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然科学论文范文集,与一篇文章背后的较量相关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自然科学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关于一篇文章背后的较量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自然科学及科学实验及清华大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自然科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0;意见都退给你们好作根据,在科教组和科学院好好议一下,并要认真实施,不要如浮云一样,过了就忘了.”此后,在周培源的主持下,北京大学教育革命组写成《搞好自然科学基础理论课教学》一文,发表在《红旗》杂志1972年第9期上.而原定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对综合大学理科教育革命的一些看法》一文,却因张春桥、姚文元的阻挠,转登在10月6日的《光明日报》上.
上海的“权威”意见
1972年7月,周培源的《看法》一文送到《人民日报》后,姚文元指令人民日报社派出记者,分别到天津南开大学和上海复旦大学“征求意见”.其实,南开大学只是个陪衬,姚文元的目的是通过复旦大学之口,把周培源的文章扼杀掉.姚文元还向复旦大学提出三条讨论意见:一、理、工科的定义是否恰当;2、微积分是否三百年后才有用;3、理论的发展是否有抽象的规律.在《人民日报》记者穆扬到达上海之前,周培源文章的清样已先到了上海.
上海市革委会负责人很快领会到,所以要征求意见,实际上是张春桥、姚文元不赞成文章的观点,只是他们不便说.很明显,周培源的观点和1971年10月姚文元在上海的谈话是唱反调的.姚文元认为,科技战线还是修正主义占统治地位,科技战线的知识分子最危险.他以苏联为例,说明在那里就是技术专家、知识分子占统治地位.姚文元说他正在看微积分,并说:“现在有一种说法,说微积分是牛顿、莱布尼茨发明以后三百年在生产实践上才得到应用的,这个说法究竟有没有根据,你们可以查一下.”他表示不赞成这种说法.“最近有人要加强基础理论,但最根本的基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许多人在强调基础理论时,往往忘记了这一点.”
上海方面即以1971年10月姚文元的这个讲话为调子,开始对《看法》一文进行围攻.
1972年7月14日,上海方面连夜布置复旦大学理科教师于第二天座谈讨论,以便统一认识,制造反对周培源文章观点的群众意见.他们还表示:如果此文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上海要公开组织批判.
据穆扬回忆:“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时,我作为人民日报社的记者参加了会议,并被借调到会议帮助工作.当时我在中小学组.周培源在大学组的那次讲话,大多数同志都赞成,但迟群一伙反对.后来有人想让周培源的观点见报时,就被他们设置了不少障碍.1972年夏,我们到南开和复旦大学去征求意见.南开大学的那次座谈会,我的印象不深.只觉得参加者不大敢说话,不敢表明他们真实的想法.之后,我们又去了上海.我记得是坐飞机去的.复旦大学派人到机场来接,把我们送到复旦大学招待所住下,第二天就开了座谈会.
在复旦大学的座谈会上,我听到的都是反对的声音.他们的调子太一致了,总让人觉得不正常.复旦大学有名的苏步青教授跟我很熟悉,散会后他悄悄对我讲,你有时间,到我家里坐坐.当时我觉得他有难言之隐,可能会有别的话要跟我说,但我安排的时间太紧,没有来得及.因感觉到复旦大学的座谈会好像统一过口径,我给华东师大打了.当时华东师大教育革命组组长是张奠宙,由他召集了一次座谈会.华东师大方面没有统一过口径,对周培源的文章,也有人吞吞吐吐地反对,但大多数人赞同.我跟师大的一位老教授(名字我记不清了)提到:你们的意见跟复旦不一样,连苏步青同志都不赞成周培源同志的观点.这位老教授说:苏步青不赞成,那是他言不由衷.
回到北京后,我将复旦大学和华东师大的情况写了个综合材料,大概有两三千字,经当时的报社领导交给姚文元.过了几天,那位领导对我说:‘你们搞的什么名堂?你们整的材料是怎么回事?复旦大学方面根据座谈会记录,自己整了个材料,直接报给了中央.’看来,那位报社领导和上海方面对我到华东师大座谈的举动很不满意.”
复旦大学座谈会后,姚文元一再拖延周培源文章的发表.8月15日,姚文元在给《人民日报》的一个批示中写到:文章是否马上发表或过一些时间较适宜,请你们继续研究.《人民日报》有关部门的同志仍然认为可以发表,姚文元又说:“我和春桥同志商量了,文章发表后可能引起争论,你们如何收场?”下令把周培源的文章转到《光明日报》.在他们看来,这就表示“降格”了,文章还可以继续“讨论”.
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
早在1970年7月,经张春桥、姚文元插手,由驻清华大学工人、解放军宣传队署名的文章《为创办社会主义理工科大学而奋斗》在《红旗》第8期上发表.在当时,这是一篇对理工科教育革命具有“指导性”的文章.
文章在六个方面提出了如何创办社会主义理工科大学的问题:一、实行工人阶级
关于自然科学论文范文集
按照《创办》一文所推行的理工科教育革命的道路,不可避免地出现“理向工靠”的倾向:以校办工厂来推动理科改造的问题,理科专业的改造向应用技术方面靠拢,理科的科研也大部分是解决生产实践上眼前需要的课题.对基础理论的否定,又导致基础课教研室的解散和基础理论课程的取消.而周培源却公开反对“理向工靠”,强调要发挥理科大学的特点,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和相对独立性,提出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教学.他还提出一些理论研究课题,当前不一定有用,要过若干年后才有用等观点.“四人帮”敏感地把周培源的这些观点和“关门办学”、“三脱离”(脱离政治、脱离革命群众、脱离生产实践)划上了等号.在他们看来,这是和他们的“教育革命”大方向不相符的.
周培源的文章发表前后,周恩来主持的调整,不可避免地触及到了左倾错误,为“四人帮”所不容.围绕林彪路线的实质是“左”还是右,17年是“黑线”还是“红线”的问题,双方进行了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这种情况下,与周恩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指示相唱和的《看法》一文,自然要遭到“四人帮”的围攻,而攻击的最终目标是不言而喻的.
周培源的文章发表后,上海即派人到北大秘密调查文章发表的背景.他们找到北大空气动力实验室的一位同志,问周培源的文章到底是谁让写的.当时社会上流传说,文章是周总理叫周培源写的,这位同志就这样回答了.实际上周恩来对这篇文章事先并不知晓.
1972年10月,张春桥来到上海.在一次市委常委会上,他说:“现在的主要危险是右,要警惕右倾思想的抬头.”“上海要独立作战,不管什么地方刮来的风,不管是东南西北风,都要顶住.”
10月18日,姚文元来到上海.他说:“《红旗》的文章(指《搞好自然科学基础理论课教学》一文)不一定
关于自然科学论文范文集,与一篇文章背后的较量相关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