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有关论文范文,与中心城市圈高等教育均衡相关论文查重软件
本论文是一篇高等教育有关论文查重软件,关于中心城市圈高等教育均衡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高等教育及城市及区域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高等教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基于武汉城市圈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以均衡发展的视角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认为武汉城市圈高等教育系统的均衡发展,需要东、中、西三区域高等教育子系统形成“三核联动”的发展模式,逐步缩小区域间的高等教育引力强度差,拉近区域间的高等教育实力.
【关 键 词】武汉城市圈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2001年12月17日,湖北省社科院《要文摘报》2001年第50期发表陈文科研究员《关于发展“大武汉”集团城市的建议》的文章,接到省委领导重要批示,标志着武汉城市圈的发展雏形诞生.2004年4月7日,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标志着武汉城市圈建设从提出、研究论证已到了全面推进、实施的阶段.①武汉城市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立.武汉城市圈位于我国中部地区腹地,拥有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其中武汉市在城市圈高等教育系统中具有绝对优势,武汉城市圈区域间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是城市圈高等教育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武汉城市圈的城际空间结构
武汉城市圈在空间上是以武汉市为中心,半径约100公里的区域范围.城市圈由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共9个城市组成,总面积57822.36平方公里、总人口3067.3万人、GDP总量2977.54亿元,分别占湖北省总量的31.1%、51.2%和59.8%.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高等教育的论文范文 | 大学生适用: | 函授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56 | 写作解决问题: | 如何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 职称论文适用: |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如何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免费选题 |
武汉城市圈内以武汉市为中轴线,咸宁、鄂州、黄冈、黄石四市自西向东依次位于中轴线东侧,孝感、仙桃、天门、潜江四市自东向西依次位于中轴线西侧.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分布呈现出以武汉市为轴心,东西两侧均匀分布的耦合形态.这种城市空间结构将武汉城市圈自西向东划分为偏西区域、中间区域和偏东区域,这三个区域的划分确定了武汉城市圈城际间的空间结构.城际空间上自然的几何形态是城市圈发展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城市圈系统中的高等教育子系统与其母系统具有相同的城际空间结构.高等教育子系统的空间结构是武汉城市圈东、中、西三区域高等教育互动发展的要素.
武汉城市圈高等教育系统的整合主要分为两个过程,具体的、物质层面的过程:即实体高等教育资源的流动和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抽象的、精神层面的过程:即高等教育圈的思想内化认同和互补.根据海格特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武汉城市圈内三区域间高等教育的相互作用呈现出混合性、复杂性、级层性的特征.其相互作用模式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中心辐射模式”,以武汉为中心的中间区域利用自身绝对优势分别对东、西两区域产生辐射和带动作用;第二阶段“线性传导模式”,三区域间具有相对比较优势资源的区域向比较劣势的区域进行转移实现区域间互补;第三阶段“动态对流模式”,三区域发展已处于大体稳定平衡状态,三区域呈集中式螺旋向上发展趋势.
目前,武汉城市圈三区域间的城际空间地理结构系统下高等教育体系的结构是以中间区域武汉市为主,东、西两侧为辅的金字塔型不平衡发展形态.这种金字塔型结构从长远的战略角度来看,不利于武汉城市圈三区域高等教育体系间的相互促进和均衡发展.通过对关于武汉城市圈区域结构划分的文献整理分析,学者普遍根据武汉城市圈城际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和隶属度为视角将武汉城市圈大体分为核心圈:武汉;中间圈:孝感、黄石、黄冈;外围圈:咸宁、鄂州、天门、仙桃、潜江.其基本结论是:应以武汉市为城市圈的绝对中心,向其他外圈层城市进行辐射式影响.②
本文认为以武汉市为中心向外圈层城市进行辐射式影响的结构方式有其现实依据,但不利于武汉城市圈整体的均衡互动发展.所以本文根据武汉城市圈九个城市的地理分布,重新划分了其地理区域,形成了偏东、中间、偏西三区域互动发展的“三核结构”模式.
本篇论文来自:http://www.sxsky.net/zhengzhi/050837895.html
高等教育系统是城市圈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武汉城市圈的“三核结构”互动发展模式,应然是城市圈高等教育系统区域划分的依据.“三核结构”具有稳定性和联动性的几何特征,所以本文将武汉城市圈区域高等教育划分为:偏东区域、中间区域和偏西区域,与城市圈的地理空间区域划分呈现耦合形态.
武汉城市圈高等教育现状分析
武汉城市圈三区域间的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均极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中间区域武汉市的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明显强于东、西两区域.中间区域与东、西两区域间具有明显的高等教育级层差异性,不利于均衡发展.
中间区域高等教育规模较其他两个区域具有明显优势.武汉市拥有中央部委高校8所、省属本科院校15所、普通专科学校1所、高等职业学校(含民办)32所、独立学院22所、成人高校7所.③
在武汉城市圈高等教育系统中,三区域按照高等教育发达程度排序依次为:中间地区、偏东地区和偏西地区.其中偏东地区和偏西地区共8个城市的高等教育规模总量还不到中间地区(武汉市)的四分之一.截止2009年5月31日,武汉城市圈中经教育部认可的普通高校中,位于鄂州和天门两市的高校数仍为零.④
目前,武汉城市圈高校工作人员中,专业教师队伍的比例明显偏低,同时专业教师队伍
高等教育有关论文范文
武汉城市圈高等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例偏低,武汉城市圈三区域的高等教育经费级差现象严重,偏东、偏西两区域的高等教育经费总和仍低于中间区域的高等教育经费,且偏西区域的高等教育经费不到中间区域的三分之一.
武汉城市圈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对策
本文认为武汉城市圈高等教育系统的均衡发展,需要东、中、西三区域高等教育子系统形成“三核联动”的发展模式,逐步缩小区域间的高等教育引力强度差,拉近区域间的高等教育实力,实现城市圈高等教育的稳定均衡发展.
加强武汉城市圈高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首先,需要明确专业教师队伍在高校的主体地位,切实保障高校专业教师的权利,逐步扩大高校专业教师队伍的比例;其次,需要在各区域、各高校建立高校专业教师的发展保障机制和客观评价体系,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最后,需要大力倡导高校教师的流动性与稳定性相结合,促进优秀的专业教师在城市圈高校内进行合理的流动,保障区域间高等教育的平衡性和发展性.
完善武汉城市圈高等教育投入机制,拓宽经费来源.武汉城市圈的高等教育经费包括:1、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主要是财政拨款;财政预算外教育经费,主要是各级政府征收的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经费、校办企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等.2、国家非财政性教育经费,主要有社会团体及学生家庭和个人投资、捐集资、学杂费和学校其他自筹经费收入等.
武汉城市圈应该促进城市圈预算外教育投资比例的逐年增加,特别是社会力量和企业办学的教育支出,初步形成财、税、费、产、社、基、贷、息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育投资多元化格局.同时,必须切实加强偏东和偏西区域的高等教育投资数量,保障三区域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武汉城市圈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公共服务项目和重要建设工程,城市圈各级政府应该承担其主体责任,不断完善高等教育的投资体制,保障落实高等教育经费的数量和比例.
促进武汉城市圈三区域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武汉城市圈高等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前提是
高等教育有关论文范文,与中心城市圈高等教育均衡相关论文查重软件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