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政治— 范文

关于信息检索方面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我国情报学非正式学术共同体的构建相关发表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信息检索方面发表论文,关于我国情报学非正式学术共同体的构建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信息检索及共同体及学术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信息检索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究主题的知识网络[7],成为特定群体共享的知识资源.

《情报学报》自1998年第1期―2012年第12期共刊登文章1856篇,共有参考文献12093篇,篇均引文量为6.52篇.

《情报学报》所发论文的引文大部分来源于期刊.就情报学来说,它的研究领域宽泛、更新速度相对较快,因此具有更新速度快这一优点的期刊论文便成为主要的引文来源.1998―2012年被《情报学报》引用6次以上的论文参见表3.

表3《情报学报》引用频次6次以上的期刊论文

《情报学报》所发论文中,图书的引用量仅次于期刊.情报学领域的经典著作、理论观点是情报学发展的基础.《情报学报》在1998―2012年期间,引用频次5次以上的图书,如表4所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术资源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利用国外科技文献也变得越来越容易,这也为情报学研究人员利用国外其他语种文献提供了便利.从引用文献的语种分布可以看出,尽管中文文献(包括译文)始终是我国情报学研究的主要资料来源,但英文被引文献所占比重的增长速度相对明显.这从表3可以看出,被《情报学报》引用6次以上的18篇论文中,有5篇是英文文献.这也表明,我国情报学研究人员吸收和引用外文文献的能力在不断提升,与国外同行在情报学研究的学术理念、研究方法和理论范式上的差异正在缩小,与国外同行的横向交流程度在提升.

表4《情报学报》引用频次5次以上的图书

事实上,表3、表4所展

关于我国情报学非正式学术共同体的构建的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关于信息检索方面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示的高被引文献,目前已成为情报学研究的知识基础、知识来源和核心文献,是情报学理论、情报学技术、情报学方法与情报学应用等方面的奠基性文献,影响深远,是情报学非正式学术共同体的共享资源.

3非正式学术共同体的核心主体

情报学学术共同体是由旨趣相同或相近的、遵循同一范式的、造诣较高的、在相关领域已取得了一定成就、有着很强的情报学专业理论与技能的人所组成的群体.优秀的专业研究队伍是学术共同体的中流砥柱和知识创新的主要源泉[8].研究队伍是学术共同体的主体,是促进学科研究更高、更快、更好发展的力量.在这一主体中,往往会存在着旗帜性人物,从而起到领军的作用,并同时以这些领军人物为中心,形成学术共同体中精英引领骨干的小学术“圈子”.在一个学科中,能成为领军人物,一是应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即研究成果有足够高的被引用率,得到学术共同体的高度认可;二是应有高数量的研究成果,既研究成果的数量应比较多,特别是发表在高水平期刊上的论文数量应比较多.基于这种分析,可以通过发文量和论文被引用量来确定情报学学术共同体的核心主体.

1998―2012年间,《情报学报》共发文1856篇,其中在《情报学报》只发表1篇论文的作者人数是1705人,发表过2篇论文的作者(含合著,下同)人数是352人,发表过20篇以上的作者人数是7人,具体情况如表5所示.

其中,1998―2012年间,在《情报学报》发表15篇及以上论文的作者及其发表论文的篇数,如表6所示.表51998―2012年《情报学报》发表论文的

作者人数与篇数

表61998―2012年在《情报学报》发表论文

15篇以上的作者

通过学术论文合作,是学术领军人物发挥学术小“圈子”核心作用的主要方式.学术共同体越成熟,学术领军人物的内聚作用就越强.根据所下载数据,利用CitespaceⅡ对1998―2012年间《情报学报》发表论文的作者合著关系进行分析,相关设置为:“timescaling”的值为1,即将1998―2012年分成15个时间段来处理,网络节点选择作者(author)、文献标题(title)、摘 要(abstract)、关 键 词(descriptor)和标识符(identifiers),数据抽取对象为top30,具体结果如图1所示.在图1中,作者之间有连线的表示他们存在合著关系,连线的色调不同,表示合著发生的年份不同,圆环的大小表示合著程度的高低.从图1可以看出,合著程度排在前几位的有:邱均平、苏新宁、王永成、侯汉清、马费成、郑彦宁、张玉峰、马费成、冷伏海等人.从中也可看出,我国情报学研究既注重个人创作,同时也更加注重合作,通过合作等社会交往形式来开发情报学研究的潜力,甚至进行跨地区、跨单位、跨学科的联合攻关,这也是国际上主流的研究形式,情报学研究的整体态势良好.

图11998―2012年间《情报学报》作者合著关系图谱

学术共同体中的领军人物,不仅仅具备较高的成果产出,还兼具较高的学术认同(成果被引用),而通过引文统计,就能找出在一个学术共同体中具有高影响力的若干领军人物.通过统计《情报学报》所发表的论文中高频被引论文,既可以分析出学术共同体关注程度高的那些作者.表7展示的是《情报学报》发表的单篇论文中,被CSSCI来源期刊和CSCD来源期刊引用频次30次及以上的论文.

表7《情报学报》发表的高频被引论文

《情报学报》发文的作者中,被CSSCI来源期刊和CSCD来源期刊引用频次40次以上的作者(第一作者)如表8所示.

表8《情报学报》高频被引作者

在学术共同体这一平台上,各研究人员之间不是孤立的,借助于其科研成果的共被引关系,表明他们在研究主题的概念、理论或方法上是相关的,实现了研究人员的关联性,共被引频次越多,其关联性越强,进而能形成一个个基于共同研究领域或研究兴趣的学术“小圈子”.将从CSSCI和CSCD下载的引用《情报学报》所发论文的文章的相关数据导入到CitespaceⅡ中,网络节点选择共被引作者(citedauthor),分析作者共被引关系,可以得到如图2所示的作者共被引图谱.图谱中,作者间有连线相连的表示存在共被引关系,节点越大,表明共被引程度越高.从图2可以看出,共被引频次最高的是邱均平,其次是马费成、包昌火、苏新宁等人.

图2作者共被引图谱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马费成、邱均平、包昌火、苏新宁、梁战平、王知津、王永成、侯汉清、郑彦宁、温有奎、胡昌平、张玉峰、董慧、贺德方、曾民族、沈固朝、谢新洲、毕强、张晓林等人,是国内情报学领域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他们卓越的学术贡献,已使他们成为情报学学术共同体的中流砥柱.

4非正式学术共同体的主题领域

不同的学术共同体具有不同的学术研究领域,这种学术研究领域的差异,是划分学术共同体的基础标准,如可将学术共同体归类为管理学共同体、物理学共同体、生物学共同体、教育学共同体等.而在某一学术共同体内部,基于学科的细分性,还会形成处于“群结”状态的一个一个“阵地”,同样存在着众多细分的研究领域.这些细分的研究领域,可以看成是学术上的一种“生存竞争”,推动了学术共同体的主体间的学术争论和知识创新,实现学术共同体的相互启发和共同发展.学术共同体是一个比较宽松的、平等的、自由的学术交流的平台体,成员之间的内部交流,通过交流与合作也可以提高研究人员对相关研究领域的知情权,实现知识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学术共同体中所形成的“阵地”,或者说细分的研究领域,正是学术共同体成员间内部交流的重点,实现了学术研究中的“自然的”而非“指令式的”选择过程,为学术的发展和真理的确认奠定了基础.

情报学作为一个二级学科,经过长期的学术上的“生存竞争

1 2 3 4

关于信息检索方面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我国情报学非正式学术共同体的构建相关发表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政治时政论文

形势与政治论文

政治诚信论文

形式与政治论文

政治课改论文

当代政治论文

科技创新政治论文

政治学硕士就业

高中政治论文范文

初中政治小论文

我国情报学非正式学术共同体的构建(2)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