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类论文范例,与“开房收钱”撕开职评审遮羞布相关论文摘要
本论文是一篇高校教师类论文摘要,关于“开房收钱”撕开职评审遮羞布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高校教师及评委及体育学科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高校教师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0316;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数量为0.不合格的评委会评出怎样的教授?《湖南省高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细则》规定申报教授、副教授有教学和科研等多项要求.其中论文和专著条件是“硬指标”:“社会科学类申报人员任现职以来,须独立或以第一作者在CSSCI核心库来源期刊(不含拓展库期刊,下同)发表学术论文4篇以上.”
但记者调查发现,多名申报成功的教授在论文与专著的硬指标上并不达标,比如在2010年湖南省正高职称评审中通过的吉首大学陆晨、彭长锦,湖南警察学院曹超等人在CSSCI核心库检索的数据显示: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数分别为0篇、1篇、1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年另一位未通过评审的教师田祖国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40余篇.
这种反常的现象引起了一些教师的愤慨,有人因此举报.“马山寨主”更是直指评委产生过程中的黑幕.“评委全部由教师处内定,并受其操控.有的专家为当上评委而付出代价.部分高校教师的公关目标不是评委,而是教育厅官员.这一块蛋糕,很多人都有份.”
严重损害教师学术研究积极性
“教师们要么耗费两三年工资去争取指标,或选择不务正业,消极怠工.如今的高校,已经鲜有老师钻研教学了.”陆群透露,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一优秀教师去年申报副教授,材料十分扎实,条件远超10年前的正教授标准,因过于自信而没有孝敬评委,结果在评审中名落孙山,自此不求上进,不务正业.
无独有偶,5月12日,在湖南省某高校任职7年的一名青年教师也给《新民周刊》发来短信,称:“湖南职称体制将高校变为牟利的战场,救救湖南高校,救救老师.”《新民周刊》随后对其进行了采访,这名教师表示自己“深受其害”.以下口述根据采访录音整理:
湖南省高校职称评审收钱的黑幕据我所知2000年以后就开始了,那时候风气没这么盛行,2007年一名与我交好的同事评职总共只送了几千元而已,但后来的行情渐涨.2010年,我另一个同事评职称,他是在职研究生,要与一名博士生竞争,但他却没有什么成果.当时博士生已经通过小组评议,为了争取到这个机会,我这个同事给每个评委送了五千元,一共花了两万五千元就把那名博士挤掉了.
我是一个名校毕业的博士,因为老家在湖南,就回老家了,但我发现学术地位与成果再高再多也没有用,还是金钱厉害.高校现在变为功利场,而且问题不仅这一点,比如课题,2000年前课题项目不需要跑关系也会拿到,但现在不跑关系,课题几乎不可能拿到.
这对我们这些真正想搞学术的教师而言是很大的伤害,其实在我身边很多教师都对这种风气深恶痛绝,但让我很不理解的就是,本来大家都是受害者,但似乎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我们一直期望通过媒体去曝光,但知识分子内心有一种怯懦感,这是一种群体性格弱点,读了这么多年书,我想起码的正义感是存在的,只是对于潜规则深感无力.
湖南省内与这名教师有着同样愤懑的不在少数,近年来其实也不乏实名举报者,但令人遗憾的是,举报最终都不了了之.早在2010年,湖南省娄底职业技术学院财贸系讲师吴辉就因为职称评审过程中权钱交易实名举报.
2009年,出版了两本具有影响力的专著后吴辉申评副教授.有同事让他去长沙送礼,但他极其反感,结果这一年他没评上.吴辉反思认为自己太孤傲,明年再评就去送礼.2010年,他果真去送了礼,在长沙华达宾馆见到到处都是赶来送礼的人.他第一个看到评委名单,托关系认识了其中一位评委,送了5000元礼金.然而这一次又没能通过,因为7位评委,他只获得一票.“人家都送了两个三个,保险就要送四个.”让吴辉决意挑战潜规则的还有一个细节,有人看他的述职报告,读到“国家领导人批示”的时候,笑了.
他并不埋怨那名收了他钱的评委,因为对方已经尽力,且事后也将钱退给了他.刘一兵此次事发后也有知情人对其为人作出肯定,理由就是“去年,刘一兵就开始开房收钱,并打退给没有评上的当事人.大部分人都是办不成事也不退钱的,刘一兵算是重视信誉的”.
“我要举报!我要举报!”在看到“开房收钱”丑闻被曝后,吴辉又将当初的这封举报信贴到了网上.“我觉得这是报应.湖南省人事厅曾处长曾经接待过我.我说下不为例,就放过了他们.没想到今年还是如法炮制.我也趁着机会把我去年的举报信贴到网上,也算是对当事者泯灭学术良知的一个教训.”
他在举报信中表明:守住学术的良知,维护学术的声誉,也是维护一个国家的前途.
来自社科系统的举报
5月6日至8日,名为“飞山蛮骡子”的网友开始持续揭露湖南省社科系列职称(正副研究员)评审“权钱交易”内幕.评委坐在家里等人送钱,这叫“坐椅待币”,而职称价格:正研究员价格:3万到5万.副研究员价格:2万左右.在湖南省社科院内,人人知道,9、10月是省社科研究系列高评会前奏曲,上百台小车跑过来送钱买职称,恰好是秋天,因此人称“秋收”.保守估计,“湖南省社科研究系列高评会”中的常任评委,每年的“秋收”在20万元到40万元.
5月9日《新民周刊》联系到这名网友,他自称是湖南省某副省级部门的研究人员,期望可以匿名举报.通过其后采访交流,记者至少可以确认其对湖南省社科系统相当了解,甚至可以报出社科系统主要领导手机、家庭等信息.
“飞山蛮骡子”讲述了自己送礼的过程,他通过中间人拿到了评委与门牌号,随后到评委住宅楼下按门铃等将装有钱的信封递给评委,评委翻了翻说材料很扎实啊,然后按照中间人事先的交代,他起身告别,因为评委还要接待其他送钱的访客,“前后不到一刻钟,出门,我继续到另一家送礼”.
他向《新民周刊》实名举报了其中4名收受他贿赂的评委.按照他的介绍,湖南省社科系列职称评审同样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比如,要参评必须参加社科院主办的培训,还必须在社科院主办的杂志《求索》上发表论文,“这个也是收费的,被
高校教师类论文范例,与“开房收钱”撕开职评审遮羞布相关论文摘要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