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与七七事变翌日的中国各方相关论文发表
本论文是一篇卢沟桥方面论文发表,关于七七事变翌日的中国各方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卢沟桥及日军及事变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卢沟桥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口演习中一名军士失踪,侵入宛平县城,我卢沟桥守军吉星文部当即奋起抗战.抗战爆发了!抗战爆发了!”报童稚嫩的叫卖声立刻震动了整个山城.《号外》虽比巴掌大一点点,却承载着一个石破天惊的新闻!这消息不亚于一颗重磅炸弹,落在了僵持整整两天的川康整军会议上,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波.参加整军会议的将领们本来“各怀鬼胎”,这时却被这消息震惊激怒,在外侮面前,一切新仇旧怨都已变得不值一提,与会者同仇敌忾,纷纷高吼:“我们愿率所部,参加对日作战!”
面对这一群激动的将领,会议无需继续,匆匆通过了整军决议,何应钦宣布散会.正是因为卢沟桥事变突然爆发,救亡抗日成为火烧眉毛的紧急大事,各方纵有天大私心,也没有任何借口去讨价还价了.于是何应钦顺利地宣布了整军会议决议,实现了川军的国家化,这对抗战起了重要作用.
7月8日这一天,何应钦收到蒋介石的电报,要他径直飞返南京,主持研讨对事变的应变措施和准备对日作战.
――杨虎城热望回国抗战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通过新任陕西行营主任顾祝同,要杨虎城“不应提出任何条件”,立即“辞职出洋”,“一提条件,则无复可言矣”;威逼杨虎城致电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辞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及十七路军总指挥职务.蒋介石即以中央军委会委员长名义复电“照准”,并催促杨虎城立即至上海办理出国手续.
1937年6月29日,杨虎城不得不离开上海,告别祖国,远去他乡.一行出国6人,夫人谢葆贞和次子杨拯中,参谋樊雨农、秘书亢心裁和那位外交部派来的、底细不清的译员王麟阁.豪华的邮船上每晚都有舞会,但杨虎城却无心去跳舞.他常独自来到甲板―边,思考中日问题.
7月8日,结识的一位爱国华侨突然匆匆找来,急切地说:“杨将军,我刚刚从广播中听到,日本兵又在北平郊外卢沟桥闹事,守军还了枪.”
“守军还了枪”!杨虎城又惊又喜,赶紧奔回舱里.参谋和秘书都已睡了,他唤醒他们起来收听广播.果然,他们收听到了.可惜消息太短.还枪的结果如何,全无下文.挤进来的翻译王麟阁就讲:“恐伯是局部事件,偶然走火.”
不等他的话说完,杨虎城已经迅速作出了他的论断:“恐怕不是这样.对,西安事变的影响,在卢沟桥见到效果了.还有,周恩来是和我同机飞到上海来的,他转到南京,一定是谈判很成功.正因为谈判很成功,日本帝国主义分子抢先一着动手了.好,国共的二次合作只能成功,不会失败了.”他说着,想着,是越想越得意,突然朝自己猛击数掌,自责道,“为啥你还出国?前后只差7天.7天,你就把战事等上了.7天,你就可以请缨带兵到卢沟桥畔了,7天,你就可以表明谁是真心抗日,谁是软骨头了.迟钝,可怕的迟钝!”
杨虎城又给了自己几掌,而且越打越狠,惊得几个人又拦又劝:“究竟卢沟桥响枪能起多大的变化,杨将军,你还是等等看.”
杨虎城摇头:“不能再等再看了.”他作出决定,立即拍一份电报给宋子文,询问卢沟桥响枪的经过.
隔了两天,宋子文由上海拍来一份电文,卢沟桥战事已停.隔了一天,宋子文又来一份电报:“卢沟桥战事停而复作.敌由关外调来大队.我方已准备作战.”怎么又是三句话.杨虎城一声长叹:“抗战是逼出来了,不打也得打了.可这样打能打主动?能打胜利吗?”他焦灼得气闷,独自到甲板上去透透气.
在甲板上转了几转,杨虎城回来了.他拿定了主意:“代我拟一份电文给宋子文.我准备到了旧金山立即回国.我想他会帮忙的.”几个人都惊住了.这么精明透顶的杨将军这会竟会忘记他是被逼出国、变相放逐的.但杨虎城浑身都在燃烧,他想到的是今天抗战的烈火已经点起,人家作为军人在卢沟桥抗日,自己身为军人却将去国外,于是口授电文,要求在电文中加上“作为军人,虎城应死疆场,岂能漂流海外”的字句,他是不顾一切,决心回国了.
这天的民主人士
――宋庆龄营救抗日“七君子”
进入1937年7月,宋庆龄一直在为“七君子事件̶

卢沟桥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
事件发生于1936年的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之中.1936年5月,“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全国20多个大城市、50多个团体的代表出席了成立大会.大会发表宣言,呼吁停止一切内战,释放政治犯,建立一个统一的抗敌政权.大会选举了马相伯、宋庆龄、何香凝、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史良、王造时、李公朴、沙千里、陶行知等40余人为执行委员.7月15日,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陶行知联名发表《团结御侮的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表示赞同中共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剿共”,一致对外.国民党反动派对救国会的活动十分恼火,在1936年11月23日晨,非法逮捕了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史良、李公朴、王造时、沙千里等7人.因为这7人都是“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人,并且是社会上的知名人士,都是因为爱国而被捕入狱的,所以人们把这个事件称为“七君子事件”.
救国会领袖被捕,震动了国内外,全国各界人士纷纷向国民党当局提出抗议,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营救运动.宋庆龄发表声明,谴责国民党摧残爱国运动,违法逮捕沈钧儒等7人.各地进步团体和爱国人士也来信来电,向沈钧儒等7人表示支持和慰问,要求国民党政府恢复“七君子”的自由.
1937年4月3日,国民党反动政府不顾全国人民要求释放“七君子”的呼吁,竟然宣布对他们7人正式提起公诉,并通辑在美国讲学的教育家陶行知等7人.随后国民党反动派于6月11日和25日在苏州开庭对“七君子”进行审讯.
在法院对“七君子”案提起公诉和审判期间,宋庆龄发起救国入狱运动.7月5日,宋庆龄与其他救国入狱运动发起人赴苏州高等法院,自请入狱,并与高等法院院长、首席检察官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宋庆龄的这一激烈行动,立即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波.
1937年7月8日,国内著名的民营报纸《大公报》报道了审讯情况.法院没有量刑,只言沈钧儒等7人“危害民国”,但证据尚未调查完备,尚有继续羁押之必要,依刑事诉讼法规定,将该被告羁押期间自本年7月5日起延长两月.但在7月8日,宋庆龄与“七君子”一道,提出“羁押为时已久,请求迅予审判”,若无罪,应予释放,以利抗日.7月31日,“七君子”获释.
――胡适准备参加庐山谈话会
召开庐山谈话会,征求社会各界代表人士关于抗日救国的意见,是蒋介石的一个重要决定.会议由国民政府主持组织.七七事变前,胡适曾两次收到国民政府汪精卫要他参加庐山谈话会的邀请信.1937年7月7日下午正当他准备动身,这时,北平市长秦德纯邀请他和梅贻琦、傅斯年等20余人到市政府谈话,报告局势紧张情况,交换应付意见,直到夜晚10时才散会.
7月8日,胡适离开北平南下,赴庐山参加战时咨询机关“国防参政会”,与周恩来、蒋百里、梁漱溟等30余人受任为国防参议员,共商抗战大事.途中,他得到卢沟桥事变的消息.胡适看到全国民众抗日情绪高涨,意识到自己一直存有的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中日问题的想法很难被接受了;而且蒋介石面对北平的情形和民情的激愤,也必然决定抗战.因此,在即将召开的谈话会上,他只能劝蒋不能放弃河北.不过,如果事态不再发展,还是要力劝蒋介石不能放弃和谈,以赢得抗战准备时间.胡适的这些想法,一周后得到了证实.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主持由胡适、江恒源、朱经农、梅贻琦等人参加的教育组谈话会,会上胡适发表了他对战时教育的意见.同时,胡适又认为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还不充分,开战必付出代价.但胡到庐山后,鉴于大家异口同声倡言抗日,蒋介石也下了抗战决心,于是只得从众.上海八一三战事发生后,他彻底主张抗日了,终于放弃了“和平的梦想”.
――张澜写诗抒发抗日情怀
七七事变发生之时,张澜正在四川,他一方面了解川北灾情,忙于救灾赈济工作;另一方面十分关注在重庆召开的川康整军会议.1937年7月7日,他发表了《希望于整军会者》一文,略谓:“川民苦于税重久矣,当二十四年春间,一年四征;二十六年度预算,田赋收入,犹复列为一年三征.是川民之疾苦,实较国内任何省之人民为甚.等不能使川民为法外过重之负担,应将一年三征改为一年一征.等若整军而后,人民负担并未减轻,等使川民无以喘息,等亦非收拾人心之善策.”
7月8日,张澜得知卢沟桥事变消息,早已蓄积在胸的抗日激情喷涌而出,他无
卢沟桥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与七七事变翌日的中国各方相关论文发表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