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学有关论文范文集,与徜徉美学,与哥尼斯堡的老人同行相关论文查重免费
本论文是一篇康德哲学有关论文查重免费,关于徜徉美学,与哥尼斯堡的老人同行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康德哲学及美学及哲学史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康德哲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于我而言,曹俊峰先生的《康德美学引论》(以下简称《引论》)一书是我踏足康德美学的指引者与敲门砖.康德的博大精深,和他的艰奥晦涩,往往让人对之既爱且怯.涉猎康德美学之初,怯犹大于爱,几至于望而却步.所幸的是,今天的我们,站立于巨人的肩膀之上.曹先生以其平实质朴的语言向我展现了一个焕然一新的康德.读《引论》,使你能体会到仿佛那位哥尼斯堡的老人在向你娓娓细谈,——虽然还是同样的谨严审慎,却不复晦莫如深.我想,不仅是我,所有有志于或从事康德美学研究的后学都能从中获益良多.
这篇论文出处 http://www.sxsky.net/zhengzhi/050557465.html
一、扎根原文,还原康德美学以原初的面目
在国内,对康德哲学有深厚兴趣者不在少数,但在曹先生之前,专门从事康德美学研究者则屈指可数.虽然曹先生并非中国康德美学研究的第一位吃螃蟹的人,但是,他的康德美学研究,在国内却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与先于他的诸先生相比,首先,曹先生的康德美学研究完全是立足于康德的德文原著基础之上的.于今天而言,阅读外文原著已成为一种通识的学术规范,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技术上的,更重要的是它所负载的现代哲学解释学的重大意义.伽达默尔曾明确提出“不可翻译性”的诠释学原理——“谁真正掌握了一门语言,那就无需翻译,甚至可以说,任何翻译都似乎是不可能的”.洪汉鼎先生亦曾不讳言道:“任何翻译都带有翻译者的诠释学‘境遇’和理解‘视域’,追求所谓的单一的真正的客观的意义是不可实现的幻想.”不可否认,宗白华、李泽厚等诸先生对康德美学的研究不可不谓精深独到,但从哲学解释学的意义上来看,曹先生放弃《判断力批判》的中、英译本的现成的“坦途”,而宁可多走“弯路”,从德文原著入手,更能准确地理解康德美学.众所周知,康德在运用各种哲学术语时,其意义常与我们今天大相径庭,甚至在他自己的著作之中,同一术语也常在不同的意义上来使用.即使是阅读德文原著,也很难避免误解的产生,更遑论是经过翻译或转译的二手甚至三手资料,与真理隔了两重更多.
其次,从理解“视域”上来看,《引论》亦大不同于前人或前作.譬如,李泽厚先生有感于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异化”,而有志于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源头之一的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是康德哲学那里,正本清源.康德哲学,包括美学,于李泽厚先生而言,并不是一个现代解释学上的“理解”的对象,而是一个可批判地继承的对象;他著立《批判哲学的批判》一书不是为了理解和解释康德哲学、美学,而是要阐发其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观.曹先生则完全以康德的本文为其视域的中心,以问题为其开启康德美学宝库的钥匙,摒弃一切先见和偏私,返回到康德美学本身.以美的量的契机——“无概念的普遍性”这一命题为例,它本身就包含着这样一个问题:无概念何以有普遍性?曹先生分析指出,康德是从审美的无利害性——即美的质的契机推绎出这一特征来的:“鉴赏判断既然没有利害感,主体对客体就没有任何偏爱,没有任何依赖,不受对象存在的约束,因而是‘完全自由的’.”既然这种完全自由的美的愉快是毫无偏私的,既不同于基于个人偏爱的感官的快适,也不同于基于概念的善的愉快,我们就有理由推断,美的愉快既是普遍的,又是主观的.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后,新的问题必然产生:主观的普遍性如何可能?从而进一步将我们引向康德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共通感”.《引论》全书或显或隐地提出和回答了康德美学的几乎全部重要问题,通过这种问与答的逻辑,引领我们达到对《判断力批判》本文的理解.“理解一个本文,就是理解这个问题”;反之亦然.
针对国内学者在理解康德美学时产生的盲目与混乱,黄应全先生提出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目标,要求学人重读康德.如何重读?黄先生未能很好地作答的问题,曹先生以其《引论》一书给我们作了一个完满的回答与表率.
二、探本溯源,在历史长河中观照康德美学
美国学者比厄斯利指出:“康德当然并非是一切从头开始.他广泛而深入地了解我们在前两章中所考察的思想发展(指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引者注),他不仅只是将自己的著作当作他的体系的一块压顶石,而且也对他前人所提出的问题做出了迫切需要的回答.”同样地,我们理解康德美学,不能仅局限于康德的只言片语或某一著作,也要理解其思想的历史渊源与自身发展脉络.
学界通常把康德一生的学术生涯划分为前批判期与批判期两个阶段.就美学而言,前批判期的代表作是《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从中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的康德美学打上了英国经验派美学的烙印,是“一种经验论美学”、“一种伦理学美学”.而批判期的康德美学则以《判断力批判》的第一部分“审美判断力批判”为代表,是其整个批判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先验论美学.如此,在前批判期与批判期之间,康德美学思想显现出巨大的断裂与跳跃.可见,两个阶段的划分对康德美学思想的发展来说并不适合.曹先生并未人云亦云般全盘接受权威的前见,而是在考察康德全部著作的基础上,找出了《实用人类学》这一由前批判期向批判期过渡的著作:“《人类学》一书中的美学思想是一种过渡性质的美学,它的意义在于构成了前批判期和批判期的联系环节,从思想逻辑上把经验论的美学导入先验论的美学”,谨严审慎而令人信服地提出了康德美学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的观点,构造了一幅清晰准确的康德美学发展的脉络图.
在对康德前批判期、过渡期和批判期三个阶段的美学思想的综述与分析之中,曹先生又有机地把对康德影响至深的英国经验派美学家,如艾迪生、哈契生等的美学思想融入进来,使我们得以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观照康德美学.不仅如此,今天我们的美学研究,理当具有比康德时代更加广阔的视野:我们理解和解释康德,并不是“为了康德而康德”,而是在追问“美本身”.康德对西方现代美学的建设之功不可抹灭,但美学的难题并未在康德那里得到全部的解决.康德之后的西方美学更呈现出多元化的繁复局面,康德美学对近现代美学、当代美学的影响几何?曹先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进一步丰富、充实了其在康德美学研究中的史的观念与立场,使康德美学变成了一种美学史的学习,不断拓展着我们的视野.武汉大学彭富春教授在回顾自己的德国求学之路时言道:“所谓的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的学习就是学习哲学史.同样,我们可以说,所谓的美学就是美学史,美学的学习就是学习美学史.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和解释康德时,不是把康德从美学史中“隔离”出来,而是要把康德“置入”到美学史中.就此,曹先生无
康德哲学有关论文范文集,与徜徉美学,与哥尼斯堡的老人同行相关论文查重免费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