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汽车修理相关论文范文集,与北京公共汽车秘史相关论文查重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汽车修理相关论文查重,关于北京公共汽车秘史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汽车修理及公共汽车及客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汽车修理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30340;常青树.由于国产发动机机型的单一,使得中国客车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五七型”后,为了缓解北京的交通压力,该厂还小批量生产过一种BK660型铰接式公共汽车.这种车是“五七型”的加长型,车长由原来的8.5米延长到了13.4米,中间附设铰接盘,是最早的铰接式公共汽车.车身加长后,额定载客由原来的75人一下子增加到了135人.但由于只能使用原来的95马力的解放卡车发动机,于是,小马拉大车的悲催后果发生了.司机从起步开始就要将油门轰到底,整个车子发出力不从心的怒吼.从前门到北太平庄的22路公共汽车使用的就是这种车型,乘坐过它的老北京人无不对其吴牛喘月般的哀吼记忆犹新.
作为专职的老公共汽车司机,他们对驾驶国产大客车有着更深的切身体会:1980年,20岁的郭齐进入公交系统,卖过三年票,学过一年车,又当了一年实习司机.1985年,郭齐拿到了“红色驾驶本”(公交司机正式驾照),成了13路车司机.
当年开车不像现在有防冻液,那时,冬天早晨发车前,第一件事儿就是往水箱加开水温缸.转向、离合没有助力,车走在路上,遇转弯,“非得人站起来磨方向盘才能转过弯,现在手轻轻一扒拉就行”.每次下班走下车,郭齐都觉得踩离合的左脚腕生疼.那时为了省油,很多司机都是在快进站时灭车,让车滑行进站.有的车打几下都不着,这时就得招呼乘客下来推车.郭齐说,“抢挡”是当时每个公交司机都会的“技术”,司机抬离合、踩油门、抢推3挡,三个动作要配合有序,还得恰好借着乘客推车的劲儿,车才能着起来.
“大平正方”——公共汽车进入方厢时代
进入上世纪70年代,北京市无轨电车制配厂更名为北京汽车修理公司四厂,其作为全国客车生产企业的老大,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技术和规模.继“五七型”之后,新一代BK640型公共汽车问世了,该车大概于1970年定型生产,车长8.5米,额定载客75人,和“五七型”相当.但外形则有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它一改“五七型”的圆润造型,变成了见棱见角的方厢结构,薄顶、大风挡玻璃、大侧窗、司机和乘客的视野都很宽阔,原来的手摇窗改为铝合金外框的推拉窗,乘客可以自行调节车内的空气.车门加宽了,方便了乘客的上下,这种外观设计代表了客车设计的国际潮流,渐渐替代垂暮之年的“五七型”,成为北京公交的主力车型.
是时,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大平正方曾频频来中国访问,于是人们管BK640昵称为“大、平、正、方”.后来,该种车型又进行了多次改型,但其具有国际流行趋势的方厢造型却沿用至今.
BK644——尼克松与中国第一代空调
大客车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即将访问中国,汽车修理四厂接受了一项神秘而光荣的任务,要自力更生制造出10部空调大客车供美国代表团使用.
当时,中国还没有自己生产的空调客车,事关国格,全厂沸腾,群策群力,不长的时间内真就打造出来了.该车改变了传统的大红基调,主色调是天蓝和奶白的交融,车身上的装饰亮条闪烁着神秘的光泽,飘逸的纱帘和每一个座位前的桌灯显得异常神秘,宽大的沙发非常舒适.除了日产的空调机外,该车全部由中国的材料和技术精心打造而成,不愧是中国当代客车制造技术的登峰之作.但就在众人长出一口气,准备敲锣打鼓去向上级报捷的时候,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由于动力不足,车子都在八达岭国道上趴了窝.
原来,该车下线后,为了检测其爬坡性能,技术人员将其开到八达岭国道上进行攀坡实验.那时候,八达岭还没有直达的高速路,国道上转弯多、坡度大,是美国代表团的必经之路.由于发动机马力过小,自重又大,在高坡前,车子一次次难堪重任,退下阵来.好在发现及时,人们采取了其他的补救办法.
后来,这10部车都卖给了一些中央大机关.车行在北京的公路上,人们被它们靓丽时尚的外形所吸引,纷纷驻足而观,不由得发出赞赏.只有了解内情的行家才能从它的身上看到中国客车工业起步期的些许尴尬.
大观园畔的神秘军工厂
右安门的大观园里,游人们可以透过东侧围墙看见几栋陈旧的厂房和耸立的大烟囱,这十分“穿帮”的景色往往令游客扫兴.许多人曾经提出要拆掉工厂,还大观园以浪漫.他们哪里知道,那个车间曾经是北京汽车修理四厂的“860军工车间”,也是中国特型车的生产基地.那里生产过很多特殊用途的军用车、民用车,也曾经为毛主席和周总理秘密打造过办公车、医疗车和灵车.而那个时候,大观园还只不过是一个硕大的苗圃.
1975年以前,中央领导人逝世后还没有专用的灵车,只能用解放牌卡车代替.1975年冬,汽修四厂接到了一项紧急任务,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制造出两辆“后开门”、车厢内带滑轨、驾驶室和车厢分割开的“640改型客车”.当然,用途是保密的,但大部分工人都感到内有蹊跷,他们从车子的结构设计上猜出了个大概.果然,1976年,周总理的灵车从长安街伴着人民的啜泣缓缓驶向八宝山,汽修四厂的工人们不由得惊呼,这是我们造的灵车啊(后来,据说那两辆灵车都交给民政局管理.再后来,被某博物馆收藏,作为历史文物供人们瞻仰了)!1976年9月10日,毛泽东主席逝世第二天.正当老四厂的全体干部职工忙着搭灵堂、组织悼念活动的时候,一辆前不久由这里生产的由BK640改型的“医疗车”,由当时的中央保卫局、北京市政府及北京市交通局的有关领导护送回厂,要将其改造成一辆具有遗体保存功能的灵车.该车原本是供毛主席在1976年大地震后办公兼医疗保健的医疗车.工厂当即成立了“毛主席灵车制造指挥部”,在2000多名工人当中挑选出了几十名政治可靠、技术过硬、根红苗正、在历次政治活动中表现出色的高级技术工人,组成若干“战斗小组”轮番作业.灵车的制造地点就选在大观园东侧的860军工车间.当时的戒备可想而知,荷枪实弹的武装士兵对灵车周边进行了全天候的保卫.上车作业的工人都佩戴专门的工作证,限于工作场地的限制,一班人在上面干活,另一班就只能在旁边候着,闲杂人员等一概不许到现场参观.灵车的改制工程异常艰苦,当时天气还很热,车间四面旷野,挑灯夜战时,蚊子叮得人浑身红肿.为了抢时间,工作人员连轴转,只能在车间的水泥地上眯瞪一会儿.起初,灵车在车间里,由于当时大地震的余悸未消,为了保险起见,索性在室外搭了一个特大的苫布棚子,把灵车推到棚子里干.
灵车的外观设计简洁庄重,风挡玻璃宽大,车头呈四方形,车身长约10米,主色调为乳白色衬以天蓝色的裙边,通体洁净凝重.驾驶室与置放灵床的车厢以木制隔墙隔开,隔墙后是一组放置用具的木柜,本色的木地板,沿地角铺设着冷气风道,车厢两侧是守灵卫士的排椅,一侧设枪架.可升降的木制灵床摆放在车厢中央,有着厚厚的床体,朴实无华的板式床头.车厢天花板上镶嵌着两排宽大柔和的日光灯,车厢两端无侧窗,只有中部设一个供守灵卫士上下的窄门.车后部有两道门,第一道两扇对开,第二道为推拉门,备有特制的滑轨和托架.当时的工艺和材料虽然高档,但比照当下豪车的装饰水平还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但工人们的朴素感情可昭日月,至今说起来还显得可歌可泣的那些事迹活脱脱地浓缩了一个时代.
灵车内部需要几张装饰厢体用的三合板,提供该三合板的北京某木材厂全厂动员,派全厂几名劳动模范在成千上万张三合板中精挑细选出了几张,按要求这几张三合板逐一进行了细致的打腊加工.为了运回这几张金贵的三合板,老四厂专门开去一辆卸掉座椅的空壳大轿子车.为了保证运输途中不磨不蹭,工人们站在疾驶的车厢里,两人一
关于汽车修理相关论文范文集,与北京公共汽车秘史相关论文查重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