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政治— 范文

关于经济学方面论文例文,与走向幸福:经济学的回归相关毕业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经济学方面毕业论文,关于走向幸福:经济学的回归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经济学及幸福经济学及心理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经济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20174;而把经济学的幸福主义改变为唯物质主义.凯恩斯关注的,如果极端一点讲,就是一个国家总体的货币收入(现代说法就是GDP).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也好,IS-LM模型也好,财政政策也好,货币政策也好,只要消费沦落为生产的附庸和工具,幸福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就是GDP崇拜症的根源.

1934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和罗伊艾伦在《价值理论的再思考》一文中,提出了所谓的“无差异曲线”和“无差异分析”,并对效用进行了重新阐释,这就是所谓的“序数效用论”.更为彻底的是,1938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关于消费者行为理论的一个解释》一文中,从消费者行为的结果来反观这种行为时抛弃了效用这一概念并发展出一套“显示性偏好理论”,其基本精神是: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的购买行为暴露了或显示了他内在的偏好倾向,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来推测消费者的偏好.这种理论不基于“偏好关系(效用函数)―消费者选择”的逻辑思路,而是基于一个相反的过程,即“消费者选择―偏好关系”.该理论从消费者行为分辨最好的可能选择,换句话说,是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显示他们的喜好.该理论的出现基于消费者需求理论是以边际替代率作为依归的,而边际替代率的假设就是消费者为了把功用极大化而作消费决定.虽然功用极大化的假设不受争议,但需求理论隐含着的功用函数就难以被准确计算.显示行偏好理论的提出就是要弥补需求理论的不足,借观察行为来界定功用函数.边际革命之后,经济学借“显示性偏好理论”来刻画人类行为,背后隐藏的观点是一个人可以通过增加收入来提高幸福,至少在大部分情况下,收入提高对人的幸福而言具有正面意义.传统经济学理论中,个体的福利状况取决于他们当前的可行选择,如果个体的可行选择集合越大,那么以效用进行衡量的幸福感也就更高.由于“显示性偏好理论”是判断个体的选择及其效用的一个重要工具,因此,效用这一概念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处于一个重要的地位.然而,尽管“显示性偏好理论”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对人们的福利状况进行评价,并将效用视为个体福利的一个等价概念,但是,由于这种分析更注重对个体行为的研究,而往往忽视其主观思维状况,就导致长期以来经济学领域对幸福的研究一直处于一种空白状态.

在“幸福效用化―效用物质化―物质化效用数理化和最大化”的演化进程中,新古典经济学进一步抽象了古典经济人的心理和伦理因素,使经济人成了彻底的经济动物和经济学分析工具.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人类的真实本性和追求主观幸福的经济学初衷.边沁的研究由于过分注重构成幸福情感要素的量而受到了很多质疑.一方面,受近代科学机械论倾向的局限,边沁在幸福测度的道路上并没有走多远,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对幸福能否被测度一直持怀疑的态度.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以来,各国一直尊奉经济增长至上的思路,并且衍生出“经济发展意谓富裕,富裕意谓民主”的社会意识型态,从而忽略了对幸福问题的关注,以至于20世纪初以来的福利经济学和后来的新福利经济学都没有再尝试对人们的主观体验进行边沁式的度量,而替之以度量满足主观的“客观对应物”―国民收入,通货膨胀,社会福利函数等.尽管效用是一个比较不容易测算的模糊概念,但是,由于边际效用学派解决了古典经济学无法解释的“钻石与水的价值悖论”,大大推进了经济学的发展,于是,现代主流经济学家关心的只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增加人们的福利.此后的经济学家们普遍用效用取代了幸福,后来又用序数效用取代了基数效用,确立了序数效用在经济学中的主导地位,从而使幸福这个概念彻底地退出了主流经济学的视野.在很长时间里,经济学都不再问津“幸福”问题,而把幸福研究拱手让于社会学或心理学.于是,主流经济学研究形成了这样的局面:重视财富多少,轻视人本身的幸福感受;重视稀缺性,突出表现为重视没有多少使用价值的钻石等物品,轻视无货币价值而使用价值很大的淡水、大气、阳光、环境等人类生存必需品;强调劳动,轻视劳动保护和劳动者的休闲;重视生产力的发展,轻视人们的主观需要;重视物质条件,轻视精神享受;重视国家的强盛,轻视民众的富足;重视工业化和城市进程的正效应,轻视其带来的负效应.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不管经济学家的内心是否还记得“财富增长可以带来幸福增长”的假定,经济学的发展,表现出对幸福越来越漠视和疏远.

走向幸福:经济学的回归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经济学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三、现代经济学对幸福研究的回归

传统效用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人们获得幸福的源泉,经济越发展,一个人的财富或收入越多就会越幸福.然而,随着收入的增加,幸福是不是会接踵而至呢?

二战之后,由于原有的物质资本大量被破坏,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经济重建问题.因此物质的需求又重新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如何合理配置有限的物质资源以促进经济的更快发展成为当时经济学所关注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各界都希望借助自然科学领域新发展的技术来对既定而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调配,最大化地促进增长,这是战后经济计划在世界各国普遍盛行的原因,也是数量经济学急速获得发展的社会基础.然而,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了:国民的物质类要素即收入虽然有了大幅提高,可是国民的幸福程度却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甚至有所下降.针对这一现象,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伊斯特林在1974年发表的文章《经济增长是否改善人类:一些实证证据》中提出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并不一定会带来相应的国民幸福程度的上升,即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论(也叫幸福悖论)”.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幸福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对于由收入带来的幸福适应性更强.也就是说,在经历了短暂的由于收入增加导致的幸福以后,人们的幸福程度又会逐渐回复到接近于原来的水平.在幸福的经济学与心理学研究中,对“幸福悖论”的解释存在各不相同的多种理论.这些理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忽视变量”理论.这些理论认为,经济学仅关注收入、财富和消费,而忽略了影响人们幸福的其他许多重要因素,包括:激励与创造、健康、政治参与、社会渴望、自由、利他主义的丧失、不平等、社会资本的减少和地位外部性.特别是当这些非经济因素与收入、财富和消费等经济因素呈负相关时,那么随着GDP的增长,许多影响幸福的非经济因素会下降,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抵消经济因素带来的正面作用,于是就可能出现收入增加了而人们的幸福没有相应增加的“幸福悖论”.另一类理论注重的是“比较视角”.这类理论包括相对收入理论、参照组理论或攀比理论.这些理论从收入本身出发,认为个人效用与自己的收入水平正相关,但与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攀比水平)负相关;当社会变得更富裕时,攀比水平随之提高,导致收入―幸福曲线下移,从&#

1 2 3 4 5 6

关于经济学方面论文例文,与走向幸福:经济学的回归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政治论文1500

政治论文800字

高中政治生活论文

有关初中政治的论文

政治学专业毕业论文

政治改革论文

政治参与论文

高中政治论文

政治工作论文

思想政治论文网

走向幸福:经济学的回归(3)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