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学院类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新复旦大学三年之痒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医学院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新复旦大学三年之痒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医学院及预防医学及医学生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医学院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我进校时是上海医科大学,读书时是复旦大学医学院,毕业时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不知道将来又会是个什么牌子?”
――摘自复旦大学日月光华BBS社区“枫林视点”
校名之争
2000年4月27日,创建于1905年的复旦大学与创建于1927年的上海医科大学正式合并,成立了新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成为新复旦大学医学院.
然而在三年后的新复旦大学枫林路校区――上海市医学院路138号的原上海医科大学校门上还挂着的却是“复旦大学”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两块牌子.
教育部一位官员在总结高校合并的经验时曾说,高校合并的核心问题是“三子一情”,即牌子、位子、票子和“历史情结”.首先就是牌子,也就是校名,这是名分,也是无形资产,是你吞并了我,还是我们共同组建新校名.
原上海医科大学和原复旦大学合并后首先碰到的也是这个问题,两校合并后新成立的大学由邯郸路校区(原复旦大学)和枫林路校区(原上海医科大学)两部分组成,新校沿袭复旦大学的校名似乎没有多大争议,但原上海医科大学被拆分,2000年7月27日组建了复旦大学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的牌子从此从枫林路校区大门上消失了,这让很多原上医的教职工以及上医毕业的校友们感觉心里不是滋味.
在原上医以及附属华山、中山医院的一些教授们的强烈要求和多方努力下,合并两年后,复旦校方终于同意在校门口挂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铜牌.
其实,后来发生的这个校名之争在合并之初便可寻端倪.
当初两校合并时,在合并大会后召开的原上医校区院士教授座谈会上,复旦校方承诺同意在“复旦大学医学院”校名后用括号注明“原上海医科大学”字样.
据记者查阅教育部办公厅编发的2000年第33期《高教管理体制工作动态》文件,当时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上海医科大学的知识产权不致流失.而上医的教授们则表示:“括号中原校名保留的期限定在复旦医学院的成就超过原来成就的时候,让我们为尽快拿掉括号而努力.”
是什么使教授们终于又念念不忘“上海医学院”这几个字呢?
“挂这块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牌子,还是经过了一些曲折和风波的.”
虽然并没有直接参与改名事件,病理学专家、博士生导师朱世能教授回忆起来还是有些激动.朱担任过近十年原上海医科大学副校长,现在是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对两校合并前后的一些情况有相当了解.
朱世能认为:“当时有一些特殊情况,可以说是大势所趋,所以不能说两校合并就一定是个错误.但还是要承认,在合并工作上还是走得过于仓促了,之前准备时间不够,之后磨合得也不尽如人意.”
“上医和复旦是两个学科形态和历史传统有很大不同的学校,医学学科有它自己的历史积淀和发展规律.也并不是强行划拨在一块牌子底下就能解决问题的.”
朱世能说,就为了挂“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这块牌子,这些老教授们通过各种方式向上面反映情况,不屈不挠.有一位任政协委员的原上医教授曾直接向当时分管文教的上海市某位副书记反映这个意见,这位副书记认为不妥,理由是“复旦”小“上海”大,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这块牌子,本末倒置,不伦不类.
教授们于是开始发起签名,著名胸外专家、中山医院88岁的石美鑫先生领衔起草签名信,在征集到原上医以及附属医院600多名教授签名后,这封要求恢复上医校名的公开信还被寄往海外,通过上海医科大学波士顿校友会和西雅图校友会又征集到了200余名校友签名.
“这封最后征集了917名教授签名的信,通过相关途径送到了教育部、卫生部以及复旦校长王生洪、党委书记秦绍德等处.”石美鑫并不介意跟记者提起这件往事.
记者拿到了这封签名信,在信中教授们从上医的历史渊源、医学学科生态、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上陈述了6点更名的理由.
不仅如此,教授们认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这块牌子决非本末倒置,里面的“上海”二字并不简单的是地名,而是一块人称“北协和、南上医”的著名医学品牌.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医学院相关论文范文 | 大学生适用: | 硕士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43 | 写作解决问题: | 如何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 职称论文适用: |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如何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经典题目 |
信中质问:“既然武汉的同济医科大学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后命名为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学院;湖南医科大学(解放前原湘雅医学院)与中南大学合并后命名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与四川大学合并后命名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这些医学院都恢复了以前洋人们开办时用的校名,惟独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上海医学院校名却不予保留,实在难以理解为何复旦大学就无此雅量?”
与此同时,秦伯益、陈灏珠、汤钊猷、顾玉东、闻玉梅、桑国卫、侯惠民、池志强、顾建人等10名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向时任上海市长的徐匡迪院士上书,请求上海市委市政府“慎重研究,参照‘同济’、‘华西’、‘湘雅’等医学院合并后的命名原则,将原上医正名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这些行动还是收到了效果.2002年4月9日,复旦大学召开校长办公会议,作出决定:为充分发挥原“上海医学院”无形资产的作用,“复旦大学医学院”正式更名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石美鑫并不满意这个结果,他认为名字虽然改了,但只挂了个牌,事实上复旦校方并不太情愿改名,所以更不愿意对外宣传改名这个事情.
他的夫人、原上医病理学教授陈忠年说,当时复旦校方对更名一事内部传达了“几个不许”的纪律,包括不许宣扬,不许闹独立等,所以基本上很多单位都不知道这个更名的事情.“你看一直到现在,很多报纸提到我们的教授还是叫复旦医学院某某教授.”陈一边说,一边随手翻开一份今年6月23日的《文汇报》指点给记者看.
“石先生是我的老师,原上海医学院老院长.你想连这样高龄的老先生都要站出来发话了,这一定是有理由的.”
该文来自 http://www.sxsky.net/zhengzhi/050811295.html
在朱世能看来,这些老教授们要求恢复上海医学院这块牌子,这个举动既饱含75年名校感情的历史情结,也意味着对两校合并三年来学科生态和行政管理体制的一个反思.
单一制还是联邦制
上海主要有四所医科大学,其中第二军医大学是直属总后的军队院校;上海铁道医学院已经并入同济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是市属高校,一直为上海市青睐有加;相比较而言,按照当时国务院和教育部的高教资源战略调整部署,原来直属卫生部管理的上医脱钩并入其他教育部部属高校,几乎是难以避免的.
姚泰教授现在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生理系一名普通教授,作为上医最后一任校长,他也许心里最有理由抱屈,据说两校刚合并的时候在枫林路校区食堂用餐,甚至很少有人愿意和他同桌.
姚是赞成合并的,记者注意到姚泰的名片上印的是复旦大学医学院,而朱世能的名片上则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姚泰认为自从上医并入复旦后,资源更丰沛,有利于学科发展,上级部门投入多,教职员工的收入福利等都有所提高;另外,一个培养了卫生部长及众多两院院士的医学名校成为一个出了苏步青、谢希德、谈家桢等世界级专家以及无数著名学者的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走一条高校综合建设之路,也可谓珠联璧合,两不辱没.
作为上医曾经的校领导,石美鑫和朱世能都当过家也知道柴米贵,和姚泰一样,他们并不反对合并.同样,和其他众多的原上医教授一样,他们有意见的是《高教管理工作动态》中提到的“关于合并后的管理体制,大家一致认同实质性合并的原则”.
教育部一位司长曾经提出,高校一旦合并就必须一步到位,宣布合并后必须做到一个班子、一套机构、一套制度、一个财务、一个发展规划,实现人、财、物、教学科研和管理的
关于医学院类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新复旦大学三年之痒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