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方面论文范文集,与统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本论文是一篇财经类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统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财经类及实践教学及自主学习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财经类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培养统计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优化课程体系设置,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教学方法,建设具有创新观念的教师队伍和创新管理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关 键 词:培养模式统计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29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高等院校是知识传播和创新的前沿阵地,以教育创新来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新时期高等院校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改革开放以来,统计学专业本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仍需增加改革力度,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知识传承,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够的状况,适应时代要求.
1统计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在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通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应用已有知识,发现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善于进行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把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主体,是能够将科学技术创造性地应用于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人才.
财经类院校统计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为核心,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毕业生精通所学学科的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具有宽广的知识面、扎实宽厚的财经类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熟练的统计专业能力,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财经类的实际问
财经类方面论文范文集
2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教育理念
个性的自由发展是统计应用型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高度重视,让学生在学业上享有最大限度的自主权和主动权,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关心学生的需求、关爱学生的成长,让个性自由发展.明确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帮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发展个人的理解力、判断力、批判力、创造力.能够对知识融会贯通,走出校门后能把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社会实际中,创造性地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对学生进行弹性化管理,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课程目标的设计注重学生个体统计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的培养.建立灵活的选课制度,开设尽可能多的选修科目,让学生根据兴趣和需要去选择.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习自觉性、能动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发挥其自身的优势智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式采用非常灵活的教学手段,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多组织学生小组学习和讨论,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为主动的学习者.学籍管理制度也应适当调整,应允许学生参加多次考试或重修、转专业或转学等,充分体现个性化、人性化的教育理念,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奋发成才的积极性.
3采取研究型与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入Seminar课程机制
Seminar是在德国大学和日本大学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日本大学的Seminar是正式课程,文理各专业普遍开设,占用正式课时,一般是每周一次,每次课上先由一、两个同学报告,然后是大家一起讨论,共约三个小时.参加该课的同学按照顺序轮流报告,循环往复.报告会由同学轮流担任主持,主持人的任务是报告结束后对报告内容进行简单的评议,然后率先提问,接着再主持其他同学的提问.最后由老师从学术规范、资料运用、论证方式等各方面进行比较全面的讲评.
在日本大学的课程安排中,一般都是第一学年设置基础教养Seminar,第二学年以后开设专业Seminar,有的学校则在第三学年开设专业Seminar.基础教养Seminar属必修课,专业Seminar是限制性选修课.在选课人数上,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20人.基础教养Seminar课程与其他类型课程不同,没有固定教材,开课专题可以涉及任何学科领域,由教师依据新生的特点自行确定.教师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除了师生交流、小组讨论等,还可安排实验、参观、调查、实践等教学活动.开课教师每周必须保证与学生见面的时间,指导学生开展研究.专业Seminar的主要特点是教师划分一个大致的专业范围,学生在此范围内就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自由选题,独立研究,写出论文然后在课堂上以讲演的形式发表,教师和同学们就论文提出质疑共同探讨.
德国大学学习一般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课学习阶段,主要是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大约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第二阶段为专业课学习,在这一阶段不仅要完成专业课的学习,而且要完成一定周数的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因此,Seminar在德国大学有初级Seminar、中级Seminar和高级Seminar之分.初级Seminar是基础课学习阶段的教学活动;中级Seminar是专业学习阶段的教学活动;高级Seminar是为博士研究生开设的,带有学术交流的性质.
从各国实践来看,Seminar课程研讨式的教学模式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方面的效果是常规课程和实验教学难以达到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对新知识的探索兴趣,培养他们查阅资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达和交流等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与创新精神.
我们可以借鉴德国、日本等的做法,在本科教学计划中安排Seminar课程,通过参与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强化学生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应用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另外,在Seminar课堂上的讨论,也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间交流沟通的能力,给学生综合素养的养成提供了极好的锻炼机会.
Seminar课程的人数一般控制在15~20人为宜,最多不要超过30人.先尝试在三年级下学期和四年级开设Seminar课程,以后再逐步拓宽到一二年级.从课程内容上来看,高年级和低年级的Seminar内容侧重点不同.低年级宜开设基础性强、覆盖学科面较为广泛、社会关注性强的论题.高年级开设对学生专业知识要求高的论题,专业Seminar课程可以与毕业论文指导相结合,教师在宽泛的范围基础上给出一个大的命题,由学生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确定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小命题,独立思考研究后写出论文初稿,然后在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就论文提出质疑共同探讨,论文写作者根据大家的意见对论文反复修改,直到最后形成一篇质量优良的论文.这对改善当前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现状大有裨益.4精简课内学时,加强实践环节,突出统计学科特点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手段,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是提高创新性的前提.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必须通过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训练而获得.统计学科的一大特点是其应用性、操作性较强,加强实践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统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虽然有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但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流于一种形式,学生从中的收获甚微.应改革和调整教学计划,适当精简课内学时,加强实践环节的安排和管理.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可以由现在的一个学期,延长为大四一个学年,而且要改革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写作期间对学生管理相对松散的现状,要对全程进行考核.
增加实践教学在统计专业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可以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去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促进个性发展.实践包括校内实验教学与校外实习、调查等环节.在具体安排的模式上,采取“3+1模式”,即4年中3年为校内学习阶段,一年校外实践实习.或者采取“5+3模式”,即8个学期中有5个学期理论学习阶段,3个学期为选修跨学科的课程和社会实践实习.
精简课内学时,并不等于学的少了,要求降低了,而是要求教师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在对本领域知识有更深刻的
财经类方面论文范文集,与统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