以及由知名室内建筑师李瑞麟先生领衔的“室内空间设计创意工作室”、中国知名时尚首饰设计公司TTF总裁吴峰华领衔的“TTF时尚首饰创意工作室”.这七个创意工作室的确立是多次评估和考量的结果,其覆盖范围基本涵括了深圳市创意设计产业的优势领域,体现了深圳设计教育与本土创意产业经济对接的强烈意愿.
二、肖勇“城市印象”工作坊的展开
深职院设计之都创意研发中心建立以来,每个子工作室都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肖勇“城市印象”工作坊便是其中之一.
此次由肖勇教授领衔的“城市印象”工作坊,其主题中城市的所指便是作为中国第一个“设计之都”的深圳.肖勇“城市印象”工作坊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共10所院校的师生参与其中.他们包括中央美术学院7工作室、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和作为东道主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媒体与传播学院.(图5)
年轻的“设计之都”――深圳带给全国各地师生们的印象究竟若何?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苏轼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用在学术中同样是适用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小设计师们将如何用自己的设计言语去描述深圳,是此次工作坊开展的最核心的问题.
三、“城市印象”工作坊的运行模式
肖勇教授领衔的“城市印象”工作坊于2013年5月20日上午9时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之都创意研发中心正式拉开帷幕.简短的开幕式结束后,10所院校的师生们齐聚深职院艺术设计学院会议室,听取了工作坊导师肖勇教授关于本次工作坊的开题报告.(图6)
在开题报告之前,有一个颇为重要的环节.肖勇教授问询了在座的师生中谁是首次来到深圳.这个细节一方面显示了肖勇教授的严谨,另一方面会大大有助于我们从多个不同面向去理解和分析深圳对于外界人士所形成的城市印象.随后,在肖勇教授的主持下,各个院校的带队老师对自己所带的团队进行了简要的自我介绍.这个环节将为之后的各院校团队打散重组减少陌生感,有助于不同院校师生间的相互沟通.
此后,肖勇教授针对“城市印象”工作坊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解释.此次工作坊将打乱10所院校的师生顺序,按照“深圳符号”、“视觉深圳”、“深圳人/深圳设计师”、“深圳:24小时”、“深圳360度”、“动态深圳”、“时尚深圳”的子课题展开;每个小组将得到其中的一个命题作为工作目标.这7个选题其实是一种思路的导引,比如“深圳人/深圳设计师”这个选题,其实已经揭示了深圳城市印象中一个非常特殊的面向,即深圳人与设计师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这也是“设计之都”的特殊性所致.
在分组时,肖勇教授让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由选择,(图7)但每组原则上不得出现来自同一院校的师生,且每组人数需控制在5-7人之间.他希望通过这个形式令大家能够营建出一种和谐且能够相互协调的崭新组织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完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高水平作品.(图8)关于作品形式,肖勇教授特意指出不限于平面设计领域,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组别的特点创作出插画、摄影、拼贴、装置、影像、动态以及各类形式不限的设计作品,但是每一组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并以A3草图记录每天的工作动态.(图9)这个安排体现了当下设计艺术领域中的“跨界”特征,也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热情.关于最终的工作结果,肖勇教授提出必须包括作品展示、ppt汇报以及多媒体演示(5-10分钟)共3项内容.在开题报告结束后,重新分组所形成的7个工作组便开始了工作.每个小组将独立运行,但每个小组必须指定一位专员完成通讯稿,并将每日工作进程通过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以及微信等网络平台实时展现.这个环节非常具有独创性,基于网络共享的实时展现良性刺激了各小组的工作状态,也为最终的作品成果回顾留下了清晰的工作脉络.
“城市印象”工作坊的开展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僵化格局,无论在人员组成、选题情况还是工作地点和工作方法方面都给予了参与项目的
开题报告方面论文范文检索,与设计之都背景下深圳设计教育路径相关论文格式模板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