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论文政治— 范文

政治学方面论文范文文献,与陈独秀与高一涵相关论文的格式

本论文是一篇政治学方面论文的格式,关于陈独秀与高一涵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政治学及政治形势及民主政治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政治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陈独秀一生酷爱写作,“除却文章无嗜好”,他在63年的人生岁月中,给后人留下了数百万字极具价值的文章著述;他自幼轻钱财,重感情,知己满天下,“世无朋友更凄凉”.以文章为媒介,陈独秀与皖籍同乡、著名学者高一涵由相识到相知,在岁月的磨砺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13年9月1日,在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重兵围攻下,南京失守,孙中山发起的讨袁“二次革命”宣告失败.10月21日,袁世凯的爪牙、时任安徽都督的倪嗣冲发出通告,捉拿革命党人,第一批名单有20人,陈独秀赫然被列为第一名“要犯”.在反动军警的严密搜捕下,陈独秀在安徽无法藏身,遂潜往上海,后于1914年7月东渡日本.


该文来自:http://www.sxsky.net/zhengzhi/050775801.html

到达日本后,陈独秀进东京雅典娜法语学校学习法文,同时帮助老友章士钊编辑《甲寅》杂志.《甲寅》杂志主要撰稿人除章士钊、陈独秀外,还有在早稻田大学读书的李大钊、苏曼殊以及在明治大学学习的高一涵等人.也正是由于编辑《甲寅》杂志的机缘,陈独秀以文会友,结识了高一涵,两人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倾心交往.

高一涵原名永浩,别名涵庐、梦弼,1885年2月生,安徽六安人.他8岁入私塾读书,13岁即能诗善文.中学肄业后,考入安庆安徽高等学堂,陈独秀曾在该校任教,因此他与陈独秀又有师生之谊.1913年,为了进一步探索富民强国之道,高一涵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明治大学攻读政法.在这期间,他与“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的著名革命家章士钊结识,思想进步的高一涵被章士钊在东京创办的《甲寅》月刊所吸引,遂加盟《甲寅》杂志,成为章士钊麾下的主要编辑之一.

在章士钊的介绍下,陈独秀与高一涵在《甲寅》编辑部里相识.陈独秀与高一涵两人很早就听说过对方,彼此都很欣赏对方的文章,只恨无缘一见.此次相见,陈独秀一口浓重的安庆口音,让与其有师生之谊的安徽老乡高一涵倍感亲切,他那乐观大度的革命豪情、渊博的学识、敏捷的才思,以及对政治问题精辟的分析,更让高一涵深为叹服.而英姿飒爽、思想激进、对政治问题很有见地的高一涵也给陈独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独秀与高一涵初次相识时,陈独秀“穷得只有一件汗衫,其中无数虱子在内存活”,而高一涵亦“为穷所迫,常断炊”,于是,两人便相约共同投稿,以每月的十几元稿费勉强度日.患难见真情,陈独秀与高一涵在日本的这段艰苦生活,以及两人由此结下的真挚友谊,为他们以后携手编辑《新青年》、领导五四运动打下了基础.

1914年11月10日,《甲寅》第I卷第4号出版之后,章士钊离开日本返回上海,《甲寅》杂志社也随之迁回国内.随后,在日本就萌发“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全改观”念头的陈独秀,亦于1915年6月回国抵沪,开始积极筹办自己的“杂志”.陈独秀首先便想到了高一涵,诚心诚意向他约稿.

接到陈独秀的稿约后,高一涵奋笔疾书,先后写出了《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近世国家观念与古相异之概略》、《民约与邦本》、《国家非人生之旧宿论》、《读梁任公革命相续之原理论》、《自治与自由》,以及译文《戴雪英国言论之权利论》等文章,陆续刊发于1915年9月15日开始发行的《青年杂志》创刊号至第6号.这使得高一涵成为继陈独秀之后的《青年杂志》的第二号人物.

作为《青年杂志》的主要撰稿人,高一涵还将李大钊的不朽名作《青春》推荐给了陈独秀.在接到大气磅礴的《青春》之后,陈独秀立即安排在《青年杂志》第2卷第1号上发表,并从这一期起,将《青年杂志》改名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青年》.《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虽然有许多其他原因,但刊发李大钊的《青春》一文也是促其改名的一个重要因素.改名后的《新青年》杂志先是倡导文学革命,发表白话作品,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继而又率先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列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共产党的成立做出了重大贡献.当然,这里面也有高一涵的一份功劳.

陈独秀与高一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政治学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1917年8月,经时任北大文科学长的陈独秀介绍,高一涵进入北京大学,先后担任北大丛书编译委员会委员、讲师、教授,还兼任北京中国大学教授、政治系主任.高一涵也因此成为新文化运动基地“一校一刊”的核心人物:“一校”即指北大,高一涵时任北京大学政治系教授;“一刊”为《新青年》杂志,高一涵是《新青年》六大主编之一.

《新青年》创刊初期,高一涵以其深厚的西方政治学素养和文法精密、论理严谨的古文,笔锋触及西方民主政治制度、民主与专制的区别、国家与国民的关系、民主与自由的关系以及人生的价值等诸多方面,主张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代替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连续发表宣扬西方民主、自由、人权思想的文章,“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成为陈独秀最重要的助手.同陈独秀一样,他不仅极力宣扬民主启蒙思想,而且也积极投身到实际活动中,试图以此唤起国民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在这期间,高一涵还与陈独秀一道,参加了北京大学内部新派力量与守旧派势力的斗争.


政治学自考专科毕业写论文怎么写
播放:25912次 评论:3640人

《新青年》始创时,陈独秀与胡适、高一涵等编者及主要撰稿人曾有“不谈政治”的约定.但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1918年,陈独秀开始意识到仅强调“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而回避时事政治是不行的.因为个人的思想修养无时无刻不受到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的影响.而且,一战结束后,国内外政治形势变化迅速,《新青年》作为出版周期较长的大型文化月刊已显得不够灵活,不能满足形势发展需要,于是,陈独秀开始设想编辑一个专门评论政治问题的刊物.这一想法得到了以研究法政为主攻方向的高一涵的理解和支持,并共同酝酿创办一份“政治辩论论坛”性质的小型杂志.

1918年11月下旬,一生标榜不愿谈政治的胡适因母亲去世,返回了安徽老家,陈独秀与高一涵等一些有谈政治愿望的朋友便利用他不在北京的机会,于11月27日在“文科学长室议创刊《每周评论》”,陈独秀、李大钊、张申府、高一涵、高承元等与会.大家“公推陈独秀负书记及编辑之责,余人俱任撰述”.《每周评论》为周刊,以“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为宗旨,编辑部设在沙滩北大新楼文科学长办公室,发行所在北京骡马市大街米市胡同79号,初定于1918年12月22日出首期.

《每周评论》创刊后,陈独秀的思想逐渐向马克思主义轨道转移,但高一涵的思想却仍停留在社会民主主义阶段.陈独秀认为:“强力拥护真理,平民征服政府”,要民众用“直接行动”达到目的,将民众运动视为夺取或摧毁现行政治制度的手段.高一涵则反对暴力革命,坚持走宪政民主的议会道路实现社会主义,挽救中国社会的危机,他认为“等中国的问题,非从法律上改革不可”.尽管与陈独秀出现一些思想上的分歧,但高一涵理解和支持陈独秀从事革命活动的态度始终没有动摇过.从《每周评论》创刊开始,一直到被反动政府查封结束,高一涵一共发表了12篇文章和33篇随想.不仅如此,他还以巨大的热情积极投身于陈独秀领导和号召的革命实践活动中.由此,二人结

1 2

政治学方面论文范文文献,与陈独秀与高一涵相关论文的格式参考文献资料:

政治学论文网

政治论文题目

高中政治论文1500字

高中政治论文发表

初二政治议论文

高中政治论文选题

政治理论论文

初二政治小论文

政治协商论文

时事政治议论文

陈独秀与高一涵WORD版本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