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作品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与著名翻译家杨宪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文学作品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关于著名翻译家杨宪益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学作品及语言学及古典文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文学作品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译鲁迅的作品.先由冯雪峰和杨宪益来选,然后由杨宪益、戴乃迭把选定的作品翻译成英文.此外,杨宪益和戴乃迭还翻译了两本鲁迅早期的散文诗集《野草》和回忆性质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鲁迅的两部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杂文选集《无声的中国》.
杨宪益通过辛勤的劳作,把自己民族的文化呈现给一个英语世界.
杨宪益曾向《人物周刊》的记者介绍:戴乃迭毕竟是英国人,她的英文比我好.她小时候在中学也是一个好学生,从小就读了许多莎士比亚著作.我刚刚开始中译英的时候,那时她的中文还不行,我就先翻译初稿,她给改改,加加工.两个人在翻译上的合作都是这样子,后来一直都是这个模式.以后她的中文也可以了,有时候她自己一个人翻译,我就看一看有没有错误.“文革”后,夫妻俩仍继续一同翻译作品.
他们还有英译中的荷马史诗《奥德修记》、法国古典史诗《罗马之歌》和中文著作《译余偶拾》以及诗集《银翘集》等著作问世.
戴乃迭的母亲曾反对女儿和杨宪益结合,还预言:“你们将来的孩子会自杀而死.”这是诅咒还是谶语杨宪益最疼爱的儿子杨烨,因为“文革”中受到父亲的牵连,逐渐精神分裂,后来在英国姨妈家中用汽油点火自焚.这成为一生恩爱的杨戴二人之间永恒的隔阂.戴乃迭始终认为杨宪益在儿子的叛逆期忙于政治,疏忽了孩子.戴乃迭内心深处也因为母亲当年的预言应验而深感挫败.
1979年以后,旅行重新进入杨宪益和戴乃迭的生活,这对同甘共苦的异国伉俪又携手相伴,漫游世界.1979年,戴乃迭回英国探亲,杨宪益与她同行,1980年,杨宪益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代表团团长,赴澳大利亚参加狂欢节,戴乃迭和他去了澳大利亚,1981年,杨宪益和夫人去日本访问,玩得非常畅快,1981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派代表团访问西欧,杨宪益夫妇走访了卢森堡、荷兰、英国、威尔士、爱尔兰,1982年,杨宪益、戴乃迭双双受到印度政府邀请,游览了新德里、加尔各答、班加罗尔、马德拉斯,1983年,他俩受英国英中协会邀请,再次访问英国,1989年春,杨宪益与夫人随中国出版家代表团访问西班牙等在这些出国访问活动中,夫妻俩感受着幸福、温馨.
晚年的戴乃迭患了老年痴呆症,杨宪益与她寸步不离.朋友们去看望她,她有时已认不出他们,但她一直微笑着,白色卷发松软地围着老太太泛红的脸.
画家郁风为她画了一幅肖像,题词是:“金头发变银白了,可金子的心是不会变的.”
夫人去世后,此画长伴杨老案头.他写了一首诗悼念亡妻:
该文转载于:http://www.sxsky.net/zhengzhi/050774987.html
早期比翼赴幽冥,
不料中途失健翎.
结发糟糠贫贱惯,
陷身囹圄死生轻.
青春作伴多成鬼,
白首同归我负卿.
天若有情天亦老,
从来银汉隔双星.
毛泽东问《离骚》中译英
《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之作.这首充满浪漫主义思想的抒情长诗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诗集《楚辞》中的代表作.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文学作品的论文范例 | 大学生适用: | 函授毕业论文、专科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97 | 写作解决问题: | 写作参考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 职称论文适用: |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写作参考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经典题目 |
杨宪益在牛津大学读书时,曾一口气把《离骚》按照英国18世纪的英雄偶句体形式翻译出来,这是杨宪益第一次把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成英语.那一年,他24岁,其在翻译中显示出来的磅礴才华和独立性让英国人大吃一惊.现在,这部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代的传奇人物、中国第一位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写的长诗译作还作为经典,屹立在欧洲各大学图书馆的书架上.而将繁难深奥的先秦古典诗歌翻译成现代英语诗歌,充分体现了杨宪益深厚的古文功底和中西文化融汇精深的修养.
1953年,杨宪益以特邀委员身份参加了全国政协大会,还当选为中国作协和全国文联委员.
1954年初,杨宪益和其他科学家、作家、艺术家20人,应邀去会见毛泽东主席,地点是中南海.他们站成一排,等待领袖的接见.毛主席走过来,一个一个地和他们握手.周恩来跟在毛主席身边给他介绍,当毛泽东走到杨宪益跟前时,周恩来说:“这是一位翻译家,已经把《离骚》译成英文.”
毛泽东喜欢中国古典诗词,《离骚》正是他最喜欢的作品之一,于是伸出大手和杨宪益热烈握了握说:“你觉得《离骚》能够翻译吗,嗯”杨宪益不假思索地答道:“主席,谅必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可以翻译的吧”
毛泽东停住脚步,像是想就此问题再说些什么,但转眼间又没说,微微一笑,再次和杨宪益握手后,就去和其他人打招呼去了.
杨宪益心想,毛主席显然不相信像《离骚》这样的伟大诗篇能够翻译成其他语言.毛主席本人就写诗,他又不是不懂,可惜那天没有详细说出对这个问题的想法就匆匆离去了,杨宪益也没有再和毛主席讨论这个问题.
此后,杨宪益在不同场合还见过毛主席两次.一次是毛泽东邀请一些作家和其他人士吃饭,杨宪益和作家们坐在一起,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另坐一桌.喝了点酒后,杨宪益便同《保卫延安》的作者杜鹏程向毛主席敬酒.毛泽东稍稍有点吃惊,因为在这之前还没有坐在其他桌子前的人跑来向他敬酒的.周恩来马上说:“现今毛主席不喝酒,我来陪两位喝一杯.”他俩干杯后就离开了,没有再对毛主席说别的话.毛主席只是微笑着向他俩点点头.
另一次是毛泽东邀请少数作家和戏剧演员去参加晚会,杨宪益也在应邀之列.那天晚上参加晚会的人太多,杨宪益也没有机会和毛主席谈话.
诗酒逍遥的亲密文友
杨宪益在后方任教期间,结交到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中央音乐学院的杨荫浏教授、杨仲子教授和翻译《莎士比亚》剧本的梁实秋等人.
杨宪益在重庆北碚时期的一位亲密朋友是复旦大学(那时已迁到重庆)的梁宗岱教授,他是广西籍的诗人,曾在法国巴黎留学,年轻时就非常赞赏杨宪益翻译的《水仙辞》.因此两人一见如故,成了好朋友.平时每隔一天的晚饭后,梁宗岱就要来到杨宪益的宿舍,一边喝着当地的烈性酒,一边畅谈在牛津和巴黎留学的日子,畅谈法国诗歌和文学.
1943年冬的一个晚上,梁宗岱到了杨家,杨宪益有一坛泡着龙眼的白酒,酒坛就藏在床底下.凑巧的是床底下还放着同样大小的一个盛满煤油的坛子.煤油颜色浅黄,和那坛龙眼酒的颜色相同.那晚又停电了,杨宪益摸黑端起煤油坛子,给梁宗岱倒上满满一碗.梁教授尝了尝说:“你的酒似乎很有劲头,有一种特殊的味道.”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把碗里的酒喝干了.梁宗岱离开后,杨宪益才发现自己拿错了坛,但为时已晚,梁宗岱已回复旦了.杨宪益真怕会把朋友毒死,但梁宗岱第二天又到杨宪益家来了,什么事也没有,两人为此事笑得前俯后仰.
当时梁宗岱身体很棒,好酒贪杯,爱追求年轻漂亮的女士,绯闻不断,还和有年轻美貌太太的教务长大打出手,最后不得不离开复旦大学回到家乡广西,与雷沛鸿合办西江学院,任教务长兼教授,代理院长.解放后不久,这位优秀学者兼诗人于1952年蒙冤入狱,两年后出狱,在广州讲授《莎士比亚》和英国诗歌.
20世纪70年代末,杨宪益在广州举办的一次英国文学研讨会议上,遇见了这位同样经历过牢狱之灾的好友,当时梁宗岱年事已高,但身体健康,神情愉悦,他已完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翻译,还从德文翻译了《浮士德》,正对祖国的中医药发生浓厚的兴趣,还专门赠送给老朋友杨宪益一瓶自己特制的强身药水.一年后,杨宪益听说梁宗岱去世了,还在想:不知道他是不是被自己配制的药水害死自己的
岁月艰难但良心未泯
“文革”前,领导交待杨宪益翻译一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
关于文学作品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与著名翻译家杨宪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