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政治— 范文

关于科技期刊类论文例文,与Web3.0时代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与尝试相关论文查重软件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科技期刊类论文查重软件,关于Web3.0时代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与尝试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科技期刊及在线发表及互联网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科技期刊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

本文以同行评议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全新的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同行评议所面临的种种冲击以及业内作出的各种探索与尝试,探索能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模式.

关 键 词:

Web3.0时代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与尝试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科技期刊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2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科技期刊同行评议互联网模式

1665年,英国皇家学会的HenryOldenburg创办了《哲学会刊》(The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oftheRoyalSociety),实现了其“由第三方出版的周期性的独立的出版物可以忠实地记录科学家的成果和发现”的初衷,并将同行评议(peerreview)第一次引入论文的审查中.同行评议实指“由从事该领域或接近该领域的专家来评定一项工作的学术水平或重要性的一种机制”,它的建立开启了科学家对同行的研究工作进行评价的制度化进程,建立起科学家内部有组织地进行学术交流和质量控制的有效制度.而今,互联网时代的更迭也为其带来了种种冲击,从静态的web1.0时代,到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创造的2.0时代,再到全新的人机互动的3.0时代,科技期刊的同行评议制度是适应还是变革,值得人们不断地探索和尝试.

一、审稿专家遴选制度――完善同行评议团队构建

科技期刊的成长,离不开身后庞大的审稿专家队伍的支持.要对论文的新颖性、前沿性、科学性、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作出正确的判断,审稿专家就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判断力,良好的资信和严谨的作风,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始终处在科学前沿.而能发现论文中的学术或技术问题,并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就需要对论文采用“小同行”审稿.

借助网络平台,科学地设计与有效地使用学科专业预置分类表就显得尤为重要.[1]科技期刊编辑部、资深科学编辑对本领域的专家较为熟悉,所以通常采取检索科技文献和引文数据库以及学术信息网站的方法,来发现审稿专家近期活跃的学科分支,从而进行审稿专家学科专业的初步设置.而实行“小同行”审稿需要将稿件送给专业在二级以上是同行的专家审阅,这就要求对审稿专家的专业细分到二级以上,当编辑无法完成对某位专家的专业细分时,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学科专业预置分类表,当审稿专家实名登录后,打开预置分类表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保存,并定期对自己的个人信息和专业分类进行维护.审稿专家之所以愿意参与专家库的建设,主要是它能提高期刊送审稿件对口的准确性,既节省了审稿时间,又能及时了解本专业学术动态,并为学术交流作出贡献,得到业界对自己学术水平的肯定,何乐而不为呢.而当作者实名登录进行投稿时,也要求其根据专业分类表为自己的论文选择研究方向,实现可能的自动匹配审稿专家;如若超出分类表列举的范围,可以手工填写研究方向,并可推荐至少两位审稿专家,待编辑核实验证审稿专家的资质后,可将其添加到专家库中,并向其发出审稿邀请,从而扩充了审稿队伍的力量.这种借助审稿专家、作者个人的力量“协同建库”的方式,意味着已从较为传统

关于Web3.0时代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与尝试的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科技期刊类论文例文
的编辑自己建立专家库的静态的单向思维模式,向编辑、专家、作者之间交互、动态的思维模式进行转变.国内的《数学物理学报》即与玛格泰克合作,尝试应用美国《数学评论》的分类体系《数学主题分类表》(MRClassification)对专家的学科专业实行三级分类.而《中国科学》杂志社系列期刊、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均采用了多学科共享的审稿专家数据库,将审稿资源优化整合,发挥有限资源的无尽可能,同时为跨学科、交叉学科的审稿提供了更多选择.

二、发表前后开放评议――突破传统评议操作模式

最早的开放评议始于1996年的JOURNALOFINTERACTIVEMEDIAINEDUCATION,作者和评议专家彼此知晓,它的初衷是增加评议过程的透明度,增强评议结果的公正性,但评议专家可能会有所顾忌,所以并不为所有学者推崇和支持,一直以来争议颇多.而网络环境下的学术交流新模式――在线开放评议似乎又让人们看到了新希望,其试图突破传统评议模式的禁锢,力求使审稿专家作出实质性的评价、使作者和审稿专家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以实现提高文章质量的美好愿景,可能会使同行评议真正对科学研究过程有所贡献.

(一)发表前开放评议.数学和物理学领域的学者们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过去的20年中,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习惯于在预印服务器arXiv.中保存他们的草稿,当博客(blog)开始流行于千禧年交接之际时,他们即很快以这种形式讨论交流研究内容.

而生物学家们最初却抱以保守的心态,担心自己的工作公开后,会遭遇到竞争者的挖角行为以及恶意评议者的中伤.但科学家们的研究,无非是为了实现人类的更大进步,知识、信息、资源的共享是促进研究尽快取得成果的坚实后盾.于是在1999年,《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MedicalJournal,BMJ)作出了谨慎尝试,作者虽然可以通过评审报告上审稿专家的签名知晓对方的身份,但不可以和审稿专家有任何的直接联系,编辑作为桥梁起到传递的作用.而在当时,BMJ即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会实现整个评议过程的在线呈现,不仅使作者、评议专家、读者可以同步获取评议动态,还要吸引更多感兴趣的学者们参与到开放评议中来.此举一出,《自然》(Nature)的子刊《自然神经科学》(NatureNeuroscience)首先跳出来发表了批评的言论,焦点集中在开放评议是否能够真正起到提高评议质量的作用.虽然NATURE、《澳大利亚医学杂志》(MedicalJournalofAustralia,eMJA)[2]、出版研究协会(PublishingResearchConsortium,PRC)等也先后作出了各种尝试,试图激发学者们对各种开放评议形式的兴趣,但均无疾而终,主要问题为作者即使能接受开放评议,得到的评议却也寥寥无几;审稿专家也会因为公开身份而失去对论文的审稿意愿,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在线评议的工具,编辑不知如何权衡评议争论.种种失落并未能阻挡住出版界更多的力量加入到实践中来.英国伦敦生物医学中心(BioMedCentral,BMC)为一家开放存取出版机构,旗下的医学系列期刊在线发表的每一篇文章必须附有发表前记录(包括作者提交的原始版本、专家签名的评审报告和作者答复的反馈内容)的链接,即评议过程全程开放.BMC凭借其严谨的出版体系、良好的出版信誉,赢得了业界尤其是作者、评议专家们的信赖,开放评议也就变得从容起来.

爱斯唯尔出版集团在经历了失败的痛苦尝试后,2010年迎来了开放同行评议系统PeerChoice的正式运营,评审专家可以根据自身研究的领域和方向来选择待评审的稿件,充分赋予了评议专家们主观能动性,一方面促进他们的审稿意愿提升,另一方面似乎找到了实现“小同行”评议的有效途径.

而Faculty1000(F1000)是一个超过10000名研究人员和临床医师共同组成的群体,由他们通过分数6(推荐)、8(必读)或10(超棒)对论文进行选择、评估和定级.再经过公式复合,产生出该论文的F1000因子.这种系统模式或许可以帮助编辑权衡论文的科技创新与学术贡献水准,确定发表与否和发表先后.

(二)发表后开放评议.英国科学和技术成员会议的科学家卡麦隆奈仑曾说:“实际上,发表所有论文并且在事后进行过滤是更有意义的

1 2

关于科技期刊类论文例文,与Web3.0时代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与尝试相关论文查重软件参考文献资料:

政治论文课题

政治论文选题

政治论文500

初三政治小论文

高中政治创新论文

初一政治论文

政治论文1500字

中学政治学科论文

政治环境论文

初中政治小论文400

Web3.0时代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与尝试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