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方面论文范文,与志在力学万里程相关毕业论文致谢
本论文是一篇土木工程方面毕业论文致谢,关于志在力学万里程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土木工程及力学及博士生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土木工程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两千三百年前,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力学家阿基米德的一句名言彰显了力学的神奇魅力.
力学之美在哪里?从孩子们手中玩耍的陀螺,到杂技演员展现的各种技艺,力学之美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潮汐的形成到天体的运转,力学之美隐含在自然界的规律中;从国王浮起的“皇冠”到“牛顿看到下落的苹果”,力学之美存在于各种充满着趣味和智慧的科学小故事中等
看上去,人们好像都知道一点力学,但您知道吗?“力学作为自然科学的第一个定量学科,发展至今,其现状与以前已大不一样,尤其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今天我们的很多工程设计与对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及防治都需要高水平的力学研究去支撑,而不仅仅是弄几个力学专业词汇以至于没有深入的力学研究就能有效推动的,它需要创新来促使旧貌换新颜.”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院长周又和教授一席话,代表了中国力学研究中坚力量的思考方向.
登上塔尖可以看到广袤的风景,站上巨人肩膀可以推动科学研究的快速前行,无论如何都要用尽全力向上攀缘才行.尤其在科学研究方面,更要用功、用心、用智,才可发现攀缘的阶梯.周又和与力学的渊源已30年有余,在力学的天地里不断地攀缘.追本溯源,他的历程是一条汗水凝聚着收获、前行伴随着思索、创新驱动着发展的奋发有为之路.
立志为学――开启人生精彩梦
周天寒彻何所依,又见彩虹艳阳起.和煦春风遍地吹,馥郁桃花满山.
诗言志,一首诗能够折射出一个人的所感、所想.2011年1月6日,周又和闲来写下了这首诗,以总结自己多年来的人生感悟.诗如其人,可以感受到,周又和在用心参悟生命,在用汗水铺就人生的精彩之旅.
周又和,1957年5月出生于湖北汉川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家中有兄弟六人,周又和排行第四,他上面还有一个姐姐,全家日子过得十分清贫.在上世纪60年代初,大哥考入初中学习,毕业前夕父亲突发重病,亲友们力劝父亲让大哥回家务农以缓解危难,但父亲不忍心让成绩优秀的大哥辍学.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大哥以优异的中考成绩考取了能提供生活费的孝感师范学校,毕业后当上了一名人民教师.但受温饱问题和“文革”的影响,大哥之后的两兄一姐的读书都止于小学.到周又和及其两个弟弟读书时,家中困境略有缓解,父亲就坚持让他们多读点书.所幸的是,他们因亲历农村的穷苦生活,所以立志发奋读书以改变贫穷面貌.这样,他家共有兄弟四人实现了读书的梦想,这在当地也算是一段佳话.
对周又和人生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他的父亲与大哥,他们对于人生乐观向上的态度、敢为人先的干劲一直深深地扎在了周又和的脑海里.在当地,父亲周协堂是种田能手,上世纪50年代初期曾担任过合作社的蔬菜排排长,对于在何时何地种什么庄稼他都了然于心,精心耕作,成为生产队种田的“高级参谋”;那时,自留地是全家人生活的主要依靠,他也敢在自留地里种当地人没有种过的生姜与花菜等,并能获得好的收成.大哥周运和对工作一丝不苟,通过不断努力,能力持续得到提升,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他通过报考函授大学班获得了大学文凭从而圆了他的“大学梦”,从一名小学老师迅速提拔到初中、高中任教,恢复高考后成为县里有名的高中数学老师,90年代还出任过县重点高中汉川二中的副校长.父亲经常以大哥的优异成绩为自豪,并用大哥的范例来引导与教育其它小孩.受此影响,大哥带回家的数学书籍,周又和“偷偷”拿去学习,因此他从小数学成绩就拔尖.在文革“教育回潮”的1972年,周又和于当年春季进入高中学习,有幸遇上了抓基础教育质量的好时机.那时学校狠抓基础教育,经常进行课程单元考试,他的数学与物理成绩总是名列年级前茅.为此,任课老师还给他开小灶,将“文革”前高中课本中的一些较难习题给他做,他总能做出,深得老师的喜爱.得益于扎实的基础,在年底学校举办的高中一年级数学竞赛中,他以满分第一名博得头彩,由此奠定了他的自信心,“立志读书”的信念也在这时候悄然种下.1973年夏天起,受“四人帮”干扰,全国遍地搞“开门办学”,学校不敢再抓学习,但周又和始终坚守对学习的信念,支撑着他走过人生不平凡的岁月.哪怕在盛行“读书无用论”的年代,他也从未在学习上有过动摇,一路向上,翱翔书海.
在“文革”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除了生活困苦的磨难外,周又和遇到的更大苦恼是他继续深造的梦想遥遥无望.1974年7月高中毕业后,周又和回乡务农,这一“停滞”就是近四年.在此期间他干过各种农活,当过大队加工厂的“技术工人”,做过生产队的会计,还当过高中民办教师.一步步,他靠的都是自己的实力,小小的改进也给他以慰藉.对于能当上教师这一事,周又和还有一段“励志”经历.那是1976年,他当会计时,因为对数学的兴趣,一次在县城偶然买到一本西安交通大学编写的《高等数学》,喜不自禁.于是,就开始自学,认真做题.他发现书上多处习题答案出错,但又不敢相信会有此事.“初生牛犊不怕虎”,带着疑惑,他就大胆地给教材编写组写信求助,最终得到回复,他的解答竟是正确的!一名不到20岁的高中生敢于“挑战”大学教材,这在当时可是少有的事.这件事不仅让他极受鼓舞,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以至上大学后,他凡事不崇拜、不盲从,养成了独立思考、敢于挑战的科学精神.也因为这件事,周又和引起了当地有关部门注意,1977年6月,他当上了一名高中民办物理教师.
科学的春天带来周又和命运的转折.深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陈景润的故事影响的他,在恢复高考的1977年,成功地考上了大学――踏上了恢复高考的“第一班车”,1978年春季进入大学学习.
结缘力学――奏响扬帆学海歌力争上游竞扬帆,学海行舟引潮掀.前程宽广护天地,沿峭硕果令神叹.
等等等
2011年3月17日,周又和又写下这首诗,以纪念自己力学学习与工作的34年,表达他对力学的赞美及对工作的总结和展望.有谁能知道,这样一位与力学有着深厚渊源的学者,与力学结缘,却是“机缘巧合”.
向来成绩优异的周又和如愿考上大学,进入华中工学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力学专业学习.这一专业并非他所填报的志愿,只因学校要加强力学师资培养,就在所报相近专业的优秀考生中挑选,这样他被调剂进入力学专业的师资班.周又和说他当时对力学知之甚少,幸运的是这一专业与数学有着紧密的关系,也算是能发挥他在这方面的特长,为学好专业课程发挥了作用,从此就开启了他的“力学人生”.
周又和抓住来之不易的机遇,发奋学习.当他得知数学和物理对所学专业的重要性后,除了学好力学课程外,也着力学好数学与物理课程,这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在大一与大二期间,学校先后组织了大学生数学与物理竞赛,他都积极参加.在数学竞赛中,他为班级获得数学竞赛三等奖,这是按班级参赛前五名考试成绩的总成绩确定的,他是其中五名之一.在物理竞赛中,周又和获得个人三等奖.他取得的这些好成绩,使他在大学期间开始崭露头角.在毕业前夕做本科毕业论文的四周内,指导老师让他就皮带弹簧振子系统自激振动极限环的存在性开展定性分析研究.周又和在得知该问题还没有解决后,他激情饱满,通过严谨的力学和数学分析,使这一问题得以解决,他的科研能力深得老师的赞誉.这一研究论文投到学术期刊《华中工学院学报》,并于1983年发表.这在当时的本科论文中并不多见,也让他初尝到研究成功的滋味.到大学毕业时,师资班中的学生只有成绩好的才可被选留任教.加上他的获奖与毕业论文研究所埋下的良好伏笔,他有幸留校任力学教师.
“前程宽广护天地,沿峭硕果令神叹.”正如诗中所描述
土木工程方面论文范文,与志在力学万里程相关毕业论文致谢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