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相关论文范文资料,与报刊的历史与历史的报刊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本论文是一篇报刊相关毕业论文格式,关于报刊的历史与历史的报刊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报刊及历史及政治思想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报刊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合法性主体牵连.所以,主体的问题在中国新闻史研究中,虽然看起来只是表现在谋篇布局和如何叙述上,实际上,甚至更重要的,是意义的判定以及标准问题.也就是说,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叙述,如何选择个案以及如何展示个案之间的勾连,都是由“普遍”――意义发散而来.同样以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为例.戈著中以官报、外报、民报作为基本的叙述体例,绝非偶然,而是基于他对报刊史规律――“普遍”的认识.这既体现在他对报纸的界定上,也反映在他对报刊发展趋向的估计上.先用一个绪论,不厌其烦来解说报纸定义、特性,目的就在于此,就是为了交代他在研究中所要秉承的标准.他所谓的“报告新闻,揭载评论,为公众而刊行”的报纸,是如此慢慢进化过来的:先是传播消息的私函变成公信,消息由此公开,随着,被一国领袖所利用,作为自己宣政发令的工具,于是就有了官报.官报分为两支:一是被各地诸候驻京代表全部照录,变为邸报,一是到了民间,有所增删,于是出现民报.由于社会需求变化,原有仅记录官报的民报,在内容上又有所变化,或侧重于商情,或侧重于社会,并开始有人以此为业,亦有人成为订阅者.但其时办报尚未成为营业,经济难以为继,有人愿意予以资助,政党报纸遂应运而生.为党派做喉舌,要随该党同进退,且视其脸色行事,往往今用明弃,朝是夕非,终非办报长久之计,由此又演变为商业化报纸,其中又分独立报(不受人支配)和自由报(不受人干预)两种(1931:63)戈公振的这些观点从何而来是否正确,不属于这儿讨论的内容,借此只是表明,正是有了这样的观念、认识和评价,才有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报学史》,包括其结构和评价.主体的意识就是这样由外而内融合在一起.尽管在《中国报学史》中,这一点做得还是十分不够,不仅具体的展现粗疏和肤浅,并且缺乏内在的精神贯通.除了勉强勾连的
章节框架,以至于我们很难感觉到这是一个浑然一体的有机整体.
关于近年来的新闻史研究,我注意到宁树藩先生几年前有这样的一个评价.他说:“很多新闻史论注意反映新闻事业自身成长的历史了.但经常或断或续,时有时无,这也是新闻史主体意识不强的表现.”(2003:498)这个评价很客观也很中肯,需要补充的是,这种状况至今依旧,而且正是由于此种主体意识的不强,致使对于报刊史的判断和评价,也就常常含混不清,导致中国整个报刊的历史面貌清晰也不清晰.清晰是指从传教士到国人自办报纸,然后是维新与革命两派的斗争,继之,主要是国共两党报刊在各个历史阶段的较量及其变化,最后进入新中国.这一条线索是清晰的.说不清晰,一方面表现在对于与报刊自身相关的因素,如新闻业务、观念、广告、管理等等,觉得不能偏废应该涉及,可是又不知道该如何安置和评价,难以从整个报刊图景中看出它们之间应有的联系及意义.另一方面,即就作为叙述主要对象的政治类报纸看,哪怕是党报,也没能分析不同的党报究竟有什么不同,对推进党报的发展演变上,起到何种作用,在整个中国党报链条上,处于什么位置.
为了纠正这种状况,宁树藩先生是提倡“两条腿”,一方面要关注报刊的社会作用,主要是政治思想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应该关注报刊自身成长的历史,即新闻事业产生、发展、运动变化的历史.(2003:498)这个意图是好的,针对性也强,但需要解释.宁先生的“两条腿”说法,来自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绪论中观点的启发.戈公振关于报刊史是“关于报纸自身发达之经过,及其对于社会文化之影响之学问”,我们前面已有所提及,其立论前提是“报刊自身”,(1955:1)即:立足于报刊,研究报纸与社会的关系[2],以及报纸对政治的作用.如果可以称为两条腿的话,那么,在戈公振的“两条腿”上是同一个主体.宁先生也正是此意,所以才有加强新闻史本体意识的提议.政治思想史类的报刊研究,其主体是政治思想,并非报刊自己;不是“新闻史主体”意识不强,而是压根不是新闻史为主体.研究报刊自身的历史,却不能不是以报刊本身为主体.因此,这“两条腿”分属于不同的主体,属于两种类型的报刊研究.它们之间对于报刊的想象和期待,包括如何选择并显示事实之间的关系等等,都不可能一致,此腿非彼腿.假若不澄清,不先讲清何为主体的问题,可能会误解为“两条腿”的简单相加,那样,固然也能走路,可未必在一个轨道上,更不必说它们之间的相交点.
其实,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报刊史前辈与同仁都已注意到这种状况,方汉奇、宁树藩等老先生一再强调新闻史首先应把新闻活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探究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其与社会的关系②,可是总体变化感觉不大.究其原因,除了研究视野不够开阔,对史学发展不了解,理论基础较薄弱等等以外,主要可能是两个原因:第一,年轻一代的研究者,创新的意识不够,甚至有不少人疏于思考,又不愿做扎实的史料功夫和个案分析,还靠在老一辈荜路蓝缕所建立的基础上,浮在面上做一些概括和描述,或者编一点大同小异的教材.假若有更多年青学人,如吴廷俊先生做新记《大公报》那样,下苦功做一些个案,局面就会大不同.第二,对于报刊
报刊相关论文范文资料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注解、图表、公式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报刊相关论文范文资料,与报刊的历史与历史的报刊相关毕业论文格式参考文献资料: