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经济方面论文范例,与破解MBA“中国症”相关论文开题报告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新经济方面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破解MBA“中国症”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新经济及信息技术及经济全球化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新经济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中国的MBA教育,真的“病”入膏肓了吗?
不容置否,“水土不服”的MBA教育在入世之后遇到了新的挑战.
让人担忧的是:如何培养国际化的商务人才?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对MBA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经济的崛起将会对MBA教育有什么要求?现代社会对管理者全面素质有了新的要求,MBA教育又怎样适应这种要求?
2007年1月15日,北京.第三届“商学院与中国”商学院院长圆桌论坛落下帷幕.
主持人是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这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院长,当场抛出一系列商学院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其一是师资问题;其二是商学院人才培养如何更紧密与企业接轨的问题;其三是在世界扁平化的今天,面对外来国际商学院的挑战,中国商学院应当如何应对,中国的传统人文内容如何融入中国的商学院教育.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新经济相关论文范文 | 大学生适用: | 高校大学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62 | 写作解决问题: | 怎么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 职称论文适用: |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怎么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经典题目 |
这就不能不联系起中国MBA教育的现状和境遇.“盛宴”过后,中国的MBA教育,遭遇入世以来的更大挑战:近年来,伴随着社会对MBA的质疑,MBA人才也逐渐褪去它明星的光环,甚至开始一路走低.中国的MBA教育,似乎正走到一个十字路口.
怎样才能规避甚至革除中国传统教育体系对MBA教育的不良影响,培养出国际化的商务人才?如今,问题越发清晰和突出.
颓势汹涌
“每个MBA的毕业生,都应该在自己的前额烙上骷髅图标记,并写上‘我不适合做经理人’的警告词.”作此惊人之语者,乃世界著名的“经理角色学派”管理学大师亨利明茨伯格.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明茨伯格就提出:“是时候停止流行的MBA课程了.我们必须创造真正的经理,而不是在教室里假装创造他们.”明茨伯格和他的助手曾跟踪1990年出版的《哈佛商学院的奥秘》列举的19名MBA校友,看他们在CEO位置上到底干得如何,结果发现:截止到2003年,这19个人中有10人很明显失败了,在给公司带来灾难后被扫地出门、无所作为,另外4人的能力被质疑,仅剩下5位合格者.
另一位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百般无奈:“把MBA课程教给23岁的人,这让我很吃惊,我认为这基本上是浪费时间.他们缺少经验背景.你可以教他们技能,比如会计,但你不能教他们管理.”在《财富》杂志评选的“全球500强”最高层前三名领导中,只有20%的人拥有MBA学位.最具反讽意味的是,由《财富》杂志在1999年所报道的38位最失败的CEO中,40%都有MBA学位.
在大洋此岸的这个古老国度里,中国的MBA更是问题多多,劣质MBA过剩现象已成危机.就像当初新闻媒介不遗余力地追捧MBA一样,时下关于MBA尤其是国内MBA教育的媒体评价,贬多于褒.
中国MBA最受诟病的有两点.一是MBA的教学质量,一是MBA的入学考试.前者属于国内外普遍存在的问题,后者则是中国特色的问题.中国MBA存在的问题,的确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有人甚至宿命地指出:MBA这个舶来品一进入中国,就难以逃脱沾染中国教育弊端的尴尬境地.
这个问题实在是块禁区,在中国,有管理经验的人未必考得过刚刚工作的人,而管理经验又不是简单地在课堂中能够学习的.问题是,谁能就此给出一个解决方案?有人宣称,这将是中国的MBA能否真正国际化的重要障碍之一.
在2005年,顶着多方质疑的声音,中国MBA教育市场意外地得到一个小小的转机:连续两年都持续下降的MBA联考报名人数,终于有了回升趋势,尽管报名人数仍然与三年前相差甚远.一些人,将这个现象看作中国MBA回暖的信号,而另外一些人,视其为中国劣质MBA的挣扎.
MBA,这个曾经一度荣耀的学历光环,似乎正走在一个十字路口.据资料统计,中国1991年只有9所院校开办MBA教育,但是到了2004年,院校数量已经达到了90所左右,读MBA的人数也已经超过了10万.
国际血统“中国症”
具有国际贵族血统的MBA教育,在中国出现的种种问题是否因水土不服?轻易做这样的结论并不科学,有必要先来了解所谓“中国症”之一二.
逃课,是中国大学课堂教育一大现象,老师往往要靠点名签到来维持到课率.而在MBA教育里,逃课是根本不存在的问题,因为大家不用“逃”,就读MBA的学生,不去学校上课是个普遍的现象.那些在读MBA的人,通常还在做着自己的工作,不少还是企业老板、经理,为了生意,根本无暇他顾,他们的目的就是交钱,拿文凭.
如果说,MBA学员不去上课让学校感到无奈的话,上门服务则成为中国MBA教育的另一大“特色”.一家企业的MBA学员陈先生谈到自己在山西某大
关于新经济方面论文范例
学校热衷于开办MBA教育是“上门服务”的前提,而这个前提的前提是:MBA是一项赚钱的教育.考研网曾经对中国各高校MBA历年的收费情况做过统计,国内MBA的学费从3万元到8万元不等,且呈逐年上涨趋势.
高昂的学费自然吸引了要创收的学校,于是许多高校想尽办法也要开设MBA教育.开设MBA的院校多了,招生竞争也激烈了,“上门服务”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这种走过场的教育,质量也就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中国MBA还在教育模式上受到社会的根本质疑.
“参加MBA联考的很多人不过是考其他专业的研究生考不上的,从专业素质来说比任何其他研究生都差.”中国人民大学成人工商管理研修中心副主任张民教授曾这样评价.他还认为,MBA的教育者同样不合格.
曾在人大做了7年MBA中心副主任的张民认为,那些从西方引进的经济理论和管理模型也早已跟不上经济环境的变迁和企业实际情况的复杂变化.如此,怎样能够教会学生在现实的企业管理中去完成各种工作?
MBA教师似乎也得不到学员的认可.不少MBA学院觉得在课堂上也确实学不到有价值的东西,很多授课老师从来没卖过一件东西,整天忙着上课、评职称,自己的知识体系都无法更新,上课的时候,总是灌输一些西方的经典理论,或是拿一些遥远而没有实用价值的案例胡乱分析一通,懂的东西还不如MBA学员多.
人才贬值
问题的出现,往往导致一系列链状的连锁反应.表面繁荣的中国MBA教育,虚热之下引发了MBA人才严重贬值的恶性后果.
据悉,十多年来,中国MBA的数量保持了高速增长,1991年全国MBA仅招生百余人,而去年入校的MBA学员达到了12173人.目前全国共有12041人获得MBA学位,在校学员为32393人.在62所院校中,以北大、复旦、清华的MBA最为看好.但近年来低迷的就业市场以及外界对“MBA神话破灭”后的简单否定,使得MBA开始面临种种危机.
MBA一度是世界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在中国也是这样.但近年来,伴随着MBA的质疑声浪,MBA人才也逐渐褪去明星的
关于新经济方面论文范例,与破解MBA“中国症”相关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