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方面论文范文文献,与型社会政策理与实践相关论文查重
本论文是一篇社会政策方面论文查重,关于型社会政策理与实践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社会政策及经济发展及社会保障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社会政策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340;有收入的“工作岗位",对各种形式的灵活就业给予保护.③重视发挥社区、非政府组织和经济组织的作用,他们拥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解决可持续生计问题是很有效的选择,如全世界的扶贫活动中已见成效的“小额贷款"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资产建设"(assetbudding)这个概念源自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谢若登1990年写的《资产与穷人》一书.谢若登写道:“凡是广泛地和普遍地促进公民和家庭尤其是穷人获得不动产和金融资产以增进他们的福利的方案、规则、法律法规,都属于资产社会政策."“如果家庭想要长久地改善其生活条件,必须就教育、住房、产业等方面进行投资和积累.这个道理对所有的家庭都是一样的,无论是贫困家庭还是富有家庭.有人错误地认为收入非常低的家庭不能或者不应该积累资产.其实,即使小额的资产积累也能够对家庭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资产积累除了延迟消费以外,很有可能产生其他积极的作用,包括更远的未来取向、家庭更加稳定、更注重人力资本的投入、更多的社区参与等."谢若登教授提出,他所发现的并不是资产具有积累的效用和政府早已实施的鼓励资产积累的政策,而是在现行社会政策框架内,没有鼓励穷人进行资产积累的认知和地位.现行社会政策形成了制度化的对穷人积累资产的排斥,使得穷人永远无法获得资产积累的起步,而只能陷入贫困陷阱无法自拔.穷人和富人在资产配置上先天的不公平以及不公平的加速度扩大,是导致现代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现在需要一种制度化的设计,为穷人建立一种资产积累结构,使得政府对穷人的转移支付不只是收入,也包括资产.
资产社会政策的提出,在全球掀起了一场从理念到实践的革命.传统的社会政策的基本特征是非生产性的,政策主要是以转移支付提供维持消费所需的收入,所以被称为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政策工具是政府控制的社会保险账户和各项社会服务计划.资产社会政策则将传统的政策领域延伸到纯粹的经济领域如银行储蓄和投资,这表现了生产性的政策特征.通过倡导政府把转移支付的部分资源用来支持穷人储蓄,作为拥有和积累资产的起点和启动激励.这种做法将资产政策与收入维持政策相结合,可建立整合型的社会政策机制.政策工具主要是政府支持的个人发展账户.其次,传统的社会政策是民族国家内部矛盾的产物,依国情的不同而不同.随着人口流动量的增加以及全球的频繁联系,21世纪的社会政策很可能超越国界,超越国界的社会政策需要一个适应全球化环境的方式和工具,不管劳动者在哪里工作,他们都应该能够参加退休计划和医疗保健.个人发展账户以其个人控制权、选择权和更方便的携带,可能成为地区和全球社会政策的主要工具.第三,初步的全球性的研究和实验表明,资产社会政策改变了穷人的被动的接受者角色.使人们尤其是穷人拥有资产具有多种积极的社会和心理效应.持有资产增进了人们尤其是穷人的自信,培养了个人、家庭和社区自力更生的精神和能力;持有资产可以通过跨代的累积与发展,获得跨代的长远幸福,使得每一个人彻底摆脱贫困.最后,以资产为基础的社会政策需要将许多的政策努力最大限度地整合为一类制度性框架体系,这个框架体系应当能使政府、公司、非营利组织和家庭的各种创造性的以资产为基础的努力相互组合和补充.对此,迈克尔谢若登教授认为,“在这一意义上,以资产为基础的政策是对以收入为基础的政策的一个明确的替代与补充",“作为一种全球现象,这在社会政策上近似于一场革命”.[11]
由此看来,从传统的以收入和再分配为本的社会政策在基本特征、功能和政策工具等层面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
发展型社会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目前,发展型社会政策处于快速发展中,它所提出的某些重大命题和社会实践正在引起全球性的广泛关注.发展型社会政策的最大意义在于,它使传统的社会政策对民众福祉的保护方式从被动型、事后补救型转向积极干预型和促进型,内在地包含着一种中长期战略眼光.这些政策创新对于我们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本文最后结合理论和实践,对发展型社会政策在构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借鉴意义作出简要的分析和评议.
1.重新重视和界定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主导角色
发展型社会政策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中并没有退出,而是根据全球化时代的社会风险采取了针对性的对策,始终扮演着主导的角色.只有政府承担起为社会成员提供社会福利的相应责任,才能最终建立起一种能够使人们的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更有保障的利益共享机制.反观中国,经过将近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很多重要的社会问题――如居高不下的基尼系数、持续的失业和贫困、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建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等――重新置于政府优先解决的议事日程上.[12]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其中,政府在社会福利领域经历了一个退出或缩小的过程显然是一个重要因素.突出的表现是,伴随着单位福利的萎缩和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改革,个人和家庭被重新界定为社会保障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几乎完全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或依赖家庭的支持来抵御经济和社会变革的风险.
事实上,依赖经济增长带动社会问题的解决,不可能是一个自动实现过程,这里尤其需要政府有效发挥汲取资源、进行再分配、培育社会体系、实行监管的一系列重要职能.政府必须承担起为社会大众提供充足和高质量社会服务的的责任,但在提供这些服务的过程中可以在某些环节上有选择地使用市场机制,即从政府包揽向“民办公助"转变的过程,但政府的资金保障责任则在任何时候都无法让其他部门替代;其次,对慈善和社会捐赠行为采取积极的税收激励政策也是政府提供社会福利的一个重要方式.
2.改革与构建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要具备长期性、战略性眼光
从过去二十多年的经济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践来看,我们的制度设计是围绕着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建设而进行的,是为了补偿体制转轨中遭受损失的核心社会群体如国企工人的利益,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这是一种属于“事后补救"型的被动应急模式.相比之下,社会保障甚至整个社会政策的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功能却被遮蔽了,像教育和医疗卫生这种关涉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的长期项目,在社会化、产业化的口号下日益偏离了其原来的社会公益轨道,成为当今中国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其次,注重经济增长和事后补救型的思维方式严重制约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合理设计,容易陷入“政策衍生问题"的怪圈.比如,以低保线为标准的社会救助制度使绝对贫困的家庭的生活、医疗和教育等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边缘人群的问题又接踵而来,引起了新的社会不公平问题.这就造成社会政策所解决的问题经常不是“社会"的问题,而是政策自身的问题.
如何尽可能避免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社会治疗模式,配套的政策是一种选择,但拥有一种长期的眼光,培育促使社会政策良性发育的条件和机制是极为重要的.目前,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是;第一,认真研究和详细论证有很强外部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物品的提供机制,确定政府、个人、市场以及非政府组织的角色和职责,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第二,政策的出台和反馈要真正倾听民众的声音,建立有效的表
社会政策方面论文范文文献,与型社会政策理与实践相关论文查重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