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与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构建相关论文格式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论文格式范文,关于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构建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及大学生及思想品德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构建的三个阶段发现,这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课程设置日趋合理与规范的过程,表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不断得到加强.
[关 键 词]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体系 回顾 展望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构建的历史进程,探索新时期高校思政课程设置的规律性,对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校思政课课程回顾
第一阶段(1978-1986):恢复发展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高校思政课程在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中进入了恢复和初步发展时期,逐步完善了大学生“三观教育”的课程体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步恢复了20世纪60年代初的高校思政课课程设置,在各高校本科开设《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三门课程,文科加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或试开《科学社会主义》.1985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的通知》,强调各校要贯彻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并对高校思政课课程做了如下调整:从1986年开始,把《中国党史》改为《中国革命史》,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增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另外,各校还根据本校情况加强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基础教育.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课程改革,史称“85”方案.各高校在思政教育和课程建设上,不仅逐步恢复了高等学校正规化的思政课课程设置和教学,一些学校还组建了马列主义教研室.
第二阶段(1986-1997):深化改革时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高校思政课程面临着新的改革与挑战,以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十四大为标志,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进入深化改革期.
1993年8月,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委联合发出《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思政课建设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方针和“少而精”、“要管用”原则,以增强说服力和有效性为目标.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把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纳入高校思政教育课程.1995年10月,国家教委印发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规定本科思政课程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革命史》、《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课》,文科还开设《世界政治经济与国家关系》课程,二年制和三年制大专也应开设二至三门思政课.1995年11月《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又做了进一步规定,使高校思政教育和课程建设有章可循,走上了依纲育人、依纲管理、依纲考评的科学化、正规化道路,思政课课程建设在深化改革中继续发展.
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全面加强、创新发展时期.1997年至今,高校思政课程经历了两次改革,围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结合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实现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高校思政课程建设进入了全面加强、创新发展的新时期.
1998年4月,中宣部、教育部发出《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通知》,规定:从1998年秋季开始,普通高校都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课程为基础,开设邓小平理论课,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比较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6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在课程设置上进行重大调整,四年制本科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5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等2门思想品德课.这次课程改革加大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的分量,实现了高校思政课课程历史性的突破.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思想政治教育类论文范文 | 大学生适用: | 学校学生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14 | 写作解决问题: | 毕业论文怎么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 职称论文适用: |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毕业论文怎么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优质选题 |
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把思政课课程调整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四门必修课和《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两门选修课.此次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融入教材、课堂和学生头脑,实现了基本理论与现实及历史的结合,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
本篇论文来源:http://www.sxsky.net/zhengzhi/050835609.html
总之,高校思政课课程伴随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不断创新发展,课程设置日趋合理与规范.纵观课程改革发展的历程,可见其发展的基本轨迹:不断紧跟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实际;不断紧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不断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不断地得到加强.
我国高校思政课课程展望
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回归.在传统的思政教育理念中,教育活动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忽视人的现实需求,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压抑,进取心和创造能力被扼杀,实效性不明显.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使个体接受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并内化为他们的思想.因此,在思政课课程设置上应逐步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在课程设置上的主观能动性;课程内容应从固定、绝对客观的知识体系,发展为与大学生思想、生活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的、动态的、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应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重大问题,做明确地辨析和解读,帮助大学生不断澄清思想,更新观念.“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回归,使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得到不断加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基本动力.
从关注人的社会性价值到关注社会性价值与个体性价值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价值与功能在于实现人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个体人性的完善、全面发展的需要,即实现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形成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整合型课程框架结构.原有的高校思政课程在类型上大多局限于知识性的理论灌输和抽象推导.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针对性,现代思政课程改变了“重传授、轻创造”、“重教学、轻实践”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与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构建相关论文格式范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