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类论文范文集,与“三玄”的内涵次第审视《庄子》在玄学中的价值相关论文怎么写
本论文是一篇玄学类论文怎么写,关于“三玄”的内涵次第审视《庄子》在玄学中的价值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玄学及庄子及思想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玄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8;老子》,但当他看到王弼的《老子注》后,“遂不复注”.这说明,何晏与王弼的观点一致,即“老不及圣”,老子的地位是低于孔子的.就对庄子而言,嵇康、阮籍都好《庄》.向秀对《庄子》“为之隐解,发明奇趣,搌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于一时也”⑤.西晋惠帝朝,郭象对《庄》作注,他认为,庄子是“知本”的,知本也就是知“道”.但是,若将知“道”的庄子与体“道”的圣人(孔子)对比的话,庄子只知以“无”为心,还未达到使心无为之.孔子则心“寂然不动”、“随感而应”,入世而不为世俗所累,与物相伴而不遗世独立.所以,庄子还算不得大圣人,而只能成为百家之首.可见,《庄子》在玄学中的地位问题,仍然屈于儒圣孔子之下.儒圣孔子的地位高于庄子可以说是当时思想界的公论.《易》、《老》、《庄》的排列次序是魏晋时代儒家思想的理论焦点.《易》为六经之首,同样也居于三玄首位,而道家思想则排在末位.魏晋士人倾向于以《老》、《庄》来诠释《易》,这就使得《易》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关注能够在一个终极的情境中发生,这种终极情境在《老子》中是“靡常之道境”,在《庄子》中是“独化于玄冥之境”,这就使得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关注不再是具体人事,而是超越了“具体存在者”直指“存在意义”.无论是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贵无论玄学,还是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自然论玄学,以及以郭象为代表的独化论玄学,虽然其理论的具体形态有所不同,但都强调顺应自然之道,依据“为道日损”的工夫,提炼无执无著的玄远境界,体现崇尚自然的基本精神,体现对个体价值的追求,体现了由“重社会”向“重个人”转变的倾向.
以《易》为首,同时也避免了《老》、《庄》滑入蹈虚的缺点.另外,我们还可以将《易》、《老》、《庄》的排列次序看做一个循环,以《易》为一端,以《老》、《庄》为另一端(在这里应强调一点,两端只是两个向度,而没有量的考量),魏晋士人对他们的诠释使得两端往复循环形成一个更大的视域—一种源于日常生活现实却高于生活现实的本体论情境.魏晋士人就是在“有”与“无”的对话中,在“名教与自然的冲突”中,在残酷的政治现实与人格独立的决绝等情境中进行着玄远之思,追求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内在的精神自由.在此思想循环过程中,圣人之道、个人的精神自由与独立便不断地生成并持续彰显出来.
《庄子》在玄学中的影响及《庄子注》
从正始玄学到竹林玄学,不仅是玄学主体从“无”本论到“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转向,也是魏晋士人把目光和注意力从《老子》转向《庄子》的演变过程.
正始后期,当何晏、王弼以《老子》为旗帜的玄学在实践中陷入危机时,以重新解释《庄子》为特征的未来玄学思潮两大流派的领袖聚会于山阳竹林,昭示着中国文化、思想正处在玄学思潮思想逻辑关注点由老学转向庄学,玄学家们关心的主题亦由国家的“无为”政治向个体生命的“自由”转变之中.其时,竹林名士以“庄子”的学生自居,“庄子”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已超过了“老子”.嵇康运用《庄子》的某些语言典故或思想,对音乐、养生、才性等问题辨名析理,将道家人性自然与儒家伦理相结合,新见迭生,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理论水平.阮籍的《达庄论》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解《庄子》专论,超越了汉魏思想以“贵生”、“隐逸”理解《庄子》的传统,将“齐物”视为《庄子》的理论主旨,以“元气”论解释“齐物”思想的合理性,消弭儒家“名教”、“入世”与《庄子》“自然”、“出世”之间的差异,从庄学角度丰富了正始玄学的“儒道同”理论.而向秀的《庄子注》则把玄学家对《庄子》的重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向秀的《庄子注》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魏晋玄学第一部系统注释《庄子》的著作.它在西晋前期玄学流派重新融合“名教与自然”思想基础上,将正始、竹林玄学理论家的长期思考的成果融入其中,超越了阮籍以无差别的元气“齐物”的方法,建立了以“性分”说为基础的“冥物”(齐物)方法,开辟了
玄学类论文范文集
向秀的《庄子注》虽然一度推动了西晋前期玄学的发展,然而向秀的学术生涯并不长久.向秀《庄子注》表达了正始、竹林名士在第一次玄学思潮退潮时消极妥协的心态,不合即将到来的第二次玄学高潮的社会承担者—中朝名士的理论胃口.因为,中朝名士是西晋时期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贵族子弟,追求自由放任的生活,对传统的礼教,形成了更大的冲击力量,其主流派的理论形态是宣扬虚无主义的新“贵无论”,被称为“元康放达派”.以妥协为特色的向秀《庄子注》,显然不合元康玄学的理论需求.
同样,由于时代的局限,向秀《庄子注》无法摆脱传统宇宙生成论的影响,依然拖着宇宙生成论的尾巴.既然现象世界的内部存在着来自宇宙的决定力量,那么事物必然存在着“本体”与“现象”(末用)的对立,两者无法真正为一.这种不成熟的思维方法不能最终消解本体“无”、“自然”与末用“有”、“名教”之间的差异,无法彻底解决魏晋玄学的历史与逻辑的课题.理论上的缺陷,使其无法成为元康玄学“崇有论”的理论武器.因而在“八王之乱”之际,郭象在大量采用向秀注文的基础上,完成了一部更高水平的《庄子注》,覆盖了向秀的《庄子注》.
郭象在注《庄子》时,对究
玄学类论文范文集,与“三玄”的内涵次第审视《庄子》在玄学中的价值相关论文怎么写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