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政治— 范文

关于高质量类论文范文数据库,与新婚姻法对城市青年婚恋观影响的经济学相关论文查重免费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高质量类论文查重免费,关于新婚姻法对城市青年婚恋观影响的经济学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高质量及经济学及婚恋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高质量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高房价所导致的城市青年婚恋观的物质化、世俗化等扭曲现象日益凸显.高房价对婚恋观的扭曲造成了婚恋市场的供需结构失衡,即结构性无偶现象,而新婚姻法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扭曲的婚恋观带来的结构性失衡,从而有利于人口结构和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应引导城市青年建立积极健康的婚恋观,加大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减缓青年住房压力,并加大新婚姻法的宣传力度.

〔关 键 词〕扭曲婚恋观;结构性无偶;婚恋市场二元化;新婚姻法

〔中图分类号〕D66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187-(2013)02-0084-05

社会价值观念是

关于新婚姻法对城市青年婚恋观影响的经济学的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高质量类论文范文数据库
指人们的行为规范和思想体系,指导着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往往成为整个社会变迁的先声.〔1〕而婚恋观指导着人们的一切婚恋行为,婚恋观的变化在家庭的构建和维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外在表现形式是择偶标准的变化.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的和谐稳定往往对一个社会的良好运行和发展发挥着重要影响.我国当前处于社会的急剧转型期,尽管婚恋观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在不同环境下的择偶标准不一.其中在择偶标准中一直存在一个基本矛盾:物质与爱情的矛盾,“注重追求个人的情感需求还是注重经济等物质因素的作用,成为现代人择偶时的一个两难选择”.〔2〕然而主流的婚恋观应该是符合整个社会发展所需的,有利于家庭稳定和社会的可持续进行.从这一角度来讲,扭曲的婚恋观是指不利于人类社会良好发展和延续的,通过不合时的择偶标准具体形式指导人们进行婚恋行为选择的社会价值观.在当前主要表现为大部分城市青年(这里的城市青年主要指达到适婚年龄,在城市长期居住工作的青年,这部分人才是面临房价和婚房问题的主要群体)婚恋观的日趋物质化、世俗化,在择偶的过程中经济因素超越了感情因素的考虑,尤其体现在婚房成为结婚的首要权重因素.

扭曲婚恋观的直接后果之一是造成城市青年在婚恋市场二元化,出现供需结构性失衡,笔者将其概括为结构性无偶现象.本文所谓的婚恋市场二元化是指,与贝克尔“高质量的男子和高质量的女子结婚,低质量的男子和低质量的女子结婚”相对应过来的概念,把婚恋市场分成“有房适婚男性”和“无房适婚男性”两个市场,具体展开见下文.结构性无偶是指,尽管婚恋市场上存在较多的求偶需求,但由于处于不同区域、不同阶层以及个人特质的差异,适婚男女出现供需不匹配,导致无偶男女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比例过大,给社会运行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一、城市青年婚恋观的扭曲现象

在中国,买房结婚是一种固有的情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不同于西方工业文明,中国人更注重安土重迁,房子能给中国人带来巨大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置业情节严重,“婚房”也就自然成了结婚的“必备品”.结婚买房本无可厚非,但在高房价形势下,婚房却引出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房价的一路攀升,大大超出了城市青年的支付能力.有学者利用全国的数据,创建了一个以房价收入比为核心的住房压力指数,实证分析得出,2007年中国住房压力最低的是呼和浩特,指数为29%,而西方学者认为合理的家庭负债比例不超过1/3,中国当前有一半以上的大中城市住房压力指数超过这一标准.〔3〕作为工作刚起步的青年工作者,收入相对而言比较低,积蓄非常薄弱,住房压力自然更大.

中国结婚形式一直以来还是女性脱离父母,进入男方家庭或重新组建家庭.在这一过程中,女性对住房的需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在沉重的住房压力下,女性在择偶过程中把是否拥有住房作为衡量配偶的一大重要甚至第一标准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物质型”婚恋观对当下青年影响愈发严重.〔4〕《2010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70.8%的女性认为男性必须有房才能结婚”.〔5〕另据2010年“首都市民价值观调查模型建设研究”课题调查发现,高达43.7%的青年女性认同“有车有房是当今择偶的基本条件”.“拜金女”“闪婚族”“房奴”“恐婚族”“大龄未婚女”等群体随之增加,“宝马名言”“房奴”“蜗婚族”等辞藻不仅在网络上频频使用,在现实中也广为流传.高房价对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影响尤为明显,这一群体流行着“男靠家,女靠嫁”的说法,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们将婚姻视为就业的一条捷径,戏称为“曲线就业”.〔6〕婚恋观世俗化、物质化现象严重.尽管关于此问题争论颇多,但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真正对其进行深入探讨.本文运用婚姻经济学的理论对其展开分析,探讨婚恋观扭曲导致婚恋市场结构性无偶的过程及其影响,进而提出相关的对策.

二、结构性无偶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分析

婚恋问题的研究广泛存在于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领域,然而作为婚恋主体的男女双方大部分情况下是具备劳动能力的人,是资源的一种.从整个社会范围来看,他们之间的匹配和结合,实质是资源配置的一种.从男女个体来讲,他们的择偶过程,实质是把对方作为一个消费品进行选择购买的过程.因此,基于经济学的理论来研究婚恋问题,赋予了对此问题的认识较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更多的理性成份.

(一)婚姻经济学理论基础

学术界最早开始从经济学角度来探讨婚姻是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一书中,亚当·斯密(AdamSmith)就讨论了在工人阶级中,贫穷如何抑制婚姻这一问题.运用经济学工具和技巧来探索为何结婚、何时结婚以及与谁结婚是近期的发展.大卫·戈尔和劳伊德·夏普利(DavidGaleandLloydShapley1963)最早发展了一个婚姻匹配模型.〔7〕英国学者詹姆斯·费雷泽则通过社会交换理论来分析婚姻关系.〔8〕而国内学者从经济学视角探讨婚姻的典型代表有王宇中的“美满婚姻二维匹配模型”理论,强调男女双方资源的对等性和特质的契合性〔9〕.李煜、陆新超着重从先赋性和自配性两个角度分析了婚配的变迁.〔10〕然而对婚姻经济学概括较为系统的还属加里·贝克尔,下面笔者就其婚姻经济学的部分理论作一个简单的梳理,主要包括两部分:选择结婚的动机和婚姻匹配的对象选择.贝克尔假设家庭产出对于夫妻双方来讲是单一的同质商品,换言之,男女双方从婚姻中所获的收入是相等的.那么对于所有结婚者来说则有下列等式:〔11〕另外贝克尔还对婚姻匹配的对象选择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高质量的男子和高质量的女子结婚,低质量的男子和低质量的女子结婚”“这样的婚姻市场才会是家庭产出最大化”.从单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他们往往追求的是比自身等价或者更优者结合.

在已有的婚姻经济学研究成果中,大部分学者在讨论婚姻市场供需平衡问题时,主要考虑的是婚恋市场上的市场因素怎么影响供需平衡的.诸如个人特质(商品特性)、男女比例(供需数量变化)、择偶偏好(消费者偏好)等.即在充分自由的婚恋市场上,结婚的双方基本上是对等的质量.但考虑到区域隔阻、时间等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还是会出现诸多婚配失败的现象,这些都是由于婚恋市场自身缺陷造成的,只是暂时性的

1 2 3

关于高质量类论文范文数据库,与新婚姻法对城市青年婚恋观影响的经济学相关论文查重免费参考文献资料:

政治性论文

比较政治论文

高中政治论文选题

时势与政治论文

责任政治论文

高中政治小论文

政治学论文选题

政治理论学习论文

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

初中政治小论文网

新婚姻法对城市青年婚恋观影响的经济学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