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学有关论文范文检索,与印度英语文学的起点相关论文目录怎么自动生成
本论文是一篇英语文学有关论文目录怎么自动生成,关于印度英语文学的起点相关本科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英语文学及文学及地缘政治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英语文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内容提要]对于印度英语文学的起点,学界普遍采用血统定位法,即从当地出生的第一位作者算起.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当时的政治现实所造成的局限,这种方法未能说明这种文学的本质特征,既未能确定其真正的起点,又给今天的研究造成了混乱.文章首先分析印度一词在历史上的不同含义,指出莫属印度与独立印度的区别;然后从大一统的印度入手,揭示社会需要英语和英语文学的原因;最后从20世纪30年代的几个代表人物,推导出印度英语文学的本质特征,从而解决了其起点问题.
[关 键 词]印度 英语文学 起点 本土 本质特征 三大家
引言
20世纪末,围绕讨论赛义德《东方主义》出现的后殖民批评理论,本来意在揭示和批判西方对东方的误解和曲解.然而,当其传播开来并为备受全球化冲击的东方所接受时,不但没有起到荡涤西方中心主义的作用,反倒在学人中造成了混乱,极大地强化了西方中心主义,以致失语地给同样产生于独立后的东西方文学截然不同的名称,西方的叫美国文学、加拿大文学、爱尔兰文学等,东方的叫印度后殖民文学、巴基斯坦后殖民文学、菲律宾后殖民文学、新加坡后殖民文学等,无一张脸上没有历史的金印.即便到了这一步,东方的自我贬损和屈辱也尚未结束,还需忍受进一步的裂解,让移民作家来代替和引领本土作家.英国公民拉什迪和奈保尔对印度本土作家的挤压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在我们这个突飞猛进的时代,英国的拉什迪和印度的纳拉扬究竟谁有资格代表印度,居然成了一个需要认真论证的问题.笔者认为,问题的起因恐怕在于人们使用了不同的定位法:国籍定位和血缘定位.对于白人作家,通常只用国籍定位法;对于有色人种作家,则另有一个标准,要么用血缘定位法,要么使用双重定位法.依照血缘法,拉什迪是,而且只能是印度作家;依照双重定位法,他既是印度作家,又是英国作家,或者时而印度,时而英国.无论如何划分,研究者都有自己的道理.但是,对于热爱东方的人来说,关键在于哪种划分更能反映当今的政治现实,更有助于我们对自己身处其中的东方的了解.带着这个问题,我检视了印度人关于英语文学的史论,发现他们主要使用血缘定位法.其好处是拉长了文学史的时间,扩大了文学史的空间.然而,由于未能充分考虑国家这个最基本的政治现实,因而至今没有就印度英语文学的本质特征给予令人信服的证明,结果形成了以两百年前为出发点,以七十年前为立足点的印度英语文学史.出发点为什么不是立足点这是需要探讨的.与出发点相比,立足点有什么本质特征这也是需要探讨的.本文首先分析印度这个词在历史上的不同含义,重申英属印度与独立印度的本质区别;然后从大一统的印度人手,揭示社会需要英语和英语文学的原因;最后,瞄准20世纪30年代产生的代表人物,归纳总结出印度英语文学的本质特征,从而解决其起点问题.
一、三种不同的印度概念
“印度”一词,在我国的《辞源》中首先被定义为地名,然后为亚细亚南部之半岛;在《牛津英语大辞典》中,为印度河以东、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广大地区;《韦氏新地理词典》首先称其为南亚次大陆板块,然后为一个共和国.三者的共同点在于从其历史上享有的地理和区域概念开始,然后旁及其他,最后归结为大一统的现代多民族国家.了解印度历史的人知道,两者时间相距甚为遥远.而正是中间被省略的一段――殖民时期,为今日印度奠定了基础.不经意地看,印度的殖民地过程与我国曾经遭受的半殖民处境似乎只有量的差别.其实不然,不仅造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社会条件大不一样,而且殖民过程的后果也相距悬殊,足以妨碍我们对有关问题的理解,所以需要明辨.
即便从早期的地缘政治意义上看,印度半岛也比中国小得多.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就在这块土地上,除了很少几个王朝疆域过半,大部分政权和政体都领有甚为狭小的国土,因而总数巨大.它们有时处于交战状态,更多的时间里则封闭自立,故而能够相安无事.在它们之下是传统村社.作为四分五裂的印度的基础,正如广为引用的查尔斯梅特卡夫爵士所说,村社是“具有其需要的一切东西的小小共和国,几乎完全与外界没有关联.”这里所谓外界,包括居于其上的任何形式的政权.两者之间只有一点固定的税赋关系.一旦完税,两者之间的关系和义务也就完结了.其次,在印度教地区和受其影响严重的地区,在人与人之间、人与政府之间,还有沿袭数千年的种姓和亚种姓制度.它规定人首先属于一定的种姓,并且必须服从相应的规约,因而使人把种姓的利益看作高于社会和政府的东西.再次,印度人的宗教意识浓厚.以印度教教徒为例,“他从来就没有产生过自己是印度人的念头等他所感知的印度团结,是宗教意义上的.对他来说,印度不是一切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的领土,而是属于信奉印度教的人的领土.”由于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三四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产生了数百个王国和土邦、1652种语言、上万个亚种姓集团.不难想见,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根本没有祖国的概念.
所以,一旦被发现,那些在半岛上习惯于内斗的政权既无以夷制夷的观念,又无玩弄这套把戏的本事,就不得不成为西方人的囊中物.经过不多的几个回合,英国东印度公司相继使葡萄牙人和荷兰人出局,最终于1757年将法国人击败.在群雄逐鹿印度的过程中,英国人既利用又打击土著势力,而在击败法国人之后,土著政权本身则成为分化瓦解的对象.长期内斗的结果是,每当小小的英国军队对某个地方的印度人动武时,都能够轻而易举地从别的地方募集到足够的印度人来帮忙.所以零星的抵抗和起义只不过给后世留下可歌可泣的历史传说.这样,到了1850年,印度才由英国人真正统一起来.
民族主义并非人们与生俱来的感情,也不是被压迫民族的自然产物,而是兴起于大革命时期的法国,并且由英国人不经意地带到印度.这首先表现为,远离祖国的殖民者心系家园,有着浓厚的民族感情;其次,在经营印度的过程中,帝国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们有一种民族自豪感和优越感.不难想见,统治者行为影响到与之接近的土著知识分子,使之思考和寻求自己的民族地位.对于西方入主,印度知识界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敌视和拒斥;另一种是忧喜参半,既欢迎,又排斥.由于亚细亚生产方式不得不让位于资本主义,19世纪以来最有影响的人物,如罗易、泰戈尔家族、甘地、尼赫鲁等,大多产生于后一集团.对于印度,殖民当局最初打算采取不教而治、把土著控制于蒙昧中的政策.然而,1823年,当多数印度知识分子竭力鼓吹复兴梵语和加速传播波斯语时,罗易却发出了教英语、兴西学、振兴印度的呼吁.12年以后,出于统治和开发殖民地的迫切需要,当局才不得不采纳公共教育委员会主席麦考利斥资大办英语学校的动议.在接受英语和西方教育过程中,印度知识分子也接受了民族主义思想.在考察印度民族主义的发展过程时,我们不能不面对19世纪的“英属印度”这个现实.当时稀薄的印度民族主义精神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对英国的认同,所谓民族自豪感,不过是英属印度臣民的自豪感.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国大党的发起人是英国移民,而不是土著,为什么它的初始纲领是谋求土著参政,而不是掌权.
作为统一民族和国家的印度概念产生于20世纪初.英国对印度的资本主义改造产生了令其意想不到而且无法逆转的后果:地方工业和资产阶级.随着队伍的
英语文学有关论文范文检索,与印度英语文学的起点相关论文目录怎么自动生成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