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有关论文例文,与中西灾害报道视角比较相关论文摘要
本论文是一篇灾害有关论文摘要,关于中西灾害报道视角比较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灾害及事件及视角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灾害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论文对中西方传媒在报道灾害事件中的视角差异进行了研究.论文认为,中西灾害报道视角差异表现在:“政府视角”与“事件视角”、“聚焦”与“泛化”、“通俗化”与“陌生化”、“宏观”与“微观”等方面.而形成中西灾害报道视角差异的原因是不同的文化背景.
[关 键 词]灾害报道 视角差异 文化背景
近年来,世界各地不断发生着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灾害事件,如:2005年1月,印度洋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在短短几小时内发生的灾难,导致近30万人丧生;2005年9月,美国遭受飓风“卡特里娜”的袭击,飓风导致洪水等一系列灾难,数万人家园被毁,千人遇难;2007年8月,“圣帕”强台风突袭我国东南沿海:几乎与此同时,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遭受了飓风“费利克斯”的肆虐;2008年初,我国南方遭受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而5月又发生了汶川大地震.面对自然灾害,中西新闻媒体在报道中却有着不同的思路和视角.本文就中西新闻媒体在灾害报道上的视角差异问题进行探讨,并从文化背景中分析其原因所在.面对自然灾害,中西媒体报道视角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西媒体灾难报道的视角差异
1 “政府视角”与“事件视角”
在灾害报道中,中国传媒总是从政府的角度来审视和报道事件,这是因为当灾害来临时,处理灾害事件的主角是政府,政府同时控制着灾害事件的信息源,“在发生自然灾害、战争等例外情形时,国家必须及时倾听到那些弱小个体的求救声音,并像慈母般向他们伸出温暖的手.”国家的意志体现在政府的行为上,灾害发生时,政府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救灾抗灾的责任.在我国,政府作为处理灾害事件的中心和主角,理所当然地就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体现在实际的灾害报道上,就形成了一个“政府视角”.同时,我国传媒一定的工具属性也帮助促成了这一特点.纵观我国的灾害报道,对政府部门以及领导、官员的报道是常见的,就是对灾区人民生活的反映,也是通过政府这个视点来体现的.如关于2008年初雪灾的报道,直接报道灾民生活的较少,而对政府部门采取有效措施,铁道部、交通部、农业部等部门积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对灾区人民救济的报道则较多.在汶川地震报道中,虽然直接报道灾情和救灾的报道很多,但也基本上是从政府工作的角度出发的.
而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媒体对灾害事件的报道主要采取的是“事件视角”.在西方媒体报道中,“灾害”本身就是新闻事件的中心,记者的采访和报道总是围绕着事件转动,记者似乎没有站在任何角度,只是客观叙述,冷眼旁观.2005年夏,美国遭受了飓风“卡特里娜”的袭击.《纽约时报》在2005年9月3日头版刊登题为《新奥尔良情况依然悲惨――可能需要数月才能把水抽干》的报道,文中多是对灾情的直接描写:“飓风卡特里娜袭击海湾沿岸5天以后,新尔良国际机场的混乱景象使这个城市陷于希望夹杂着绝望的复杂情感.哪儿都没有秩序,成千上万目光茫然的幸存者,带着不过装了几只垃圾袋的物品,排着长得没有头的队,等着逃离的机会.机场成了急救场所,在一角,有一排排躺在担架上的人.还有其他困在轮椅上的人,有的人已经死去.在一个候机厅里建起了一个太平间.”完全的“事实中心”,对事件之外的主体很少交待.就是总统布什的到来,也没有转移记者的视线,只是在文末引用了布什对幸存者说的一句话“我马上就要飞离这里,但是我想要你们知道,我不会忘记我所看到的一切.”
2 “聚焦”与“泛化”
我国灾害报道讲求“聚焦”,追求通过灾害事件这个焦点折射出新闻的意义.笔者粗略统计了几家门户网站年初关于迎战暴风雪的专题,其专题的标题如下:
新浪网新闻中心:全国众志成城抗冻灾――迎战冰雪,让爱回家
搜狐新闻:全国各地众志成城抗冻灾――当冰雪冻裂大地,让我们彼此取暖
人民网:风雪难阻回家路,众志成城抗冻灾
腾讯新闻专题:众志成城抗冻灾
网易新闻专题:众志成城抗冻灾
从上可以看出,几家网站的专题标题中都包含着“众志成城抗冻灾”,或者直接就是网站专题的名称.另外,很多地方的新闻网站也基本上都做了以“全国众志成城抗冻灾”为关 键 词的专题,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新闻媒体对这场抗击雪灾的报道基调是高度一致的,几乎都聚焦在“众志成城抗雪灾”这个主题上.而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其“聚焦”效应更加显著.除了今年初雪灾报道之外.1998年我们对抗击洪水的报道,也体现了高度的“聚焦”.我国新闻媒体在报道灾害时的“聚焦”视角.显示着社会主义特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全国一盘棋的大局思想出发,在政府带领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抗击灾害时,媒体当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功能.
本文地址 http://www.sxsky.net/zhengzhi/050843214.html
在西方,报道则强调“多层面、多层次、多角度、全息式”的透视事件.西方媒体对具有可挖掘价值的新闻事件尤其重视,它会从各个方面来全方位反映,宣称“刊登所有适宜刊登的新闻”的纽约时报,在做新闻报道时就非常注重对事件的全息式分析透视,它有自己的一套写作方式:同一事件的连贯报道组成的新闻系列,同一类型新闻事实的新闻组合,着眼于新闻事实的走向、影响、意义的新闻分析.而这些不同类型的方式在对灾害事件的报道中表现得更为出色.纽约时报就因为对美国“911”事件报道得及时、连贯而又全面,而获得了2002年的普利策新闻奖,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也获得了最佳专栏奖.普利策董事会称赞其报道“准确、全面,并对911对全球局势产生的恐怖威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3 “通俗化”与“陌生化”
我国媒体进行灾害报道时讲求“通俗化”,报道一般都是四平八稳,规规矩矩,很少有报道能突破常规的框架写作.这种“通俗化”处理方式,在异中求同,于不同的灾害事件中,体现出同一个主题.而为了让这一主题易于被受众接受,常常采用十分通俗的方式.同时,在我国,灾害事件是敏感题材,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对灾害事件的报道都有着严格的规定.近年来随着新闻改革的推进,灾害报道也有了较大的操作空间.尽管有一些进步,但在表现手法和角度上,还是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潜规则,记者在报道灾情、现场、以及抗灾救灾之中,常常寻求最稳妥的表现形式,语言文字、声音画面都讲求通俗、和谐、一致.
西方媒体在灾害报道中,尽管也会有与中国媒体一样的惯常思维,包括灾害现场采访、原因背景分析、抗灾救灾等,但是西方媒体更倾向于在具体写作中采取一些多样化的写作方式,甚至是艺术手法,以达到同中求异.他们不会刻板地遵从千篇一律的写作思路,而是非常注重和讲求新闻报道的处理方式.他们表现事件时常常寻求自己独到的形式和视角.
中西媒体对今年初雪
灾害有关论文例文,与中西灾害报道视角比较相关论文摘要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