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博物馆论文范文检索,与山西有名瓷相关论文开题报告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博物馆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山西有名瓷相关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博物馆及瓷窑及瓷器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博物馆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山西制瓷业历史虽悠久,地位却不显赫,然而规模宏大,且遍布于全省各地.后人在平定窑、浑源窑、榆次窑等处发现过大量隋唐时期属北方白瓷系列的白釉碗碟.
北宋时期,曾在太原设立过官窑.1936年,在太原坝陵桥一带曾发现瓷器仓库一处,内藏瓷器百余件,并伴有“大宋河东路窑场”的铜印一颗.
太原瓷家陈格曾制造出一种“交釉瓷”,其花纹搅拧,灰白相间,犹如木之年轮,故又曰“木理纹瓷”.此时,山西瓷窑已分属于定州窑、磁州窑、耀州窑、钧窑系统.
元代霍州窑有匠名彭君宝,始效仿定州窑,后推陈出新,青出于蓝,创出了“新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霍窑”或“彭窑”.
这一时期,由于煤炭的普遍使用,为山西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遗憾的是,由于山西一带宋初仍为北汉辖治,赵匡胤三下河东,久攻未果,故在评审御窑时,不在范畴之内,使之失去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五大名窑皆布周边,而如介休洪山窑这样的出品在当时已达到了相当水平,毫不逊色于入围者.
进入近代,随着高岭土的不断被发现及窑口的相继设立,山西的瓷器产量有所增加.光绪三年(1877年),晋城县窑儿村发现瓷土,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瓷器已为该县大宗输出品.
较之外省出产,山西瓷器多为粗瓷品,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其进步仅是数量上的.另外,山西的陶器窑口更是量大,除晋北右玉、怀仁两县的碗坛缸瓶等销往绥远外,其余均在本省.
到抗战前夕的1936年,全省有陶窑123户,分布于临汾、潞城等25县,资金总额1.1万元,工人530人,年产各类陶器263.7万件,产值9019元.瓷窑则有217户,分设于介休、平定等48县,其中保晋公司阳泉铁厂附属瓷厂、西北窑厂、工业专门学校三家为官窑.
为鼓励细瓷生产,1918年,山西工业试验所窑业部设立了细瓷部,并由景德镇聘请两位技师前来指导生产.当时瓷土的来源地是太原西山冶峪、东山的孟家井还有静乐等地的石英,成品是一些日用品.
保晋公司阳泉铁厂附属瓷厂的细瓷产品曾于1929年在上海举办的国货展览会上获得优质奖.
1933年,西北实业公司在太原大北门建立的西北窑厂采用了先进的“倒焰窑”生产工艺,月产3万件日用细瓷,工人达400余名.1936年,全省瓷器生产总值为22.2万元.抗战爆发后,官办关门,民办窑厂相继停业.
山西瓷窑有哪些呢?主要有大同窑、怀仁窑、浑源窑、榆次窑.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博物馆的论文范文集 | 大学生适用: | 专升本毕业论文、专升本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54 | 写作解决问题: | 怎么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 职称论文适用: |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怎么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优秀选题 |
大同窑在今大同境内,故名.始烧于金代,终于元代.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刊刻的《大同府志》中谓有“青瓷窑”,距城23里.据此在大同西郊瓦窑村发现一瓷窑遗址,证实即方志中的青瓷窑.遗址面积不大,以烧黑釉器物主,兼有少量茶叶末釉;弦纹瓶及剔花罐具有代表性,剔花线条粗犷,划花线条纤细,有水波及鱼纹,黑釉乌黑光亮,茶叶末釉表面无光.其产品特征及鉴定要领是:胎色灰黄,胎体较厚;黑釉乌黑发亮,茶叶末釉表面无光.器物内外均施釉;器形有小口瓶、鸡腿壶、罐、盆之类,以弦纹瓶及剔划罐最具代表性.剔花线条粗犷,因剔得较深,可见参差的刀痕.纹饰有卷草、水波、鱼纹、古钱绣球纹及鱼纹等.
怀仁窑在今怀仁境内,故名.《大明一统志》有“锦屏山在怀仁县西南二十五里,山旧有瓷窑”的记载.发现遗址有小峪、张瓦沟、吴家窑三处.始烧于金代,历经元明两代.烧瓷以黑釉为主,弦纹瓶及罐等器物胎体厚重,装饰有粗线条划花及剔花两种,有雁北地区特色.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胎色灰黄,较粗糙,弦纹瓶及罐等器物胎体厚重;产品大多是瓶罐之类,以罐为多;装饰有粗线条划花及剔花两种,有雁北地区特色,纹样多数是十分草率的卷草纹,只用单线划成,不剔空地.有的则是把空地划成席纹.此外,以弦纹装饰瓶多见.
本篇论文网址 http://www.sxsky.net/zhengzhi/050668126.html
浑源窑在今浑源境内,故名.《大明一统志》中有浑源产瓷器的记载.清乾隆《浑源州志》又有“天赞初与王
关于博物馆论文范文检索
2001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浑源县发掘一处古代瓷窑时,出土了大量的“镶嵌瓷”,该发现表明过去被认为是朝鲜独有的“镶嵌瓷”在中国古代也有烧造.发现的镶嵌青瓷主要有各种类型的碗、盘、枕,其装饰题材主要有牡丹、菊花、禽鸟、网格纹等,边饰有双线纹、回纹等,还发现有印花、刻花瓷器.浑源镶嵌瓷的出现,说明中国不晚于12世纪中叶就可烧造“镶嵌瓷”,不但为了解中国北方瓷器烧造史提供了实物依据,而且为探讨镶嵌瓷的起源以及研究中国北方与朝鲜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唐代有白瓷和黑瓷两种产品,胎呈浅灰白色,胎质较粗糙,有黑点杂质且有小气孔,普遍敷有化妆土.产品以碗为主,碗身较浅,底有平底、玉璧底及圈足三种.平底及圈足施釉不到底,露胎;玉璧底碗的底心均施釉.有里施外釉,外施黑釉的碗,这种装饰唐代中仅河南巩县窑有类似制作,但巩县窑釉面不光亮,外釉乌黑;浑源窑则釉面光润,外釉介于黑、褐之间,具有其独特风格.除碗外,特色器形有唇口小罐,口沿凸起一道圆唇,平底,罐外印席纹装饰.还有一种碗形浅式、敞口、平底研磨器,器内划刻横、直线,线纹凸起,利于研磨.
金、元产品仍以白瓷和黑瓷为主,黑瓷的特征是:釉色乌黑滋润,流釉性较大,普遍敷化妆土;器形有罐、枕、盒等器,以各式罐为多;装饰技法有划花、剔花和印花,以剔花最富有代表性,施釉后剔刻装饰花纹,剔去的部分呈白色,衬托出黑色的花纹.纹样与白瓷题材相同,布局疏郎,线条简练.有一种纹饰是剔出一个小圆圈,中间留一朵小花,空地划一些花纹,这种方法是别的瓷窑中少见的.
金、元时期还仿烧定窑、钧窑和磁州窑器物.仿定器物仅仿印花装饰技法,但纹饰题材与装烧方法均与定窑不同.仿钧器物主要仿钧天蓝釉大碗,造型与釉色与钧窑有差别.仿磁州窑有白地黑花盘、碗及枕等器物,盘、碗纹饰为简单的花草,枕面则胎较薄,易碎.
榆次窑窑址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孟家井(孟家井在明代隶属榆次县),故以此命名.
榆次窑产瓷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明朝初期,孟家井柏灵庙弘治三年(1490年)重修碑记中说:“榆次县治之北六十里有乡曰孟家井,居民大率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遗址中存在大量瓷片,以白釉印花碗最多,碗心一圈刮釉,具有典型金代作风.
遗址主要烧制的器型有碗、盘、罐、炉、枕、供器等.装饰纹饰有三类:里心团菊,内壁为缠枝牡丹;里心无纹饰,内壁饰朵花纹;里心印“福”、“石公”、“郭三”等字,内壁为缠枝花纹.还有少量划海水纹枕片.至于碗的烧制有两种方法:一种采用刮圈支烧,一种为支钉支烧,较大的碗留有八个左右支烧痕.黑釉器是数量较多的一个品种,一些标本釉色漆黑光亮,少量装饰印花.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白釉(牙白、黄白、纯白)、黑釉(纯黑、灰黑)、青釉、紫金釉及绿、蓝琉璃,品种繁多,色彩斑斓.瓷器的瓷形有碗、钵、盒、罐、盆、灯、印花、刻画瓷枕等,还有胎体坚硬的琉璃筒瓦、板瓦,其制作精细,烧造温度高,胎细质坚.瓷器花纹从简单的绳纹、松枝到精美高雅的菊花、莲花,还有生动活泼的动物图案,而兔毫、釉滴、绞胎器为孟家井瓷窑的典型代表瓷品.孟家井瓷窑历经1959年、1962年、2000年三次调查挖掘,为流散于民间及收藏于国内各博物馆的一些瓷器找到了归宿,也为明代晋王府、晋王陵所用的琉璃瓦找到了产地.其白釉印花碗之碗心一圈刮釉的特点,具有典型金代作风.
关于博物馆论文范文检索,与山西有名瓷相关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