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律问题方面论文范文例文,与法学方法的缺失其补正意义相关论文格式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法律问题方面论文格式范文,关于法学方法的缺失其补正意义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法律问题及法律方法及法律职业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法律问题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58;身研究径路的统一、增强论证过程的说服力更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尚未完全脱离泛政治化的年代争取到法学的话语空间.而要坚持研究结论的“政治正确”,最有效和便利的方法无疑是直接从主流政治意识形态中引用已被认可的观点,然后加以补充、丰富与解释.由于研究结论的合法性在论证过程之前就已经确定,那么强调在自我学术研究过程中论证路径统一的法学研究方法论就被自然边缘化.经过了这些研究者们在20世纪80年代初巨大的努力后,法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相对独立的话语体系与发展空间,虽然政治意识形态仍然在法学领域中存在,有时甚至表现得非常强烈并引起激烈的对抗,〔13 〕但就总体来说政法不分的状况已经得到改善,法学研究的职业群体开始出现.紧接着成长起来的研究者们一般都是之前学者们的学生辈传人,因此老师们的法学研究方式——特别是通过对革命导师、领袖人物的经典著作文本进行注释与解释而形成的技术与能力 〔14 〕——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技术和能力在一个法学已经部分的脱离纯粹政治意识形态、获取了一定独立发展空间的时期,很自然被研究者们移植到对法律文本的注释与解释之上,形成侧重对具体法律概念、规则和制度进行分析与研究的“诠释法学”.从经济分析的角度观察,这种移植来源于这些研究者们“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的行为定式,实质上是防止先前学习成本沉没和节约未来学习成本的理性行为.同样也正是“路径依赖”的存在,使研究者们意识到塑造自身的法学研究方法论、保持自我统一的分析径路并非最优选择,因为这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时间、精力、不为人所理解的风险等).继续对法律文本进行诠释则可以最少的成本(无需重新学习与探索)换取最多的收益(发表论文、出版专著、提高影响力等).与此同时,法学研究者们也发现这种对具体法律概念、规则和制度的研究使得法学知识的体积日益膨胀,法学知识的内容日益精细,专业壁垒日益森严,进一步推动了法学话语空间的拓展,而这种话语空间的拓展也日益彰显了法学研究者本身存在的价值,证明了法学研究者本身存在的重要性.因此,将研究精力主要放在法律文本的诠释研究、对法学知识本体的描述与归纳也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而对自身法学研究方法论的刻意塑造则成了“吃力不讨好”的劣势选择.
(二)满足法学知识的受众需求
法学知识受众的特定需求也是导致法学研究方法论缺失的重要原因.
20世纪80年代初所面临的多年法学知识荒芜以及社会秩序崩溃,使得当时迫切需要的是社会秩序的重建和与之相适应的法学知识的重建.此时诸如权利、义务、法治等基本法律概念以及一些部门法中的基础法律知识对于社会秩序从无到有的重建最为重要,对这些基础法律知识的研究有利于为法治宣传搭建基本的话语平台,也更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因此在这段最初的时期,宏观的、描述的、形而上的法学基础知识研究比微观的、细致的、形而下的具体问题研究更为社会所急需;响亮的、鲜明的、易为受众所接受的口号宣传式法学,比需要受众静心阅读、思考、揣摩其研究路径说服力的学术分析式法学更符合法学知识受众的需求.面对这种对法学知识的需求,法学研究者们自然就会倾向于对法学基础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注重对本体论意义上法学知识的研究,而非自身对不同学术问题论证的过程是否统一,是否有一致的分析路径贯穿始终.
随着社会秩序恢复正常,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经济建设无论从意识上还是制度上都逐步成为我国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国家政策的倾向性引导以及压抑已久的逐利情绪被释放的环境下,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大量的、种类繁多的、之前未曾有过的矛盾纠纷.因此,这一时期社会迫切需要的是便于在司法实践中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法律规则体系和技术体系,以及可以熟练运用这些法律规则和技术的法律职业群体.作为对此的回应,国家立法数量在快速增长,专门的法律职业群体(如律师团体、法官团体)开始形成.立法数量的增长和法律职业团体的形成使得诠释实在法的实务性法学知识显得尤为重要,由此产生的受众需求决定了法学研究者们更偏重于对国家立法进行分析、解释、理论概括等法律实用技术知识层面的研究.这种对实在法的分析、解释和理论概括注重实务技术操作层面的法律知识,大量吸收与借鉴中国大陆以外地区(先是中国台湾地区,而后是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法学知识,将法律作为独立于人(包括法律职业群体)之外的客体进行研究,逐步形成了目前庞大的法律知识体系.这些研究着重点都在于知识本身“是什么”的问题,因为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有利于法律职业群体迅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对实在法的这种研究蕴含了更大的利益,其成果不但更易被法律职业群体所接受(如出版的书买的人多、发表的文章更多人看),而且更有可能受到立法机关的重视(如受邀请成为立法专家组成员),由此随着影响力的扩大(这意味着自身的信息更容易为他人所获取)也增加了周游讲学从而获利的机会.
在这种受众需求的推动下,选择研究具有即时效益的法律知识就成为研究者们首要的选择,而自身法学研究方法论的塑造并不能带来即时的效益,反而会付出额外的成本,因此对它的忽视也就是顺理成章的结果.三、意义的追问
对法学研究方法论缺失原因的理解并不能掩盖对其存在意义的追问.具备形塑法学研究方法论的自觉意识是法学研究者学术思想成熟的主要标志,它对于我国法学发展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可以激发有效的学术论争并进而提高法学研究的质量与水平.
如上所述,三十多年来我国法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学术产出数量的持续增长以及法学研究者们之间出现越来越多的学术论争之上,这两方面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研究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学术产出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出现高质量研究成果具备了更大的基数以及更多的可能性,学术成果的消费者(例如普通读者、立法者、决策者、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等)有了更多的挑选余地,挑选余地的扩

关于法律问题方面论文范文例文
关于法律问题方面论文范文例文,与法学方法的缺失其补正意义相关论文格式范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