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心理学相关论文范文检索,与传播心理学视阈下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思维轨迹相关论文提纲
本论文是一篇传播心理学相关论文提纲,关于传播心理学视阈下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思维轨迹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传播心理学及马克思主义及心理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传播心理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认同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学说传人中国时有各方面的丰富内容.但从当时中国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关注点来看,真正能够打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并直接决定或支配其行动的,更多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特别是阶级斗争学说.如李大钊强调,阶级斗争学说“恰如一条金线”,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并指出它与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都有不能分离不容割裂的关系”.陈独秀也有类似的说法:“不赞成阶级战争的人自然要向议会讨生活;但我们要知道议会制度本是资产阶级专为供给及监督他们的政府的财政而设立的,要拿他来帮助劳动者,来废除资本私有制度,它不是与虎谋皮吗等马克思的著作无一不是主张无产阶级对于资产阶级采取革命的行动,没有一句主张采取议会政策的等阶级战争的观念确是中国人应该发达的了.”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受者选择的信息与其原有的心理构成进行了心理反应,这时的信息与输入时的信息有了很大的不同,它可以推动行为做功,具备了一种能量.对于当时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来说,选择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部.能够得到他们认同、并推动其行为做功的信息流只能是那些与有中国实际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学说.
如阶级斗争学说,从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者―李大钊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者――毛泽东都在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性,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重要的剩余价值理论,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的现实.由于中国不存在西方那样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剩余价值理论缺少直接的意义,但中国却存在比西方尖锐得多的政治斗争,因此有必要对阶级斗争理论予以重视,以便用这个理论去观察、解释中国的政治斗争.再如,毛泽东思想中讲矛盾和斗争的哲学辩证法比讲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唯物论更受到重视.其原因是: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与西方大不相同,如果套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社会理论,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去解释中国革命,非但无益而且有害,因为它没有说服力.而辩证法不同.辩证法讲矛盾斗争的永恒存在,利用辩证法,可以从哲学的意义上为中国革命提供合理的指导.应该说,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一开始就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单纯的学理来研究,而是把它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加以接受的”.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
传播心理学认为传播的信息与传播的效果是不同性质、不同形态的事物.传播的信息流在进人受者的心理系统后经过心理反应发生了质变,变成了与信息完全不同的事物(动机、信心、决心、毅力、意志力、能力等等),从而形成了心理能.心理能是指人的心理系统中可以发动人的行为做功的一种精神潜势或意识潜势.心理能可分为心理动能和心理势能两种.心理动能(如动机、意图、能力等)可以立即发动行为做功,而心理势能(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才能等)却不一定立即发动行为做功,它要在一定的情势下转化为心理动能才发动行为做功.但心理势能不仅比心理动能稳定.而且,它作为心理动能的后劲、战略储备和更高层次的心理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心理动能做功的方向、大小、质量、价值和持续性.人的心理能是否外化为行为,外化为什么样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心理水平特别是理性水平上的驱动力.当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心理选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之后,马克思主义就转变为人的一种心理势能――信仰和信念.信仰作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会推动受者的心理动能外化为行为,并在行为中进一步强化自己的心理势能――信念.信仰和信念作为心理动能的推动力在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一)信仰作为一种心理势能会使受者对其信仰的理论产生强烈的信赖和维护的意愿.马克思主义在书斋里的时候,似乎无人反对,但当它迅速传播,走向社会,并成为先进知识分子的信仰时.便立即面对挑战.这正如列宁所说,这一学说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早期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是在两条战线上进行的.一条是反对封建复古主义;另一条是反对各种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其中,马克思主义与封建思想体系的斗争主要在“五四”运动之前.面对当时反动统治者和封建文化的卫道者对新思潮的污蔑反对,早期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反对封建思想的激烈斗争中,与在一定程度上同样反对封建思想的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保持着文化思想上的统一战线.“五四”运动后,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各种形色的思潮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劲敌.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之间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思想论战,即“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以及“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马克思主义者围绕着中国社会改造问题,与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实用主义和改良主义、以张东荪代表的“基尔特社会主义”(即主张社会改良的冒牌社会主义)和以区声白、黄凌霜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激烈论战.经过这三次论战.马克思主义在斗争中得到了更加广泛、深入的传播和发展,在斗争中对某些重大的理论.如对待十月革命的态度、中国发展的前途和命运、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等问题,马克思主义者作出了更清楚的解释和宣传,被更多的知识分子和群众所接受.
这篇论文来源 http://www.sxsky.net/zhengzhi/050822997.html
(二)信仰在外化为行为的同时也进一步坚定了马克思主义者的革命信念.作为一种先进阶级和进步力量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在向中国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受到各种反动势力的阻挠和镇压,没有信仰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当然也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更深、更广的传播行为和革命行为.正像邓小平在总结中国革命成功经验时所强调的那样,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信仰作为一种心理动能在外化为行为的同时,在行为中进一步强化自己的心理势能,坚定了受者同阻挠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势力进行长期斗争直至最后牺牲的毅力和勇气.
四、发展马克思主义
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受者一旦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信仰,他就会由衷地相信这一理论的真理性并进行实践.信仰本身就包括行动在内,没有不表现在行动和实践上的信仰.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最初信仰者那里,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就不在于对理论的掌握,而在于掌握了基本理论后按照马克思主义行动起来去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其行为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二是实践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根据传播心理学原理,受者的心理系统是传播信息的能量转换器,受众的需要是决定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为了达到传播目的,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传播活动始终围绕着受众,即广大工农群众的心理实际需要而展开.
首先,马克思主义传播者采用了适合中国实际的传播方式――形式和内容的转换.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有它自己的图式和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要真正为广大群众所认同,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的创造与转换,这样才能实现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真正糅合而不是简单移植.马
传播心理学相关论文范文检索,与传播心理学视阈下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思维轨迹相关论文提纲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